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县,古称濡须,地处皖中,北依巢湖,南临长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而今,众多望族世家迁居于此,繁衍传承,西平李氏即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支。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一世祖李文中自江西迁居无为县高沟镇以来,历经二十多代,可谓家族兴盛,人丁繁茂,现有后裔一万一千余人。
(一)世系源流
濡须西平李氏,源出陇西堂,江西新建赤海李氏一支,尊唐西平郡王李晟为始祖。
李宪第五子埴官居瑞昌令,居洪城晏山李宪宦所。李埴之子光禄寺少卿李衍居西山之高塘,今属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衍子允为光山尉,允孙炽为建安丞,俱有宦所。炽孙殿丞夤复居于晏山,面东湖而居,生侍郎虚已。虚已之子袭追随先祖衍之遗迹,迁居高塘之赤海,而后世居于此,故又称之为赤海李氏。濡须西平李氏一世祖李文中即为李袭之后,李晟第二十二代传人。具体世系如下:
晟一宪一埴一衍一允一汶一炽一锦一夤一虚己一袭一守能一宗昊一经一倜一昕一渐一埜一登一梅谷一寿山一正中、文中、执中、隐中、允中
据《濡须李氏宗谱》记载:李文中于明洪武初“以外家南昌钟陵乡归仁里徐氏应戍选,寄籍横海卫。洪武十七年往江南屯田,遂家于无为”。先后娶徐氏、欧阳氏,生有五子:仲谦、仲斌、仲俊、仲敬、仲铭。其中仲斌踪迹不可考,仲俊无后,仲谦、仲敬、仲铭即为濡须西平李氏之二世祖,前、中、后三房分支之祖。至三世有景玉、景琳、景春,至四世有志高、志清、志显,至五世有什鉴,仕彪、瑚,俱是富连阡陌、显赫一时。至能,李希稷官居瑞州刑廉,其文才品性尤为卓越,为人称颂。而后历代人才辈出,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二)谱牒编修
濡须西平李氏本是由新建赤海李氏派衍而来,故其谱牒的编修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随祖籍地江西统一编修阶段;二是自立堂号,独修谱牒阶段。
随祖籍江西统一编修阶段,自南宋绍兴年间首修族谱开始,共七修。分别是:
宋绍兴元年(1131)一修 元至正元年(1341)二修 明宣德甲寅年(1434)三修; 明弘治己酉年(1489)四修; 明嘉靖癸丑年(1553)五修; 明万历壬子年(1612)六修; 清康熙戊午年(1678)七修。 《濡须李氏宗谱》中记载,此次修谱文中后裔“莫不踊跃劝事,其遗像故绩载于江右谱牒者,不惜往来舟楫之烦,详为考核,溯其渊源。”其九世孙克道、十世孙邦兴亦名列《修谱名目》之上。其时,“一时族望,亦得协力奔驰。几费艰辛,几历寒暑,而谱牒始成,载以东归,此前辈修谱之难。”记录了编修中的困难,亦明确了此次修谱仍是与江西总谱合并进行。及至今日,无为籍赐进士第文林郎王履同于康熙壬子年应文中后裔所邀所撰之《赤海李氏派衍无为州重修谱叙》依然留存于江西赤海李氏族谱之上。
自立堂号,独修阶段,自李大照主持乾隆丙子年编修开始,迄今共五修。分别是:
乾隆丙子年(1756)一修; 嘉庆庚午年(1810)二修; 同治甲子年(1864)三修; 光绪乙巳年(1905)四修; 公元2013年 五修。
