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为细末,再加生三七粉;
三味各等份,充分和匀。
每次服6g,
用加味喉科六味汤煎水吞服。
坚持用,有的声带小结或小息肉可以化掉;
有的虽然存在,但基本没有症状。
江尔逊老先生的
金沸草散治咳专方---------治疗咳嗽
自拟金佛草散歌诀,荆芥苏叶二白夏,胡杏桔草旋复花.
金沸草散治风寒咳嗽神效善后用的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其中的当归、芎当是治久咳不诸药不效的必用之药。这也是胡希恕、施今嚜等名医的经验.
诊断现场;
女患,26岁,1992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淋雨受凉,鼻塞流清涕,恶寒,周身酸痛,咳嗽痰多。
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诸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
因图速效,改用西药,口服病毒灵、氯化铵合剂、麦迪霉素,肌注青霉素3天,不效;又配合输液7天,亦少效。
不得已复用中药,先后更医4人,服药20余剂,大多为止咳化痰之品,并配服中成药如祛痰止咳冲剂、蛇胆川贝液、痰咳净、鲜竹沥等,仍然咳嗽不止。
现症: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咯,稍感气紧,时而呛咳;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老师]在肺系疾病中,咳嗽最为常见,但棘手者亦不少。俗云“名医不治咳喘”,是怕治不好而有损声誉。此虽有寡过之嫌,却也是阅历之言。因为有的病人总以为咳嗽都是小毛病,你连咳嗽都治不好,还治得好“大病”吗?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而时至今日,犹不敢保其“十全”,此中甘苦事,得失寸心知!
[学生甲]咳嗽若迁延失治,有时就很难理清头绪。如本例外感咳嗽,迭用中西药物乏效,迁延3个月,很容易诊断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老师]从病史看,初为风寒感冒兼咳嗽,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后,风寒表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
此时若撤去辛温发散,而以宣疏肃降为主,辅以化痰止咳,可能会很快好转。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及复用中药专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肃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风邪恋肺,而迁延缠绵。
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治之者宜遵“咳无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训,无论病程久暂,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若但见病程较长便套用“久咳多虚”、“久咳多内伤”,则误诊误治矣。
此虽迁延3个月,仍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证。
予疏散风寒、宣肃肺气之金沸草散加减:
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
荆芥15g,苏叶10g,前胡10g,法夏10g,
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
2剂。
二诊: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咯痰爽利。
上方合
止嗽散加减: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
生甘草5g,
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
炙百部10g,前胡10g,
杏仁10g,仙鹤草30g。
3剂。
三诊:白天已不咳嗽,唯夜间偶尔咳几声。
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
当归,川芎,法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2剂,未服完而咳止。思辨解惑
[学生乙]据我所知,中医高校内科学教材所载的治疗风寒咳嗽的首选方,二版教材为金沸草散,五版教材则罗列杏苏散、三拗汤、止嗽散等,有点令人无所适从。老师何以独选金沸草散呢?
[老师]一种治法可以统率很多首方剂,这就给初涉临床者带来了困惑:到底哪一首是高效方?有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并非每一条都是捷径呀!
据我临床验证,以上诸方化裁恰当,虽皆可治疗风寒咳嗽,但是疗效有所差别,而以金沸草散疗效最佳。
[学生乙]为什么呢?
[老师]金沸草散与其余诸方一样,体现了疏风散寒、宣肃肺气的治法,而其特异性在于金沸草(现代多用旋复花)、白芍、甘草3味药的关键性作用。
古今阐释旋复花者,大多以为其只有消痰降气之功,是囿于“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谚。不可否认,旋复花肃肺降气、豁痰蠲饮之功是颇宏的(病人服后往往有胸膈滞气下降之感)。
但其不可埋没的功效还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而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
可见旋复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
而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故用本方时,诸药均可损益,唯旋复花、白芍、甘草3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学生丙]老师是怎样悟出此中奥妙的呢?
