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吃”系列 —— 之二

 zjshzq 2018-10-02


好吃系列

(之二)

 


| 立峰

 

 

第一个问题 —— 什么是”?

 

 

在谈什么是好吃以前,我想先问一个有点儿可笑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呢?在地球生命产生和存续的大部分时间里,的概念,与我们通常认为的还真有些不太一样。

 

在地球生命存在的早期,并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是为了吃出什么味道来,其实只是生物体从外界获取能量、存续生命的一种手段

 

比如,如果我们观察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一只三叶虫吃掉一只小蠕虫的过程,会惊奇地发现,所谓的,其实只是一个生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包裹住另一个生物体,把对方整个消化掉来吸取营养的过程。

 

等时间来到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一种叫摩尔根兽的哺乳动物,已经开始有了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学会了用嗅觉和视觉去寻找和捕食白蚁以及体型比它小的动物。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进化,摩尔根兽甚至还能够在捕食的过程中凭借记忆躲避天敌。哺乳动物寻找食物、摄取能量,除了满足日常活动之需,还要更多能量以保持体温恒定。

 

三叶虫没有独立的口腔和消化系统,自然不会有什么味觉;而摩尔根兽的,显然已经十分接近我们的理解了。但摩尔根兽是否具备味觉,它一路吃掉的白蚁或其它动物,究竟味道如何,是否好吃,我们就一概不得而知了。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由原核生物演变为真核生物,由单细胞变成多细胞,由无脊椎低等生物过度到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从简单到复杂,演化出日渐灵敏的神经系统。当动物具有了味觉,吃就不再单纯是为了填饱肚子、避免挨饿的权宜之计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吃东西时品尝食物在嘴巴里的美妙味道,以及这些味道所带来的愉悦体验。

 

我们可以想象,在距今2000万年前的丛林里,当一只猴子在地面上吃够了乏味的叶子、苦味的树根,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一颗大树,眼前出现了红褐色的果子,它一把将果子紧紧捏在手里,果汁流得它满手都是。于是猴子在树枝上蹲下来,咬下一口果肉,立刻感到一种芬芳、酸甜的味道在嘴巴里弥漫开来,并马上被这种美味所深深折服。从此,猴子便每天心心念念、上蹿下跳,到处寻找好吃的味道,一旦找到就玩命地大吃一顿。

 

 

时间再往前走,来到距今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了火种,用火来烤熟并烹调肉类,是人类演化史上的一次革命

 

在火焰的高温炙烤下,肉里的脂肪会受热融化、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蛋白质纤维在高温下发生断裂,结成新的团块,使肉质变嫩;同时部分蛋白质分子释放出小分子的氨基酸,让肉的味道更加鲜美。热气腾腾的烤肉,呈现出动人的焦黄色泽、浓郁的香味、鲜嫩的口感,熟肉的好吃味道,瞬间就征服了一直以来习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的味蕾。

 

人类自从学会了利用火来加工食物,不但肉类和鱼类更加美味可口,也使豆类、谷物等散发出迷人的口感和香气;更重要的是,熟食更容易被人体肠道消化吸收,不但大大减轻了消化的负担,节约了能量的支出,也有效地提高了食物营养的吸收率,增加了能量的供应。自从吃上了熟食,人类才渐渐从以素为主,过渡到无肉不欢的杂食性动物。

 

有了火,不但食物变得更美味好吃了,重要的是,人类在能量的摄取和支出上,更加开源节流,为人类进化出一个更加强大的大脑提供了能源基础。对人类从此渐渐站上食物链的顶端,居功至伟。

 

 

好吃的角度看,一部生物演化史,就是从吃饭为了活着,发展到活着为了吃饭的过程。的目的,从仅仅为从周围环境吸收营养、获取热量,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过渡到为了品尝多样化的食物所带来的令人陶醉的美味,得到味蕾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

 

随着文明的进程,不同地域的物产和饮食,也孕育了各地独特的文化,我们总能从各国宫廷菜谱和民间饮食中,去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文明发展的独特轨迹。

 

而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点,一个人所品尝过的各种好吃的美食,也能成为承载着个人记忆和人生经历的活色生香的载体。我们对亲人、故人、往事和故乡的情怀,是否也寄托于各种舌尖上好吃”和难忘的滋味之中?

 

百万年来,人类都在一直处心积虑、尽可能多地从外界摄取食物、获得热量,以维持生命、繁衍后代;但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却不得不为了健康而减肥,万分痛苦地克制着内心对于美食的贪婪,防范警惕着供过于求的热量。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都说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懂吃、会吃、吃得精致讲究,是美好生活的标志之一。我们认真钻研好吃的学问,学会欣赏享受美食,努力成为美食的主人,才能更好掌控和保护自己,不至于沦为不健康的垃圾食品的奴隶。

 

 

 

第二个问题 —— 什么是“好吃”?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吃呢?也许这个问题同样显得可笑而多余,小伙伴们一定会脱口而出:东西吃到嘴巴里感觉味道好,就是好吃呀!

 

虽然,嘴巴感受吃到食物带来的愉悦味道,的确是评判好吃的决定因素。但要知道,大脑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裁判者,最终做出好吃这个判断的,还是我们的大脑。也就是说,好吃,是大脑对食物作出的快乐反应

 

我们常常只知道有的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但有的压根儿就不是我的菜,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既然不同种类的食物都能够满足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大脑为什么偏偏厚此薄彼,只对某些食物产生快乐反应,让我们感觉好吃;而对另一些食物却置若罔闻,让我们完全提不起兴趣呢?