至于独修的原因,文中十一世孙大照在《修谱实录》中载道:“继明而清,其谱重修于康熙戊午岁,到今几八十年计,世共有三十有六,两地之子孙难以枚举。而江分东西,人不识面,重事增修已成往局。余窃忧之,翻阅旧谱,只得将文中公嫡派一支,其生长无为者摘录而付之梓,依序定派,编作家乘。”《修谱规条》中也有“只第于文中公后,生长无为者详为编辑。至有名无号,既无生死年月者,知者补之,不知仍缺之,其余土著江右列旧谱,可存世系源流,不能备录”的记录。此次编修以李文中为无为一世祖,且只收录其生长在无为的后裔子孙。其他如文中第二子仲斌也因踪迹不可考,其后裔也未录入。
大照子继圣在《濡须李氏重修谱序》中也甚为详细地阐明了独修的原因:“李氏系出伯益,世为理官,宗李为氏,派衍江西,繁殖子姓,入谱以传。继继承承,由来久矣。然系远易淹,派繁易紊,兼以地隔西南,江分上下,跋涉维难,纂修非易。由明以前历代更修,统系已幸无讹,无庸赘叙。”但自康熙年编修之后,人口繁衍,迁徙众多,派行将尽,“与其求继续于关山之阻,不如分各支为异地为宗。因念濡须一脉自有晟公开基洪都,至二十二世大明文中公寄籍江南,坟冢犹新,家声如旧”,“即以文中公为吾濡一世祖”。且文中后裔“虽不能媲美先世,悉头角峥嵘,彬彬诗礼传家,无愧先绪。则今谱牒之修,谓之自成谱,也可续绩旧谱,而谓之共成一谱也,亦可不犹然本支百世之异哉。
由此可知,濡须西平李氏主要是基于交通不便、人口众多、世系久远、稽查困难的原因,方才独立于祖籍地江西,自行修谱。自乾隆丙子年首修谐牒,距李文中迁居无为约230多年。自此,文中后裔开始自立堂号,自成一派,其本人也被尊为濡须西平李氏一世祖。 (三)堂号、字辈与祠堂
濡须西平李氏堂号六箴。所谓六箴者,即通常所说的六条劝诫之言。濡须西平李氏曾于康熙六十年开家规六条,至乾隆丙子年李大照首修谱牒,即以六箴为堂号,意在规诫族人首孝梯、尊贤能、恤贫弱、惩奸恶、息争讼、戒是非。以诗书礼仪传家,重孝悌人伦,清明教化,睦家兴族。
向来世家望族,尤重长幼尊卑之序,濡须西平李氏亦不例外。为防止宗支紊乱,出现“衍派将终,不重加修辑,将来之称号雷同何以命名,尊卑失次何以定分乎”的局面,于明朝(文中公八世孙)开始定字辈派行“正克邦天、继祖光先、德崇一世、业广万年”,至光绪乙已年又续定新字辈为:“前承后启、济美象贤、福善多庆、大有胜全'。 濡须西平李氏宗祠建址于一世祖李文中始迁之地—无为县高沟镇古釐邑遗迹,前有古濡须河,东连大江,西通姚沟飞雁投湖,北与华林河、黄雒河、运漕河直至裕溪口通江。另一支流沿濡须口直灌巢湖通两淮,交通便捷,风水极佳。
原李氏宗祠为三进,第一进为无为始祖李文中牌位,第二进为支脉西平王李晟牌位,第三进为李氏始祖李利贞牌位。于谱可考共重建二次,始建于明,毁于咸丰癸丑年太平天国之乱,后复建于同治甲子年。李先源《重修祠谱序》中记有:“源家祠建自前明,状貌雄伟,图记灿然。不意咸丰癸丑逆匪蹂躏,尽成瓦砾”。又“恭请族长会同族众筹议捐资敬修祠宇,议既行,纠工督匠,土木皆与。”“迨长至祠宇落成,即日成主设祭。”李氏宗祠乃李氏后人安妥先灵、祭祀祖宗的场所,其后裔族众极为重视,虽毁而复建,代代修葺,不能胜数,仅李大照主持修祠就多达三次。 1954年江堤溃破后,李氏宗祠严重受损,而后日渐颓废,后被无为县粮食局改成仓库,至今日不复见往日光景,甚为可惜。及至2013年,文中后裔子孙意欲重振家风,筹谋续谱建祠。倡议一出,一呼百应,众族人踊跃襄事,积极捐资。有奈族中耆老贤能克服困难、群策群力、共相商榷,栉风沐雨、全程督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感念先祖佑护,兹于二零一七年正月初四新谱业以付梓,占地20亩的宗祠也即将落成,此乃盛举也。上可慰先祖之灵,下可表子孙之感,先祖灵爽此有式凭之所;也皆传承家风文明之地,为后世子孙造福。我无为李氏定能继承先祖之志,光耀世家门楣。 欢迎更多的家族提供家族世系素材,让更多的族人了解,让外徙的族人寻到祖源,回归怀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