[老师]这全是江尔逊老中医传授的。江老早年体弱,经常咳嗽,每用止嗽散、杏苏散、六安煎等取效。但有一次咳嗽,遍用历验诸方,毫无寸效。咳嗽频频,咽喉发痒,痒心咳嗽,迁延旬余。
他查阅方书,见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便试服1剂,咳嗽、喉痒即止。他感到惊异,便用于别人,亦收捷效。几十年来,江老治疗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都喜用本方化裁。有的病人咳嗽缠绵2—3个月,几乎遍用中西药物乏效,服本方数剂而安。以致病人间辗转传抄本方,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
[学生丁]但古医书上有两个金沸草散。一见于《南阳活人书》,由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一见于《和剂局方》,方中无茯苓、细辛,而添麻黄、白芍。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旋复花汤,又在《和剂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础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不知江老临床用的是哪一个金沸草散?
[老师]江老使用金沸草散,并不拘守某一方,而是综合取舍三方,以及随证合用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汤(桔梗、甘草)。
学问之道,贵与年俱进。江老使用本方几十年,积累了—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减方法,有的加减方法还方中寓方,大大地拓宽了本方的适用范围。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意);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学生甲]金沸草散的化裁方法这样多,表里寒热虚实都有,初涉临床者很难全面掌握使用,能否化繁为简,使之简捷实用呢?
[老师]其实江老的化裁方法还不止这些,有的是为失治或误治而设,也有照顾体质的;且均从临床实践中来,又能有效地重复使用。
所以我认为,与其削足适履地“化繁为简”,倒不如扎扎实实地把好风寒咳嗽这一关。大家知道,咳嗽一证,外感居多;外感咳嗽,风寒居多。而治疗风寒咳嗽,倘能恰当地遣选疏散风寒、宣肃肺气的方药,多能迅速获效。今人有谓“截断”者,亦是此意。果真如此,金沸草散的那么多化裁方法还有多少用武之地呢?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江老曾秉笔直书道:有一见发热(或体温升高)便断为“风热”或“痰热”,而直用桑菊或银翘辈,或径用清热化痰药及抗生素;有因喉痒或痰少难咯便认作“风燥”或“阴伤”而恣用润燥或养阴方药;有因久咳不止便认作虚咳,而屡进补益药物者。凡此皆因失于及时疏散、宣肃,而致咳嗽迁延缠绵,甚则转成劳嗽。张景岳亦曾愤激而言,“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夫伤风岂能成劳”?
[学生乙]金沸草散化裁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大约有多少?
[老师]80%以上。
[学生乙]治不好的改用什么方药呢?
[老师]据我临床观察,服本方疗效欠佳者,约有三种情形:一是旋复花的药味苦涩难咽,有的病人服后易呕逆,因惧呕而不能竟剂;二是有的病人愈后几天又复咳(症状较轻);三是有的病人总是遗留一个咳嗽“尾巴”偶尔咳嗽几声,如本例便属之。
谚曰:“甘瓜苦蒂,物无全美”,世上岂有“十全”之方药?我的处理方法是: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用陈士铎的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继服柴胡桂枝汤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味” (本案三诊方),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20余年前我偶然移治1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减而旬余不止者,1剂咳止。尔后治验渐多,便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很难强为之诠解。
还须说明的是,极少数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虽减,但继服“止咳十一味”后,却不能扫尾,渐渐干咳无痰,夜间加重,舌净无苔。此时可试用我拟的“顽咳方”:玄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鹤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红花6g,芦根30g,生牡蛎30g。若个别病人服本方2剂后,干咳减轻而不止者,可与清燥救肺汤交替服用,以收全功转自:本文转载自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17955344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钱。麻黄(去节)、芍药,各一钱半。荆芥穗、半夏,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时疫寒热。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沸草散
处方旋覆花(去梗)、麻黄(去节)、前胡(去芦),各三两。荆芥穗四两,甘草(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药,各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风化痰,除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闷,痰涎不利,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枣一个,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有寒邪则汗出,如风盛则解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博济方》卷一:金沸草散
处方荆芥穗120克 旋复花90克 前胡90克 半夏30克(洗净,姜汁浸)赤芍药30克 麻黄(去节)90克 甘草30克
制法上药七味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昏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疼,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人生姜、大枣,同煎至90毫升,热服。如汗出,并三服。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摘录《博济方》卷一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金沸草散
