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痛哀悼清华大学刘文君教授

 glhly 2018-09-29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文君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0岁,行业痛失大咖!中国水网对刘教授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

中国水网深切缅怀刘文君教授

前不久中国水网还与刘老师联系,得知其最近正在参与国家新的水质标准的制定工作,计划中下月举办给水深度处理年会等。惊闻悲讯,行业痛失大咖!

中国水网对刘教授的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愿刘老师一路走好!

刘文君教授出生于1968年9月5日,湖南省桂阳县雷坪乡堆上村人,1985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1992年就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5就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9至2003年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W)、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分别获得博士后。

刘文君教授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2006年10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2011起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其学术研究方向为水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现代饮用水消毒技术和理论、紫外线消毒与高级氧化技术、饮用水高级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原理和技术、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控制原理和技术、饮用水水质评价和对健康的影响、给水厂规划和设计等。曾兼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等职。作为国内第一人,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并获任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

其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等,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

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编写,并参与了众多国家及北京市相关项目。发表中英文文章100多篇。曾荣获2010年度获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优秀教师等。

期间,经常参加、支持中国水网相关主题活动,接受采访,并做客中国水网,与行业人士,及网友面对面交流。

2013年刘老师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中国水业战略论坛颁奖晚会


2008年5月8日 刘文君教授做客中国水网解答饮用水安全问题

2007水业高级技术沙龙上,刘文君教授同与会者交流膜技术在供水领域的应用

相关文章:刘文君深度解析水业紫外线消毒市场状况和国标修订

【附】刘文君教授专访

为了国人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文君和他的紫外线水消毒技术

图为刘文君研究组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套紫外线压载水处理设备,该套设备安装在中国远洋集团鹿特丹号远洋船上。

不久前甚嚣尘上的“含氯门”事件,再次牵动全社会的脉动,将饮用水安全问题又一次推上媒体关注和百姓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氯”这一通常只在化学教科书里才会看到的名词也重新活跃在日常生活的视野。谈起这两个概念,刘文君可是如数家珍,因为作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原所长的他,一直研究的方向正是饮用水安全技术与理论,近年来又着力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研究,被称为“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不久前刘文君获选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一职,为他个人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研究领域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赢得了荣誉。

起步国际的活跃者——学术起步,缘起海外

“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

——刘文君

谈起饮用水安全研究工作,刘文君就无比自豪,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因为饮用水安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但也是极易被忽视的职业,因为它又那么为人所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由于饮用水安全日益突显的重要性,刘文君及其前辈、同仁所在的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由原来分管给水和排水两部分的“老水所”分化独立而来。饮用水安全的课题在研究所一代代清华学人的传承下,秉承清华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负国家寄望与社会重托,延续学脉、兴盛学科。刘文君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已年近八十,至今还活跃在其学术科研领域和应用发展前沿,为饮用水安全课题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刘文君自嘲自己也为此奋斗了近半辈子。在此之前,还有很多清华老先生做出过不懈努力,比如环境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经95岁高龄的许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刘文君这一代专注于饮用水安全课题的清华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刘文君对紫外线技术的研究,结缘自清华而起步于国外。1995年和1999年,刘文君在清华大学分获市政工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随后四年,他先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刘文君最早接触紫外线的契机正是缘起于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当时,他所参与的课题正是由美国环保局所支持的紫外线消毒技术,由此才使其有机会进入到紫外线研究前沿领域,而此前他主要专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消毒副产物和管网水质控制等领域,对紫外线技术则所知甚少。

2001年,刘文君出席了国际紫外线协会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紫外线大会。紫外线研究在当时还是一门极具潜力的新兴技术,只有3名中国人参加大会,刘文君可以算作是国际紫外线协会的“老人”了。之后,刘文君依托做博士后研究的学术平台,凭借自己对学业事业的专注持恒和充沛热情,积极活跃在国际紫外线领域,成为其中屈指可数的华人面孔。

刘文君曾在2008年中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去追赶人家,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新兴技术,即使在国外也是刚刚发展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和国外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国外。这无意中正道出了刘文君学成归国、学以报国的真正目的。

