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蟅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蒸,十分(300g) 黄苓二两(60g) 甘草三两(90g)桃仁一升(60g)杏仁一升(60g) 芍药四两(120g) 干地黄十两(300g) 干漆一两(30g) 虻虫一升(60g) 水蛭百枚(60g) 蛴螬一升(60g) 蟅虫半升(30g)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现代用法:蒸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g,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方解】大黄蟅虫丸是一个常用的方剂。这个方剂实际上包括了下瘀血汤,实际上也是将一剂药作成四个丸药,每次吃一丸,用酒煎服。而现在的大黄蟅虫丸,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了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杏仁、芍药、甘草、生地,这就是补血与化瘀同用。但是这里的分量变化了,要注意。下瘀血汤中大黄为三两,用量特大,而在这里所谓十分,是一两作四分的分,在汉代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所以这个十分实际上是二两半(也可能是十两误作十分),这样和其他药就好比较了。地黄十两、芍药四两、甘草三两,这个分量比较大。首先在剂量上有了变化,其次在配伍上有了变化,它多用了虫类药、祛瘀的药,减少了泻下的药。加强了润燥的药。除了刚才讲的地黄、芍药可以养血润燥外,另外还有桃仁、杏仁。水蛭、虻虫是逐瘀的。当然,桃仁也是祛瘀血的。但干漆这个药要说一说,它是专祛干血的。就是瘀血时间久了、干了,但是一定要炒了去烟,因生漆有毒,另外用量不要大,不仅因为它本身有毒,而是用它在于消除干血,不是逐瘀,而且久积之瘀血,也不可能一下荡平。蛴螬也是活血化瘀的药,而且这些药都是寒性的。要考虑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组成大黄鹰虫丸,它治什么样的病?它是治疗久瘀血,凡是劳伤的病人,又有久瘀血,同时自己本身的血也少了。从瘀血的明显症状来看,脘腹胀浦,不能饮食,这在《金匮要略》中就讲过,腹不满而病人自言满,漱水不欲咽,这是瘀血。两目暗黑也是瘀血,两目暗黑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眼眶发黑,一个是眼睛看东西昏暗。因为目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血是否充盈和视力有关。肌肤甲错,就是周身皮肤干燥而翘起来,像鳞甲似的。为什么呢?因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在里化热,所以要考虑的不仅是祛瘀,而且要养血、清热润燥。又因为干血不可能一下子攻逐去掉的,所心必须用缓消的办法,就是《金匮要略》所讲的缓中补虚,也就是讲义上讲的这个方剂的功用,即祛瘀生新。在《血证论》里对本方也是非常推祟的。五劳虚极,简单地说就是五脏劳伤,气血虚极。这个劳本来就是虚极了,积虚成损,积损成劳,那么用这个词形容病人本身气血阴阳俱虚,这在《金匮要略》里讲得很清楚。另外,现在的大黄蟅虫丸大黄配得稍微多了一些,所以在开始吃的时候大便稀,吃的时间长了就没有稀大便了。所以这个丸药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再配上汤药,治疗内有久瘀血的病有好处。 止血下边讲止血的方剂。现在临床上要紧的就是辨证,有些内容好理解,如凉血止血、收涩止血等。温阳止血就不好理解,也不好掌握,如果不对证用错了就不行。还有益气止血。前两个用收涩的、用凉血的都好理解。甚至有的人容易理解因寒而瘀,但对因热而瘀不理解。因为血宜凉、宜静。这是正常情况。这里所说的凉并不等于寒,静也不等于静止不动,而是平静地流行在脉中,实际上血的宜凉和气的宜温是一个意思,热了就要伤气。