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吴文君有一个观点: 享受父母给的零花钱,是孩子的权利,而非父母的恩赐; 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是孩子的义务,而非父母的压迫。 可是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做家务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 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怕他累着;用不着让孩子做家务,浪费时间;没必要让孩子做家务,将来找个勤快媳妇儿就行…… 这大概是不少父母的想法。 然而,一味保护宠溺、万事包办代替的结果,往往不是培养出一个优秀上进的孩子,而是让“巨婴”和“妈宝”频频出现。 1 “武装到牙齿”的保护 才会害了孩子 去年,一条广告在网上引起了争议: 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第八天的男孩,邀请外国朋友来家里吃饭。 说好了要做最正宗的中国料理,却被一道简单的番茄炒蛋弄得手忙脚乱。 因为不知道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他只能打电话向父母求助。 国内时间还是凌晨,父母却不得不起床来拍视频“手把手”教儿子做番茄炒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有许多人吐槽说:现在的孩子,“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多了,孩子一个个都娇气得要命。 可很少有人去追问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如何养出“小皇帝”的。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在一档综艺上说:“我在这个家里的位置,一人顶两个菲佣。” 儿子三十多岁了,但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她都要插手过问,不这样做,她不放心。 和朱雨辰妈妈一样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 曾经轰动一时、被誉为“神童”的魏永康,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十三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被中科院劝退,原因是“高分低能”。 中科院的老师回忆说,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在生活自理方面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热不知道脱衣;房间从不打扫,脏衣服脏袜子到处乱扔。 他极爱看书,经常窝在寝室埋头阅读,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写毕业论文。 一门功课被记零分、没提交毕业论文,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劝退事件”之后,许多人开始关注其中原因,很快就发现,魏永康根本无法适应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从小洗衣做饭、洗脸洗澡甚至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由妈妈一手包办;高中时,妈妈为了让他吃饭时也能安心看书,给他喂饭;大学时,也陪读在儿子身边…… 导致成年后的魏永康,看似已经脱离父母,却毫无生活独立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校长助理Julie Lythcott在演讲中说:很多家长错把自己的身份从“父母”变成“管家”,总是希望能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到一切。 尤其在孩子成绩这件事上,更是心甘情愿地“服务”。 使尽浑身解数,就为哄着孩子好好学习,只要门门功课拿A,不做家务就可以是理所应当。 孩子早上醒过来饭就递到嘴边;走不了几步就有车接车送;内衣内裤只管扔一边自然有人洗…… 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过度保护”却常常让爱变成错爱。 父母武装到牙齿的保护,恰好剥夺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成长的好机会。 作家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里写到:“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孩子'索要’。 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2 聪明的父母 懂得偷懒 1938年,哈佛进行了一场名为“格兰特研究(GrantStudy)”的调查,整个过程持续75年。 在最后20年,他们对波士顿456位少年进行追踪调查,结合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得出了一些结论: 做家务的孩子,将来会更有出息。 喜欢做家务和不喜欢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后者高20%。 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可能在一些家长眼里,做家务就是简单地干干活,出出苦力。 事实上,做家务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出苦力”这么简单。 1、做家务有助于开发智力 朱棣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妈妈就对他提过要求,必须学会自己做饭。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对孩子来说,“心灵手巧”往往是分不开的。 收衣服、叠衣服,分门别类的把他们放好,锻炼的是收纳和归类的能力; 从观察爸爸妈妈做饭到自己亲自操刀开灶做饭,锻炼的是观察和模仿和思考能力; 就算是每日浇花这样的简单小事,也是对孩子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 看似简单的家务琐事,其实培养的孩子专注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更强的动手能力。 2、做家务帮助孩子走向独立 动手能力的增强,足够让孩子在走向独立时更无所畏惧。 作家千江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朋友的姐姐查出宫颈癌,要做手术,家人都往医院赶。 叫姐姐的女儿时,她却一甩手:我去做什么,我又不是医生,不去。 