领跑国内的先行者——推广应用,崭露头角

解决中国的科研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

——刘文君

中国紫外线消毒研究项目的最初发端,受益于刘文君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之机。之后,刘文君及其所在清华团队通过大量宣传、推广应用,不懈努力,使紫外线在科研和应用领域都得以蓬勃蓄势和大幅发展。

2001年,刘文君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是这个专业第一个获此殊荣者,也是国内此领域的第一个研究者。由此,他开创了一门全新学科——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并获全国学术界和供水行业的广泛认可。时至今日,大部分自来水厂都高度重视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回首起初,正值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刘文君海外学成归国,并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入职清华。甫一返校的刘文君,就参加了恰逢其时举行的建设部消毒工作重要会议,并在会上进行了主旨报告。由于“非典”时期使用的消毒剂量普遍较大,与会领导格外重视消毒副产物等相关问题,而由刘文君这样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主讲这一重要问题,许多参会者刚开始还微抱怀疑之态。这种感受刘文君并不陌生,他清晰记得在1997年美国专家来华进行学术会议时,谈及隐孢子虫一词,当时在场华人只有刘文君一人知晓该词的含义。刘文君关于消毒技术发展趋势的主旨报告结束后,刘文君获得了参会者的一致认可,与会领导也深受感染,报告还被评为一等奖。由此,在紫外线消毒领域,刘文君声名鹊起、实至名归。

但光有一技之长和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刘文君在国内的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和推广上遇到了两大障碍。首先是技术性障碍:虽然刘文君一直致力于此领域研究,但以前主要研究生物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用生物的办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改善水质。而紫外线是全新的技术,国内当时对紫外线技术的认识很少,连基本概念也要跟同行解释半天,研究所用的测试手段,设备和测试微生物国内都没有。刘文君自己动手,根据国际规范设计试验装置,从国外购买试验材料和检测仪器,同时加强跟国外同行的交流。较快建立的规范的试验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我国水质与国外差异较大,处理工艺落后,自来水的管道输送输送路径和时间都相对较长,比如一些大城市的自来水输送,从水厂到用户最短几小时,最长却可能要一周时间,在此过程中自来水可能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导致微生物生长(我们就常常在酒店等的水龙头处看到有不能直饮的提示,而在国外往往都是可以直饮的)。因此对紫外线技术的应用与国外存在较大的技术差异,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才能解决。

另外,还有非技术性障碍:主要是需要针对国内对消毒认识不足的现状,进行宣传推广。刘文君以为,首先,既然自己的专业是直接面向应用的,那么就要获得政府、行业和用户理解,才能得到推广应用。刘文君和他的清华团队通过组织会议、进行报告等方式对紫外线消毒技术开展教育宣传。在其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形势大变,以前刘文君要向人讲解的是“紫外线是什么”,后来要讲的话题大为深入,已演变为紫外线的核心技术问题,由此也带动和产生了一批紫外线消毒行业的专家和学者。其次,中国目前对消毒问题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仍未完全从对“有没有水喝”转移到对“喝什么水”的关注层面。刘文君还曾特意撰写论文强调消毒的重要性,对受污染水质的长期危害等话题进行探讨。刘文君及其团队是走在这个领域前列的人,领跑者通常会比较孤独,从开始不被大家理解,到逐渐被大家认可,从原创性和领先性成果最初难以得到更多支持,到苦口婆心向人讲解,刘文君顶住外在压力和内心挣扎,不辍奔跑,不断前行。

正是由于刘文君及其所带领的清华团队对紫外线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和积极推广,才赢得了用户和企业的极大信任,更进一步促使了紫外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刘文君等人的努力下,紫外线终于从之前的曲高和寡变成了现在的应者如云。刘文君坦言,清华总体的科学氛围很好,中国的整体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回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正需要科研人员自身做出更好的工作。