血也是一样,寒了就要凝涩,热了就要妄行,还会煎熬成瘀。当然出血的时候也可以造成瘀血,因为出血的血不一定都能排出体外,所以这是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因热而行,当治以凉血止血。一般的出血,可以用收涩止血炭类药及收涩药。炭类药中有些还有特殊的好处,这就是中药的一个特点。有许多药生用是活血化瘀的,但作为炭药可以止血。例如蒲黄炒黑这味药,和收涩类的止血药作用是不相同的,它的特点是止血而兼化瘀。举一个例子,年轻人经常容易鼻衄。这有多种原因,有胃火旺的,有相火旺的,要清胃火,要泻相火。但是也有因为劳则气耗,面色晄白,中午特别是夏天出血多。年轻人不容易问出气虚的症状,所以要根据面色、舌苔、舌质、脉象来判断,可见虚大而缓的脉。劳则气耗,大热伤气,气不摄血,这样的病人要用补益中气来治疗。如果用了凉药,甘寒的还好些,用苦寒的就更坏了,因苦寒折伤中阳,苦寒久而化燥,这些都会影响到它的继续出血,后果不良。至于温阳止血。是因为阳气不足,血不循经,离经妄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温阳益气。但温阳益气要结合血宜凉、宜静的特点,因为温阳的药性热,它就容易动血,所以要适当地调整一下,在配伍上比凉血、止血好得多,配伍的难度也大得多。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注意止血防瘀。此外,清热剂、补益剂中都有一些兼能止血的方剂,也可参考,并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各种止血方剂的配伍,更好地提高疗效。 十灰散(《十药神书》) 【组成】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服下(现代用法:各药烧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方解】十灰散实际上是十炭散。凡是书上所讲的烧灰存性或烧存性,实际上都是炭。有些药在烧作炭时要注意,如棕榈、血余、荷叶,不大好掌握,所以凡是烧成白色的或烧成灰的都要去掉,不能用。这些药都有止血的柞用。再加上烧成炭,更适宜作为一般的止血药用,任何出血用它救急都可以。 十灰散不仅是内服,还可以外用,例如鼻子出血时可用,都有止血的作用。另外这里所讲的用藕汁或萝卜汁磨墨取汁,因为京墨即好墨是用松树烧成的烟煤,加糯米汁米制成的。糯米本身是补肺的,所以许多出血特别是上部吐血、咳血,都可用墨计,也有这样的作用。这种墨有一种清香,另外那些次一等的墨是用各种胶粘的,还有甚至是用烟筒中扫出来的黑灰,可能是煤灰,甚至烧的是一些油。那就不能用。现在的化学墨汁,更不能入药用。十灰散是用藕汁、萝卜汁来研墨。藕计是止血的,萝卜汁也能清热泻火,又能化痰,所以用它来磨墨,加强止血的作用。另外。虽然主治中说是“血热妄行”,其实一般突然出血都可用作急救止血,因为诸药已烧成炭,即便是凉血止血药,也不致因此而成瘀的。 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0g),各等分 【庸法】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现代用法:柞溺剂,水煎服)。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脉弦数。 【方解】四生丸虽然是凉血止血的药,但是艾叶本身是温的。生艾叶是温经活血的,所谓能止血,是指它本来是用来治疗冲任虚寒的漏下不止,所以生艾叶和艾叶炭不要混为一谈,艾叶烧成炭就是止血药了,选是四生丸中首先要提出来的。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都是凉血止血的,只是在三个凉药当中配一个温药,有调和之意,不折伤阳气。而且它选取了荷叶,这本身就考虑了升清阳的问题。荷叶有助于升脾胃的清阳之气,不但它本身有清香,另外它本身还有升清的特性。所以过去用荷叶,除了消暑之外,还特别注意了它能升脾胃清阳之气的特性,所以过去经常用荷叶蒂治疗夏天的湿温病后期,因它健胃却不温不燥,而一般很多芳香健胃药是温燥的。过去在治疗湿温病的后期,余湿未净,脾胃气不行时,用它挺好。 