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式太極拳行工須知空鬆圓活--郝少如

 天地虚怀xia 2018-10-02

武式太極拳行工須知空鬆圓活

武式太極拳行工須知空鬆圓活

 郝少如  

 

太極拳練到較高級的階段時,身體會產生懸空般的高大之感,全身好似一個龐大的氣球。有了這種感覺,便可達到行氣自如、活似車輪的境界。欲達此境界,必須先研究揣摩“空鬆圓活”。

  “空鬆圓活”雖只有四個字,然而要真正理解個中含義並準確地體現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四個字一字有著一字之法,一字有著一字之用,四字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連貫起來就有妙趣。習者要按其道而行之,一字一問,悉心體驗,施之於身。

  根據四字之間的關係,以下分為“空與鬆”和“圓與活”兩個方面來展述。

  1?空與鬆

  太極拳運動不可只講“鬆”,片面地追求大鬆特鬆。沒有“空”的存在,再鬆也無法進入太極拳的高級階段。要使身體的肌肉、骨節鬆開還比較容易,但要達到“空”的境界卻很難。因此,必須在“空”字上下功夫。

  在太極拳運動中,“空”與“鬆”必須分清,但又不可捨棄任何一方,這兩者之間既是互相對立的,又是互相依賴、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味地追求“鬆”;而沒有“空”的依存,必然會產生“丟”、“塌”、“散”的弊病,這樣鬆的結果無法產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忌。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空而沒有鬆的有機配合,又必然導致空而無物,即只有主觀上的幻覺,而沒有客觀上的變化,這樣的運動也無所作為。習練太極拳必須求達於意識和物質運動的統一,而不能使意識成為物質運動以外的幻想。因此“空”必有“鬆”,欲“鬆”必有“空”,達到二者間有機的結合,才能實現行氣運勁的目的。單一地求鬆或求空,都違背太極拳運動辯證法的原則。

  平日行工走架,必須認真細心地揣摩“空”與“鬆”的意境。欲使肌肉骨節鬆開,思想上則要有“空”意;欲空時,思想上則要有“鬆”意。這樣練久之後,才能達到“空”與“鬆”的對立統一。邁出了這一步,才有希望踏上太極拳高級階段的階梯。

  很多初習者練拳,未嘗舉手思想先緊張,隨之肌肉骨節也緊張了起來,繼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動不便。要使動作不緊張,首先要從思想上做到舒鬆自然,時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做到心靜體舒。久而久之便能達?quot;空"而意向上升,"鬆"而氣向下沉,肌肉與骨骼有分離之感。接下來便可以求達“圓活”之趣了。

  2?圓與活

  練習太極拳要達到活的境地,氣勢必先圓滿。至圓才能至活;圓是活的基礎,所謂“圓則活,方則滯。”要踏進圓活的境地,則必須掌握“氣勢”和“八面支撐”。

  氣勢是由人體內在的功夫所決定的。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愈大則功夫愈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習者平日裏進行行工實踐,對於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而追求氣勢的基礎條件,便是駕馭“空”、“鬆”的能力;圓活是離不開“空”、“鬆”這個先決條件的。如果習者的肌肉骨節還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空”、“鬆”要求,“圓活”也就無從企及。而達到了“圓活”的要求,“空”“鬆”才能極盡其妙。

  既然氣勢要求圓滿無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個範圍,而不可任其漫無邊際地散失。有範圍,就必然有其中心和邊緣。習者在平日行工時,就要設想一個能夠聽從意念支配的、以腰為中心的氣勢範圍。在運動中,時時刻刻都要尊重這個範圍,一舉一動既不可超越其邊緣,又不可不及其邊緣。這樣氣勢便能趨於無角無棱、沒有缺陷的飽滿境地。

  氣勢的邊緣離中心愈遠,則氣勢愈大。氣勢要由精神來支撐。精神能支撐八面,氣勢才飽滿而不萎屈;反過來,氣勢又須包圍精神,才能使精神不外漏。達此要求,氣勢便臻圓滿,神氣始能鼓蕩。

  在精神支撐八面時,必須以腰為中心,用意產生八條線去向八個方向支撐;八條線必須線線相等,氣勢才能圓滿。如果這八條線長短不齊,氣勢便會出現凹凸。所以,習者在求達精神支撐八面的同時,又必須使之八面相等。

  習者平日行工走架,必須重視氣勢和八面支撐的關係。起初未能領悟而不能由己,須悉心體認,日久便能施之於身。開,是氣勢的放大,必須以腰為中心向八面推動;合,是氣勢的縮小,必須以腰為中心收縮這八條線。無論是氣勢的放大還是縮小,氣勢的邊緣永遠是被動的。主動在腰,腰為主宰。

  掌握了上述要領,氣勢便無散漫之病,不論前進後退,左轉右旋,一舉一動,周身氣勢圓滿而不失氣球之理。與此同時,兩手在一舉一動之際,與兩胸之間也就有了圓動之勢。

  有圓,必有活。活的動力在內而不在外,外隨內動,勁無斷續。動者,為氣轉動,而非形之動。周身成為一家,氣自然能遍及身軀,於是能八面轉換而旋轉自如,我意欲往何處,氣即能行往何處,意氣自然能達到物來順應的境界。至此,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屈伸開合,一舉動氣便能運行轉換自如,而活就在其中了,所“氣如車輪,活似車輪。”

武式太極拳行工須知意與力   郝少如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麼是意?怎樣用意?為什麼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習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於太極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工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後,所產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映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後,在行工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像等等各種心態活動的總和,統稱為“用意”。

  當太極拳的理法要求作為在行工實踐中所要取得感性認識的結果,預先在習者的頭腦中形成了意識觀念時,習者在行工實踐的活動中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所以,當這種意識觀念的活動由習者的思想器官通過高級神經系統發生作用時。就會使人體的隨意機能實現習者的意識要求。太極拳能夠通過人的意識要求對隨意機能產生作用,使人體進行極其精微複雜的運動,這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對人體所具有高級能動作用的結果。

  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為精微巧妙的內勁,誠然對於初習者來說,由於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的理解,意識還不能發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於是意氣跟不靈,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習者弄清原理,明白規矩,循於原則,一舉一動善於用意,不斷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斷地提高意識對隨意機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漸至“用意”。久練之後,自然能達到意到、氣到、形到,所謂“意、氣、神”三者的統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節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