分享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求是1025 2018-09-28

今年9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这天的到来,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凉,秋天正式到来。秋天,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等农事活动的开始。在这个预示着丰收的时节里,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记者:为何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

孔祥智:国家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含义是这一节气把90天的秋季分为前后平均两个部分,故曰“分”。《群芳谱》云:“至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从温度上看,秋分节气之后,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一般在10℃以下,华北地区10℃~20℃,长江以南地区降至30℃以下。因此,从气温上看,长江以南地区从这一节气起才逐渐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气温22℃以下。

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进入了收获季节,也就是过去的“三秋”大忙季节。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件。当前,玉米的机收率均达到80%以上,和过去完全不同了。收获完玉米后,就开始秋播冬小麦。因此,秋分节气连接北方两大作物,对农民极其重要。南方的水稻尽管没有收割,但已经进入了中晚稻灌浆、扬花的关键时期,丰收已经在望了。除了主粮作物,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都进入了收获季节。因此,中国畲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丰收,汉族的中秋节也有庆祝丰收或丰收在望之意。

中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来已久。《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管子·轻重己》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可见秋祭与丰收具有一定的关系。秦汉及其后各个朝代均沿袭这一习俗。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用于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可见,把秋分这一天确定为丰收节,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

记者:农业节庆活动应如何挖掘农耕文化内涵?

孔祥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和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如秋分。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后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是由各地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随着每个节气的到来,农民就知道应该干什么农活了。

因此,农业的节庆活动应该与农时、农事密切相关。有关部门组织节庆活动也要在庆祝之余更多涉及农事活动。丰收节正值秋收,各种农产品已获丰收或丰收在望,如何实现价值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农民的节日要使广大农民在庆祝活动中得到实惠。从长远看,农村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历史名人、当代名人、历史典故、特色建筑、特色食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丰收节也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存,并使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

记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传承面临哪些挑战?

孔祥智:随着快速城镇化,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些能工巧匠甚至在城市定居,会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市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相当多的传统技艺存在着后继无人的危险;随着村庄的消失,一些传统建筑(如祠堂等)失去了保留的基本条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传统民居满足不了人民居住的要求,有的被人们所摈弃。因此,要保护这些珍贵的农村文化,地方政府要针对本地文化遗存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保护规划,有针对性、分阶段进行保护。

记者: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农村物质文化遗存如古代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让它们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存,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创新产品形态,依靠目前的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甚至购买它们。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要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农民的文化自觉,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记者 李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