这里着重是要说明,荷叶它虽然可以止血,可以清热,但是本身和苦寒泻火之品不同,所以方中的几个药都考虑了这个问题。看起来四生丸的配伍没有别的特点,凉血止血就是它的主旨,通过凉血来止血,因为它治疗的证就是血热妄行。因为一个是上行、吐衄,血色是鲜红的;再一个可见颧红、面赤,不是白的,更不是气虚的咣白,也不是血虚的萎黄。同时还有咽干口燥,脉是弦数,舌红。所以虽用了凉药,但是还考虑了凉而兼升的药。荷叶能升清阳,柏叶也有芳香之气,艾叶更使得寒中有温,这样一来,虽用寒凉之药,却不至于折伤阳气。 生地黄本身就是凉血止血的药,在急救的时候,治疗热性的大出血,可用生地黄捣汁大量内服,它既可以凉血,又可以养血。通过凉血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养血清热,大量的就可以泻火,这样它就能止固大热引起的出血。但仅限于大出血的时候,止血为第一要点,不考虑是否防瘀的问题。这就是中医治病用药的特点。四生丸有时用丸药,有时捣汁服。 咳血方(《丹溪心法》) 【组成】青黛水飞(6g) 瓜蒌仁去油(9g) 海浮石去砂(9g) 山栀子炒黑(9g) 诃子(6g)(原方未著分量) 【用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火化痰,敛肺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苦黄,脉弦数。 【方解】咳血方是专治咳血的,四生丸也可以治疗咳血,十灰散可以作为止血的通用方。咳血方的特点比较清楚,就是治疗肺热咳嗽、有血,吐血。从用药可以看出来,有青黛、瓜蒌仁、海浮石、栀子、诃子,这时就有了一个脏腑关系配伍的特点,它源于肺。海浮石是由珊瑚虫攘积而成的,就是生在海边浅水里,质地轻而松,是成寒的,是清肺润肺而下气的,对于热痰,肺中燥热,痰粘难出,是一个好药,但不如瓜蒌仁,所以用这两个药既清肺中之热来润燥化痰,还润肠通便以泄内热。考虑到肺热、肺燥致肺气上逆,同时与肝和心相关,由于肺的肃降功能不行,肺就不能制肝。由于肺热,也就影响了肝,所以心肝俱热。所以方中用咸寒清泄肝经火热的青黛为君药,同时用栀予泻心肝之热,瓜蒌仁清肺润燥为臣药,正是清肺、泻火、清心、清肝,就可以凉血止血。联系到讲一贯煎时为什么用北沙参,因它是肺经的药,和滥阴舒肝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从脏腑之间的相联系而考虑用的。这里用了诃子,是收敛药。它另有一个特点,敛肺、润肠而下气,所以用于敛肺止咳更好。它不是绝对的收涩,因为咳嗽都是肺气逆,直接原因是肺气不降,造成不降的原因有好多,所以用敛肺而下气的药。肺中燥热,影响了心主血脉和肝藏血的功能,转过来心、肝之热又上灼于肺,所以咳血。不仅咳,而且痰粘难出,胸胁疼痛,可以见到肺热阴伤而见的口鼻干燥,舌红,脉数苦少,也可见咽干,咽痒。但咳血方制成蜜丸服、噙化,还是量小效缓了一些,如果作为汤药用,见效会快些。但方中青黛一定要包煎,还可以和文蛤壳配成“黛蛤散”,能增加药效。另外,咳血方作成丸药给病人含化咽下,不限时,特别是结核后期阴虚咳血的人用了有好处。作为辅助剂,止咳、止血都有好处。此外,对于一些身体壮实,在突然大怒,或受到很大委屈却又不能发作,都可能突然咯血,此时用本方加点舒肝药,效果都很好。 槐花散(《本事方》) 【组成】槐花(12g) 柏叶杵,焙(12g) 荆芥穗(6g) 枳壳麸炒黄(6g),各等分 【用法】上药修事了,方称等分,细未,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肠止血,疏风下气。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附方】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角去枝梗,炒,一斤(500g) 防风去芦 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 黄芩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斤(各250g)。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研来为丸,每服9g,开水进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主治:肠风下血,痔疮,脱肛属风邪热毒或湿热 【方解】槐花散和槐角丸都主治肠风下血。