紧跟着又问:我妈做手术了,那中午谁给我做饭啊? 一个22岁的人,不担心即将手术的妈妈,只担心没人给自己做饭。 有网友评论:“每一个'白眼狼’孩子身后,都有一对'自讨苦吃’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小时候不让孩子靠近任何家务,等他们长大后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根本离不开“家务活”。 浙江的一位妈妈在朋友圈晒出了十岁女儿做的饭:三道菜,一碗白米饭。 这位妈妈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女儿似乎很享受做饭。 来源:浙江新闻 我们无法预测一个孩子的将来,但至少这个女孩,绝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忧心自己“吃什么”。 正如妈妈所说:“人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有一种叫生活的技能,这二者相辅相成。” 没有哪位父母敢保证自己能护着孩子一辈子,孩子离开自己后,该如何独立生活? 这也是为人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一课。 3、做家务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家庭观念 陕西西安的夜市摊上,一名正在给顾客打饭的十三岁的男孩被镜头记录下来。 记者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照顾小摊,他说:“因为我妈妈很辛苦啊,我要帮忙。” 网友在评论里说:他的家里贫富与否我们不知道,但在精神上,绝对是富养。 综艺《少年说》中,一位十三岁男孩在高台上对着妈妈大喊: “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以社会实践的名义,逼我做家务了?” “每天写完作业,我得刷、擦地、择菜,但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 台下一片哄笑,但妈妈还是坚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可以! “将来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娇万宠的一个孩子,她也是她妈妈爸爸的心肝宝贝,为什么她要跟你受委屈呢?为什么她要承担全部的家务?” “作为一个男孩子,你将来如果能泡得了厨房、下得了书房,能有担当、有责任,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会很辛福。” “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你会说几门的语言,这都不重要,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纯爷们。” 聪明的父母,总是会稍稍“偷懒”。 “没有谁天生基因里就带着'坐享其成’”,要得到,就要付出。 做家务从来不是简单的“干活儿”,而是让孩子去经历其中的辛苦,去学会体谅父母家人的付出,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 3 让孩子正确地做家务 做家务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但如何让孩子正确地做家务,又让不少家长犯难。 对此,美国著名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Elizabeth Pantley)有一套十分实用的“育儿经”。 1、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家务活 错估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 Elizabeth提到,一个能熟练掌握复杂电脑游戏的孩子就一定能掌握洗碗机的运作。 她为父母列出了一份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家务活清单: 2、教孩子做家务需要耐心 家务活难免琐碎,尤其是对家务不熟练的小孩子,能坚持做完才是最大的难题。 所以,这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父母的耐心教导和一同实践。 梁咏琪就在微博晒过和女儿sofia一起在家做手工面包的照片:和孩子一起揉面团,擀面饼,让孩子看着面包慢慢膨胀…… 有的家长看着孩子半天完不成家务,可能就会产生“与其让他慢慢做,不如我自己来做节省时间”的想法。 这样的借口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也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与其一味催促孩子快一点,不如亲手教他们慢慢来。 3、为孩子量身定做家务活表 家务活表是每天孩子应该完成的项目,譬如:自己刷牙、自己叠被子、自己整理书桌…… 将这些制成一个随时可见的表,让孩子一点点养成习惯,既培养他们自律,也避免了父母唠叨式的提醒。 4、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成年人来说,“不给加班费的加班真的很难熬”; 同样,对孩子来说,每天做一样的事情,也总会有懈怠。 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许能让他们更易接受。 例如帮妈妈收拾完衣柜就可以去看一会动画片,收拾完自己书桌就可以出去玩…… 但奖励最好不要用金钱来衡量,将家务活变成了一场交易,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5、对于家务活要有明确的提示 “做一盘番茄炒蛋”一定要比“做一盘菜”更容易知道去做什么,“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箱”一定要比“收拾好自己的房间”更容易被完成。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明确的提示比过大范围的要求更容易实施。 黄磊作为公认的娱乐圈大厨,不仅自己烧得一手好菜,也用这项技能影响了女儿多多。 黄磊和妻子孙莉都常在微博晒出女儿做家务的照片,其中最多的,就是烘焙。 会做一项特别擅长的家务,也会培养孩子对其他家务的兴趣。 育儿经并不难学,难的是家长对待教育的意识。 孩子的成长总是让每一位父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家长常常为孩子规划各种宏大的目标,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培养。 成大事固然很有意义,但“小节”也未尝不重要。 给文章点个赞,期盼每个家长都能培养出“成大事不忘小节”的孩子。 也愿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能获得真正的独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