处方前胡90克 荆芥120克 半夏30克(净洗,姜汁浸)赤芍药60克 细辛30克 甘草(炙)30克 旋复花9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时发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00毫升,生姜5片,枣子1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热服,未知再服。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麻症集成》卷四: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前胡、黄芩、枳壳、桔梗、赤芍、荆芥、橘红、麻黄、甘草。
功能主治肺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治疫全书》卷四:金沸草散
处方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苓、甘草、杏霜。
功能主治风温,咳嗽多痰,上气喘促。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治疫全书》卷四
《四明心法》卷三: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前胡、麻黄、荆芥穗、黄芩、甘草。
功能主治咳嗽初起。年壮力盛即久亦可用。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四明心法》卷三
《济阳纲目》卷六十一:金沸草散
处方旋覆花2钱,前胡1钱,赤芍药(煨)1钱,山栀1钱,桑白皮(炒)1钱,荆芥穗1钱,黄芩1钱,橘红1钱,甘草5分,阿胶。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热嗽有血。
用法用量方中阿胶用量原缺。
痰盛;加瓜蒌、贝母。
摘录《济阳纲目》卷六十一
《活人书》卷十七:金沸草散
处方前胡3两,荆芥4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2两,细辛1两,甘草(炙)1两,旋覆花3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项筋紧急。
用法用量方中赤芍药,《医方集解》引作“赤茯苓”。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发散而和中;茯苓行水;细辛温经;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摘录《活人书》卷十七
《伤寒全生集》卷二: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荆芥、前胡、麻黄、半夏、桂枝、干姜、五味、甘草、细辛、杏仁、枳壳、桔梗。
功能主治冷痰哮喘,冷而淋背,多吐冷沫,舌上白苔。
用法用量喘甚,加姜汁磨木香汁半杯。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普济方》卷三八七:金沸草散
处方荆芥穗1两,麻黄(去节)5钱,北柴胡5钱,旋覆花5钱,半夏(汤泡)2钱半,赤芍药2钱半,甘草2钱半。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伤风,鼻塞流涕,痰壅热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桑白皮煎,食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七
《便览》卷二:金沸草散
处方旋覆花(去梗)1两,荆芥穗4两,麻黄(去节)1两,杏仁(不去皮尖)1两,甘草(生)1两,赤芍1两,半夏(姜制)1两。
功能主治感冒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或头痛身痛。
用法用量上药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便览》卷二
《博济》卷一:金沸草散
别名金沸草汤
处方荆芥穗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半夏1两(洗净,姜汁浸),赤芍药1两,麻黄(去节)3两,甘草1两(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肢体疼痛,鼻塞声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满闷;及外感风寒,齿浮,舌肿,牙痛。伤寒壮热,风气壅盛,头目心胸不利,妇人血风潮发,丈夫风气上攻,状如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疼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时行寒疫,壮热恶风。风寒伤于心脾,令人憎寒发热。
用法用量金沸草汤(《医学纲目》卷十七)。《三因》本方用法: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漱口,吐一半,吃一半。
注意煎液用细绢滤过,免毛射肺,致咳嗽不已。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金沸草咸苦微辛,其花午开子落,与半夏意同而轻浮,上入于肺,苦能泄热气,咸能化痰结,辛能行痰湿,凡痰饮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前胡甘苦微辛,能降泄高亢之气,而疏畅下行之滞,主下气行痰;麻黄以大开腠理而泄其风;荆并辛苦而性上浮,祛头面之风,去经隧之湿,此方盖以此为君药,以兼去风痰,诸药亦随以上升于肺,而后乃降而下坠其痰也;赤芍药酸干泻肝敛阴,且监麻黄之过散,用赤者以行水分收痰湿也;轻用半夏者,以风则夹相火也,然必用之者,非此不足以通滞行痰也。金沸草轻虚,此以行于下所以助之;甘草以厚脾土,以缓肝急。
临床应用1.舌肿:辛未年,有人患舌肿如吹,满塞其中,粥药不入,其势甚危。大煎一剂,乘热以纸笼气,熏之遂愈。
3.牙疼:一妇人牙疼,治疗不愈,致口颊皆肿,亦以此药熏漱而愈。
摘录《博济》卷一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金沸草散
处方荆芥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麻黄3两,甘草1两半,半夏1两半,赤芍药1两半,细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杏仁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坚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
三拗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上等分。
炮制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钱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三拗汤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备注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宜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空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宜;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宜肺,止咳平喘之功。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