肠风是由外感的风热入肺,不得从外解,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于是肺遣邪于大肠,是为肠风;也可以是脾、胃湿热郁久不解,蕴结成毒入于大肠,是为脏毒。实际上,肠风下血也好,脏毒下血也好,只要大便血色鲜红,舌红脉数,这就说明了是大肠中的血,就可以用这个方剂。当然,在大便出血的时候,先腹痛,后便血,严重的血还会喷出。因为严格地讲,肠风下血是喷射而出的,脏毒而大便出血,大多不会喷射而出。由于槐花散不仅治肠风下血,也治脏毒出血,这种病主要是喜饮酒,嗜食肥浓,积久成毒。所以先介绍出血的特点。还有,肠风的出血。特别是小儿的肠风,不仅是大便出血,还常呈泡沫状、喷射状的,这时可以用一点防风。因防风甘温,入大肠经,祛风胜湿,这是我的经验。下血,可以用防风炭。那么这个方剂它用的是荆芥,这也是去肠中风邪的,枳壳是宽肠利气的,这二者使肠中的风热自己出来。治疗这个病主要还是柏叶和槐花。槐花味苦性凉,炒了以后有种涩性。荆芥穗也应炒炭,它用在这里并不是入血分,而是祛风。因为原病是肠风下血、风积入肠。柏叶是肺与大肠的药,凉血清肺,清血分湿热。本方对于痔疮出血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并不大大。 槐角丸比槐花散少荆芥、柏叶,不用槐花而用槐角,并用防风、地榆、黄芩,药效比槐花散优,特别是其中有当归、地榆,更适宜于脏毒便血。若痔疮出血,经常发作,也可以服用。 小蓟饮水子(《严氏济生方》) 【组成】生地黄洗,四两(30g) 小蓟半两(15g) 滑石半两(15g) 木通半两(9g)蒲黄半两(9g) 藕节半两(9g) 淡竹叶半两(9g) 当归酒浸半两(6g) 山栀子半两(9g)炙甘草半两(6g) 【用法】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下焦瘀热,而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而见舌红脉数等。 【方解】小蓟饮子本身是治疗尿血的。尿血和血淋有不同,一个是小便痛,一个小便不痛。小便通畅而有血是尿血,小便频数、涩痛是血淋。总之,这个方剂是用来清下焦之热,凉血止血。因为淋一般是湿热,温郁在下焦阻滞了膀胱的气化,所以小便通畅与否当注意,这个着重是热,所以主要是清泄下焦血分之热,不但侧重于利湿,这在将来讲八正散时还要谈到。这里用了地黄、小蓟、滑石、洒草、蒲黄炭、藕节、当归、山栀、甘草,这个方剂实际上是导赤散加味而成的。导赤散治疗心移热于小肠。可去小肠之火。小蓟饮子也是清泄下焦血热,也去小肠之火,所以把导赤散作为一个基本的方剂,加上一些凉血止血药,又加了滑石清热利窍而汤水道,这样使得热还从膀胱而去。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现在是有一点想不通的,但是从临床效果上来讲是有效的。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导赤散来讲,《灵枢经》虽已明确指出人死之后,“可解剖而视之”。但那个时候毕竟不够细致,所以认为膀胱无上口,小便是由于小肠分清泌浊,然后把水液渗进膀胱而成的,但也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许多情况在治疗下焦小便的时候,既讲到与小肠有关,但更多提到肾气。所鼢这些药是有用的。而从临床来看,用小蓟饺子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这里要总结一下,凡是用凉血止血药治疗出血,血止了以后,要考虑血伤的程度和火热的起因,以便进一步巩固治疗。例如咳血方,好了以后,要不要补肺?尿血治疗以后,要考虑到阴血和肾气的损伤程度。刚才提到有急性的出血、大量的出血,可有的时候是一种虚性的,或者出血过多。过去我们讲过,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气附于血,所以出血多的人必然也伤气,因此特殊出血的人有时候要用补气的办法,因为有形之血无法迅速补起来,而到了气伤血也伤的时候,用凉血的办法就没用了,所以这时候要益气固脱。