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你回家了吗?古诗词中的“家书”怎么写

 静雅轩345 2018-10-01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黄明哲正解《道德经》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微信、QQ、电话正蓬勃发展的今天,书信作为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似已成为一种遥远而温暖的回忆……

 

最早的家书: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这或许是最早的出现“家书”的诗歌。


诗中“素书”即 “家书”。手捧素书,长跪而读,何其珍爱!  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啊?


“书中竟何如?”,书信对我说了什么,能让读信者如此珍视?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原来先叮嘱我多吃饭,养好身体,又述说对我的长久的思念。


质朴纯真的话语里,贮藏着满满的爱意与离思。


战乱中的家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提起家书,当然不能不提杜甫的这一首《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困居长安,而妻儿却被安置在偏远的鄜州(今陕西富县)的乡下。


平常日子里,收到家书常让人欣喜兴奋不已。现在战争已经持续数月了,而妻儿安危一无所知,怎能不让困居长安的老杜牵肠挂肚。


这时候,如果能得到家人的音讯,那简直可直抵黄金千万啊。


秋风中的家书: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又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袅袅的秋风,最能惹起了人们的思乡情怀。


秋风起,秋天至,一岁将尽,而寓居洛阳的张籍归家无期。于是 “欲作家书意万重”,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多少事,欲说还休”。


书信写罢,托人寄书,临行前总觉得没有说尽,总觉得遗漏了什么。


“欲”“恐”“又”三词,把诗人当时“意万重”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口授的家书: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诗人远赴西北边塞,“行行重行行”,一步三回头,已走过漫漫长路,与故乡 “相去万余里”矣,不觉思乡之泪潸然流出,沾湿双袖。


恰好于马背上偶遇入京使者,何其幸运!但手头无纸无笔,有何其遗憾,匆匆间,唯借使者“传语”“报平安”尔!

 

夜雨中的家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人身处巴蜀之地,一个秋雨绵绵夜晚,读罢妻子来信,黯然神伤。


因为他无法回答归期是何时,任凭窗外雨水渐涨的秋池,浸湿他那颗凄苦孤独的心。


最后只好回信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遥想相逢团聚之愿景:夫妻对坐西窗,共剪夜烛,再叙巴山夜雨相思情……


无法寄出的家书: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宋·晏殊《蝶恋花》


主人公独登高楼,极目远望,然所思之人何见?


于是想到“欲寄彩笺兼尺素”, “彩笺”、“ 尺素”,都指“书信”,是说我想寄出一封封书信,来表达我的无尽的思念,可是彼此之间“山长水阔”,天遥地远,不知所在,我把书信寄往哪里呀?


这真是“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只能“满目山河空念远”矣。



其实,所有的家书上,似乎只写着三个字:早还乡。请看: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袁凯《京师得家书》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所有家书的内容,就是呼唤远在他乡的游子尽早回家。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也同样表达了这种朴素简单而又真实温暖的愿望。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