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捕捉野外塘虱( 又名塘角鱼,鳅鱼)的技术是祖传的。除丁农业收人外,我的副业收入就靠捕捉塘虱鱼卖钱度日了。我家里的藏书达5000多册,都是靠卖塘虱角凑钱买回来的。儿时,我已经是捕捉塘虱鱼的高手,故而赢得村民赠予的不知是褒是贬的外号“塘虱王”。 我六七岁时,就背着鱼篓尾随父亲到野外找寻塘虱窝了。那年代,家乡的水田沟边,小桥旁的石洞,到处都有塘虱栖息。说奇不奇,家父捕捉塘虱鱼,就凭赤手空拳。秘诀在什么地方? 在于他熟知塘虱鱼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其实塘虱鱼也有其浪漫的罗曼史: 每年只要插完早稻秧苗,塘虱鱼就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了。一阵滂沱大雨,公鱼便带着它的情侣逆水而上,寻找长满杂草的田尾沟边,筑窝欢度蜜月。从此出双入对,在窝里产卵繁殖....三四五月间捕捉的就是这些筑窝正在爱得死去活来的“夫妻鱼”。 待到雨后,田里的浊水刚转清,家父就叫我随他找寻塘虱窝去。那时本村的小兄弟阿祥追着问我:“喂,庭悦,到哪去捕鱼? 我也去!”我总是要维护住祖传的捕鱼秘术,谢绝他说:“别跟来,我是跟父亲去捉蛇! 父亲带我来到村外低洼坑田旁的小溪,顺着浅水杂草沟,一路猫着腰观察下去。突然,父亲停住脚步,蹲下去,并示意我过去观察,好把技术传给我。我过去了,父亲就指着小沟解释说,“你看,这条浅沟的水都是清的,为什么这两尺范围内的水会是浊的呢? 这就说明这地方有塘虱鱼在用它的胸鳍筑窝了。你再看,水动了。” 我一看,果然是水动了,还浮上来几根被塘虱鱼拨动新窝弄断的新鲜草根和小草。这证明下面肯定有塘虱鱼活动。只见父亲张开双手,做了个捕鱼的姿势,待到双掌离鱼窝很近时,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的双手突然加速猛按下去。好! 只见父亲果然一手一条捕捉到两条带草丝的塘虱鱼上来。父亲叮嘱我:“下手要快,要狠! 只要手一接触到塘虱鱼,就把鱼狠劲按在泥里,让它没有挣扎逃脱的机会,才能手到擒来。” 此外,父亲还告诉我:这季节塘虱鱼只在不流动的浅水沟筑窝,深水沟急水沟是没有塘虱鱼的踪影的。那年代塘虱鱼很多,只转悠几条小坑洼地,就捕到三五斤塘虱鱼了。 立秋过后,找寻塘虱窝又是另一套办法。秋后的塘虱鱼,常在氹里草丛中“吊颈”栖息,经常游出水面翻水, 借以呼吸新鲜空气; 或者觅到一个深洞,喜好群居,晚间才四散沿沟或游到水田里觅食。 有一次,记得是八月十四日,我到木龙(土名)去找寻塘虱窝,发现田边有一泥洞通过山沟穿人山岩,洞口被鱼出出人人弄得很光滑,水面上浮着新鲜草根,且冒出团团浊水。我故意捣动洞外的田水,只听洞里隆隆之声不断。我知道这就是秋天群居的塘虱窝。我伸手向洞里一摸,很深,手够不着,只听隆隆之声和塘虱鱼独特的“呷呷”说话声。我只能用挖田鸡的小锹深挖洞了。当泥洞被挖开几尺深时,看到里面有脸盆那么阔大的窝,而且通到旱地上。塘虱鱼层层叠叠的挤得密不透风(有些甚至被对方的胸鳍刺伤),我心里高兴得无法形容。我把这洞里的鱼捉光,鱼篓也装不完。我只好脱下内衣,把剩下的鱼包了一包。回家一秤,足足有十四斤三两。 此外,我们家乡还有人人为地做塘虱窝。一到秋后,人们为了捕捉到塘虱鱼,就在自己的山坑田边靠山沟挖出一个一立方米的深氹,中间垒满石块瓦筒,还放些猪骨鸡骨之类的诱饵,然后再用烂木板把深氹复盖,再挖一个小孔直通山沟。这样过了十天半月,待发现有塘虱鱼从小孔进出时,立即堵住小孔,搬开石头瓦筒,戽干水,亦常常可捉到四五斤塘虱鱼。听家父说,解放前家乡的塘虱鱼真多,他掏过一窝塘虱鱼,竟捉了七八十斤。 我和塘虱鱼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纠正科学家的一点错论。前些时报刊刊登有些科学家说塘虱鱼是体外受精繁殖的。错! 其实塘虱鱼分雌雄,是交尾繁殖的,蜜月时很恩爱,交尾时简直忘乎所以,可以任人随手去捉。塘虱鱼夫妻不大重感情的永恒性,有时会移情别恋。我有时捉到一窝三条塘虱鱼,是一雄两雌,这又证明塘虱鱼也有喜好“纳妾”的。这也难怪,它们没有受到法律约束嘛。 |
|
来自: 雷神n5y933u4a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