同时再回过来指出本方治尿中带血,一旦见效血止便当追究肾的情况。还要指出的是在使用本方时,不但脉数而且两尺皆有力才是可靠的根据。 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各9g) 灶心黄土半斤(30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现代用法:先将灶心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包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方解】黄土汤温阳止血。黄土是君药,是灶心土,又名伏龙肝。它经过火长期烧了以后,性质也变了,变成辛温之性,已经不是土味的甘了。主要用它的温涩之性,特别是温中焦,例如胃寒呕吐常用它温建中阳。但是现在要注意,烧煤的灶心土其作用就差了。当然,如果没有伏龙肝,可以用其他温脾收涩的药如白术炭来代替它。这个方剂的特点,不光是大便出血,也可以见吐血、衄血,还可以治疗月经出血过多而中焦虚寒的,但是它必须血色是淡的,血质比较稀,好像水分比较多似的。这是从出血的形状来看的。另外从全身来看,既然是一种虚寒性的出血,而且又是脾阳的问题,因脾主四肢,所以四末不温;由于出血多、阳气虚,所以面色萎黄。气虚为主的,是面色咣白,舌头是淡的,苔是白的,脉是沉细的。所以用灶心黄土为主药,而且是大量的用,然后配上白术、附子,温脾阳、暖中土,这样配合黄土补虚祛寒,温建中阳。中阳通过温补得到补充以后,自然能统摄血行。这样。因阳气虚而离经妄行之血,就可以自行归经,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白术可以守中土,有它可奠定中土基础,虽然它的作用不如参,也不如芪,但是它的特点是专门健脾,能够起到奠基的作用。加上了炮附子,就能更好的温脾阳。附子经过炮以后,辛散的作用就差了,而温阳祛寒的作用增强了。这些配合起来就是针对病因而治疗的。因为阳虚不能摄血,所以温阳健脾采统帅血行。但是考虑到,一个是出血,血已经受伤了,而另一个是血本身就不循经而行,用了热药以后会影响血行,所以加了地黄、阿胶和甘草。甘草一方面是补,一方面是缓,与白术、附子一起能很好地补气,同时通过它的缓来缓解灶心黄土之辛、附子之辛。另外用阿胶、地黄还补血,而且在方中辛燥、辛热之品偏多时,有凉润之意。甘草和阿胶在《伤寒论》中是一对止血药,而且阿胶本身能补阴和止血。黄芩在过里是作为反佐的药,在这里先讲一下反佐。认定了病的寒热之后,在病没有寒热夹杂的情况之下,用了相反的药,这才叫反佐。苦寒药很多,为什么用黄芩呢?因为它主证是治肠中出血、大便出血,所以者重是用它清肠热。黄芩入大肠、清肠热,这样可以更好地作用于大肠,起到一个反佐的作用。用它主要是防止辛热之品动血。这里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四逆汤为什么要用猪胆汁。血止了以后,这一类病证善后的方剂,可用归脾汤。 胶艾汤(《金匮要略》) 【组成】川芎二两(6g) 阿胶二两(9g) 艾叶三两(9g) 甘草二两(6g) 当归三两(9g) 芍药四两(12g) 干地黄六两(12g)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舍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现代用法:水煎去渣,或加酒适量,入阿胶化,温服)。 【功用】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方解】还有一个胶艾汤,在这里着重提一下用量。地黄用量最大,芍药第二位,当归第三位,川芎最少,这可联系到讲四物汤时有黄灵活使用的内容。另外加了阿胶、艾叶和甘草。当初讲四物汤时,地黄和芍药是补血的阴药,当归和川芎是和血的阳药。地黄是阴中之阴,川芎是阳中之阳。补血为主,以地黄为主。在这个地方看一看它所治的证,以及这四个药用量的变化,反过来证明了我们在开始讲四物汤的时候作为补血和血、治营血虚滞的问题。这里用艾叶,主要取其暖宫,合“四物”、阿胶以补冲任的虚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