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 刘禹锡 诗名《秋词二首》,“秋词”,那么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简单地说,合于音乐的为词,不合于音乐的为诗。或者更加简单地说,词就是歌词,为音乐填的词,可以唱的。据说这首两首秋词是刘禹锡刚刚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写的,来看原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赏析 刘禹锡说,自古以来,很多人遭逢秋天,就会发悲伤寂寥之感叹。而我说秋日啊,胜过春天的早晨。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然后就发生了“八司马事件”,卷入其中的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此时,刘禹锡34岁,正好是一个秋天,他被贬的境遇就如同遭遇秋天一般,然而刘禹锡是一个乐天派,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下面两句,他就来解释为什么“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字词典故 “碧霄”:天空,青天。(道教中,天有九霄,乃是: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大霄。) 赏析 刘禹锡说,万里晴空中,有一只白鹤排云而上,于是便把诗情带到了碧霄。 此时的刘禹锡从京城长安来到朗州,可能是感觉自己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将会有更多的诗情画意,任己发挥。所以便有了引着自己的诗情飞上万里碧空的情怀。“排云上”,排除杂云而上,带着迎难而上的勇气,开辟出新的天地,新的世界。而这样的新世界,对于刘禹锡来说就是诗歌创作的世界,他在朗州的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学作品。 其一 其二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赏析 刘禹锡说,这里的山如此明朗,水如此干净,夜里来了秋霜,一眼望去,有那么几棵树,深红的树冠里,透出了些许浅浅的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字词典故 “清”:清凉,清爽。“嗾sou3”:唆使狗叫。 赏析 刘禹锡说,试着走上高楼,有一种清爽透入了我全身的骨头。哪里会像春天的颜色那样,唆使得让人发狂。 “试上”,刘禹锡在夜里走上高楼,但不知道会不会太冷,结果却是“清入骨”。这种“清”,可能是一种清寒渗入到他的骨头里。也许是因为一种陌生感,抑或是月光,抑或是夜里的霜,抑或是秋风之寒,然而他感受到的却只有“清”,一种清凉,一种清爽,秋天就是这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嗾sou3”, 这个字很少见,意思是唆使狗叫。大家看到这个字的意思会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有一个诗人用过这个字,李贺在《公无出门》里有“嗾犬狺狺yin2相索索,舐shi4掌偏宜佩兰客。”很显然,李贺这是一首讽刺诗,“公出无门”啊。我摘抄一下人家对《公出无门》的评论:【诗人有感于社会的险恶现实,在《楚辞·招魂》的影响下写下了此诗。公无出门:这是李贺从古乐府《公无渡河》化出的新题。题意是:你不要出门啊。】 虽然李贺比刘禹锡晚生19年,但他少时的诗就已经有了名气。不知道他的这首《公出无门》写于何时,刘禹锡是否有借鉴机会。但是作为同期的诗人,使用这个“嗾”字的讽刺意味应该是一致的。 刘禹锡在最后一句,再次提到春天,评论却是春色就像唆使狗一样,使人发狂。结合李贺的《公出无门》,我以为刘禹锡这是在做一种比较,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朗州,长安那里固然像春天,可是各种诱惑有如春色一般,唆使着人如狗一般狂乱。抑或是在讽刺那些为了名利,而把他们贬到偏僻之地来的人。而朗州这个地方,其实很好啊!它有如秋天一般的让人清爽,自由自在,我可以在这里纵情诗词,鹤翔晴空。 可见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来并非完全没有怨言,可是他却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这里,就是刘禹锡的“远方”。 其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