刘文君及其团队在紫外线消毒研究的探索从排水系统发轫。中国的污水处理率向来较低,在2002年出台了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后,紫外线凭借简单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从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刘文君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并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因而,从2003年后紫外线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推动,应用紫外线处理技术的水厂在污水厂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大,现在已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也培育了福建新大陆、北京安丽斯、深圳海川等大批企业,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后,他们将紫外线消毒研究的探索步伐踏入给水系统。给水相较于排水而言,其消毒要求要更为严格,因为如有不慎将会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存。从2005年开始,刘文君便开始根据国内情况和国际规范,对自来水消毒进行研究。在广东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刘文君与其清华团队作为科研单位,与其他设计单位和企业共同完成的紫外线项目,自“十五”末期发轫运行至今,是国内第一个中试规模的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于2008年在天津投入使用的天津泰达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这是由他主导完成的国内第一个大型市政自来水紫外线消毒工程,还从巴黎捧得了国际紫外线协会2010年最佳工程奖。由于国外奖项无需申报,因而从提名到获奖,刘文君一直一无所知,直到这个国际大奖颁奖的一刻。事后了解到当时,有不同国家的12个候选项目参与评选,竞争十分激烈。现在,天津泰达的二期三期都仍在继续沿用此项技术。

由刘文君及其团队研发的基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是国内第一套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家海事局认证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目前正处于产业化阶段,该系统为我国作为造船和远洋航运大国履行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管理相关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上海临江水厂的紫外线消毒项目,作为刘文君负责的“十一五”水专项研究子课题,建成后主要服务于世博会,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的标志性成果。 “十一五”重大水专项中,饮用水作为六个主题之一,其五项标志性成果中刘文君负责的就有两项,包括微膨胀上向流臭氧活性炭技术(应用于济南市鹊华水厂,十一五水专项示范工程)和上海临江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目前,北京的郭公庄水厂和第十水厂也都决定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

由于刘文君出色的科研能力、丰硕的工程经验以及热心的服务意识,2005年他毫无悬念地当选国际紫外线协会的常务理事。随着紫外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中国成为世界新一经济增长点的现状,并鉴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发展态势,原本只设有美洲和欧洲分部的国际紫外线协会决定成立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并任命刘文君为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履职,。就职后,按照严格的国际规定,刘文君从原来的常务理事一职上退出,专任主任事务,既要负责和亚洲、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协调和联络,又要组织本地区的学术交流和推广,刘文君更加忙碌。

2012年7月1日国家将全面实施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全面升级的新国标将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有许多默默无闻清华人密切参与和积极推动。身兼多职的刘文君,深受服务社会的清华传统感染,在我国供水行业有重大需求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刘文君说:服务社会是科研的重要归宿,又能在社会需求中找准科研点。对于科研想法,刘文君有十六个字的归纳: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他以自身工作为例,参加国际组织就要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行情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在研究中采用科学方法,又要强调创新思维。对于清华大学第13次党代会上胡和平书记的一段话他深为叹服: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刘文君正在用切实行动,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刘文君: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原文发表于2012年6月,有删减)

刘文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2010年度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2010年度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度华夏奖、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008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等国内外重要奖项的获得者。不久前刘文君获选担任国际紫外线协会亚洲和澳大利亚分部主任一职,为他个人和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研究领域和紫外线消毒技术赢得了世界美誉。

用国际视野解决中国饮水问题

谈到多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活和取得的成就,刘文君教授坦言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我在国外做过四年博士后研究,很巧合的是在三个不同国家的著名高校: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而且三位合作导师都是国际著名水处理专家,三个地方都很有特点,能够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不同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刚去的时候给我的感触是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他们的研究态度很端正,不急功近利、科学性很强,强调研究过程的严谨和对机理的认识,这对我影响很大。目前国内应该说科研条件与十年前有较大进步,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巨大投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因此在科研界也存在浮躁的问题,特别是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不够、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所以我提出了十六个字的科研理念:国际视野,中国问题,科学方法,创新思维。”

刘文君教授科研理念中的“中国问题”是指技术研发的着眼点要针对我国发展的重大需求,而不是盲目效仿国外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环保欠账多,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2年全国将全面实行新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厂达标改造对适用技术有巨大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对中国供水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提出自己的答案。饮用水安全的课题在研究所一代代清华学人的传承下,秉承清华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追求,不负国家寄望与社会重托,延续学脉、兴盛学科。

