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纲卷高考试题)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
(2) 【答案】 (1)③中 70℃应该为37℃。因为人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7℃ (2)在观察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之前应将各试管放在沸水浴中一段时间。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显色。 分析:很多资料认为这个试题有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不能用人唾液淀粉酶探究pH对活性的影响,应该用过氧化氢酶。其实本人认为是可以用淀粉酶,但必须是唾液淀粉酶,不能用α-淀粉酶。检测的试剂也有要求,就是用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不能用碘液。 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浙科版和苏教版都是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人教版在课本第84页用括号注明: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错误方案1:以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选择pH值为2的5%HCl、pH值为7的蒸馏水、pH值为14的5%NaOH作为实验的pH研究范围,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证明酶的活性。以期望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和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分析:此实验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证明酶的活性是不可以的。因为在碱性条件下,碘分子可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NaI和NaIO ,I2 + 2NaOH =NaI + NaIO +H2O。因此只有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碘才能使淀粉变蓝,而在碱性条件下,碘不会使淀粉变蓝。(有老师做过这个实验发现,碱性溶液下在加入碘液瞬间变蓝,然后又呈现无色,除非加入大量碘液。) 错误方案2:以α-淀粉酶为实验材料,选择pH值为2的5%HCl、pH值为7的蒸馏水、pH值为14的5%NaOH作为实验的pH研究范围,再用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特试剂)检验是否有还原糖存在,以证明酶的活性,并得出α-淀粉酶的“最适pH”和α-淀粉酶的活性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分析:此实验以α-淀粉酶为实验材料是不可以的。而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宜温度是60ºC,需要水浴加热,而较高的温度使得淀粉在HCl的作用下水解的很快,所以在酸性条件下做出来的结果并不是蓝色。(有老师做过结果是棕红色) 总结以上原因,建议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或者用唾液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斐林试剂或本尼迪物质试剂鉴定产物)。 其它设计方案:实验研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向每支试管中加1块1cm3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0摄氏度温度条件下。记录各试管中蛋白质物块消失的时间。 |
|
来自: 昵称6016311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