刘文君的恩师王占生老师已年近八十,至今还活跃在其学术科研领域和应用发展前沿,为饮用水安全课题奋斗了整整一辈子。刘文君自嘲自己也为此奋斗了近半辈子。在此之前,还有很多清华老先生做出过不懈努力,比如环境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教授,已经九十五岁高龄的许保玖老先生等等。到刘文君这一代专注于饮用水安全课题的清华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水质。

刘文君曾在2008年中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很多技术都是跟在国外后面跑,去追赶人家,但紫外线研究可能是个例外。因为它是新兴技术,即使在国外也是刚刚发展起来,中国很有可能和国外齐头并进,甚至领先于国外。

领跑中国水业的“孤独者”

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是与人民健康休戚相关的问题。如何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时又不产生有毒副产物一直是饮用水消毒的关键。紫外线灭菌安全有效,不产生副产物,不改变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符合饮用水消毒的各项要求,是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绿色消毒技术。21世纪以来紫外线水消毒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极大的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发展很快,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紫外线消毒系统已超过500套,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系统已有3套投入运行,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型城市自来水厂紫外线消毒工程也有几座,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上百万立方米。紫外线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特殊人物的突出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紫外线消毒技术之父”、紫外线水处理技术的中国拓荒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君。

中国的污水处理率向来较低,在2002年出台了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后,紫外线凭借简单安全、使用方便的优势从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刘文君及其团队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并于国际著名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因而,从2003年后紫外线技术在国内得到极大推动,应用紫外线处理技术的水厂在污水厂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大,现在已占到一半以上,同时也培育了福建新大陆、北京安丽斯、深圳海川等大批企业,并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7月1日国家将全面实施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全面升级的新国标将对供水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有许多默默无闻清华人密切参与和积极推动。身兼多职的刘文君,深受服务社会的清华传统熏陶,在我国供水行业有重大需求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刘文君说:服务社会是科研的重要归宿,又能在社会需求中找准科研点。

刘文君教授有一句话:“走在前面的人总是孤独的。”在任何一个领域的领跑者通常会比较孤独,从开始不被大家理解,到逐渐被大家认可,从原创性和领先性成果最初难以继续到得到更多支持,其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相信在刘文君教授等这一批水业科研人的带领下,中国的水业未来必将无限美好。

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深入研究并系统总结了我国微污染水源饮用水的水质特点,不同处理技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应用范围,处理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对有机物、氨氮、藻类和其它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技术和机理都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与王占生教授合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一书。2.开创了国内大型市政给水紫外线安全消毒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紫外线与氯的协同消毒机理,紫外线消毒后微生物复活问题,紫外线消毒后的管网水质微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等有新发现,提出在保持紫外线剂量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紫外线强度控制微生物复活的新方法,促进了紫外线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紫外线消毒国家标准:《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GB/T19837-2005)并于2005年7月正式颁布,2006年1月1日正式执行。被选为国际紫外线协会常务理事,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入选。3.提出了饮用水氯安全消毒新的方法学。首次提出有效水力停留时间(t10)的概念,研究了影响清水池消毒效率和清水池水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以国家863项目“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2002AA601120)和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地区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研究”为依托,从理论到工程深入研究了有效水力停留时间的概念、内涵和应用,成果应用于深圳863示范水厂的工程建设,并在全国给水行业得到广泛认同、推广和工程应用(东莞、北京等水厂)。4.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和工程应用新方向。在国内建立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方法学和指标体系,提出了生物稳定性指标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的新的测定方法,被其它研究机构和给水行业广泛采用,成为本行业的基本方法学,为促进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5.为解决我国重大需求作出突出技术贡献。在2005年11月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哈尔滨恢复供水工作中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兼新闻发言人,亲临现场,坚持一线,参与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为哈尔滨市提前恢复供水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并在其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发挥突出作用。1989年至1992年就职于广州百花香料厂,任助理工程师,2003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同时兼任全国紫外线消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紫外线协会(IUVA)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AWWA会员、IWA会员、ACS会员等,2010年度获国际紫外线协会最佳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8年获年度华夏奖(排名第七)、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发明专利共6项,发表中英文文章120多篇。

中国水网深切缅怀刘文君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