 

 

第一、好吃 —— 因为身体的需要

 

要搞清楚究竟哪种食物更好吃?我们可以先自行脑补一个场景:

 

当你饥肠辘辘时,你面前放着两样食物:

1、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红烧鸡腿

2、一盘绿色健康、没啥油水的水煮青菜

 

也许大部分人想都不用想,就会直接扑向那盘儿更好吃的鸡腿;大快朵颐以后才吃些青菜,但这跟好吃没啥关系,多半是出于健康的考虑,青菜所富含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身体有益。

 

相对于水煮菜而言,鸡腿之所以对我们更具诱惑力、味道更好吃,显然是因为鸡腿缓解饥饿的效果更加明显;而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觉得鸡腿比青菜更美味,也主要源于我们饥饿时身体对于能量的迫切需求。

 

 

但当你满怀热情、津津有味地啃完几个大鸡腿,感觉心满意足,再多一口都塞不下了时,如果有人非要关切地请你再来一个,鸡腿对你来说,就会立马变得不好吃了。

 

不是因为鸡腿跟刚才有什两样,而是此刻你的身体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蛋白质补充,再吃一个对身体非但没用,反而会造成消化的负担。此刻的鸡腿成了鸡肋,而清淡多汁低热量的青菜,对你来说瞬间变得更好吃、更有吸引力了。


看来,好吃是相对的,好吃与否,直接取决于身体的需要。当身体需要某种营养时,这种食物就显得很好吃;而同样的营养物质,一旦身体不再需要,就立马变得不好吃了。任性而又势力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身体。


再比如,人人心知肚明甜食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但就是没办法,从低等细菌到高等灵长类动物,从小孩到老人,从女人到男人,几乎人人喜欢甜食。钟爱甜食的女孩子常说:甜食能让人充满幸福感。虽然幸福感无法量化,但糖可以给人体带来迅速、高效的能量补充,这到是千真万确。

 

但有的时候,咸咸的盐水会比甜食更好吃。当人体过度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一杯最质朴的盐水就会让人感到无比爽快。因为盐分才能补充过度出汗后流失的电解质,相比仅能补充能量的糖,钠离子是当下身体最急需的物质。而当我们饭菜吃得太咸时,多过的盐分也会使血液里钠离子浓度过高,导致细胞脱水,这时人就特别容易口渴,只有多喝点儿白开水才会舒服。

 

可见,好吃实在不能一概而论,只有身体需要的,才是我们当下觉得最好吃的。反之亦然,当你觉得什么东西好吃时,一定是因为你的身体此刻正需要它。

 

 

人一旦处于饥饿状态,维持身体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告急时,自然会饥不择食、吃嘛嘛香。可是现在的许多家长却为什么总为自家宝宝不肯吃饭而发愁呢。先听我讲个故事,相信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话说古代有个小皇帝,吃遍了宫里的山珍海味,似乎对任何美食都再也无法提起兴趣,这让皇帝很是心烦。有个小太监看出了皇上的心思,偷偷跟皇帝说,据他所知宫外有种最好吃的东西,他可以带皇帝去吃。小皇帝为了吃好吃的,便同意乔装打扮,跟小太监去民间去寻访美食。

 

于是第二天一早两人偷偷溜出宫门,一路游山玩水、看西洋镜,走了整整一天,不觉暮色将至,忽觉饥肠辘辘。原来小皇帝第一次出宫,玩得太尽兴,竟把吃饭给忘了。

 

于是小太监十分从容地带小皇帝来到来到集市,买了一只最平常的白馒头给皇帝吃。小皇帝这时早就饿得不行,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顿觉馒头香甜无比,三口两口吃完后,还意犹未尽,感觉比他这辈子在宫里吃到的所有美食都更好吃。小皇帝果然如愿以偿,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

 

每当看到大人与孩子斗智斗勇、威逼利诱,使出浑身解数逼孩子吃饭,我就不由想起那只最好吃的白馒头。自家的熊孩子不肯吃饭,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不饿呀。要宝贝吃饭真的没啥技术含量,大人只要守住底线、不给零食,特别好动、能量消耗大的宝贝到了吃饭的点儿,自然饥肠辘辘、狼吞虎咽,什么饭菜都最好吃了。

 

食物好吃”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口味,而是大脑根据身体需要做出的决定,对于口味可塑性颇强的小孩尤其如此。如果饭前孩子吃多了含有各种调味剂、添加剂(工业化学品)的糖果零食(垃圾食品),肠胃已经被搅得不胜负担,到了正经吃饭时,自然觉得索然无味,形成恶性循环。

 

 

大脑之所以对某种食物做出好吃”的决定,因为每当身体摄入所需营养,就会激活大脑的享乐热点,使大脑分泌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激素,而内啡肽的性质类似吗啡,是名副其实的快乐物质

 

一旦我们吃到能促使内啡肽水平提高的食物,就会从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发出好吃的感慨,哪怕那只是最平淡无奇的白馒头或盐水。内啡肽是大脑对积极进食行为所给予的奖励。

 

与上述快乐反应相反,当我们的胃快要被某种食物填满,大脑也会启动某些激素,提示我们不能再吃了。但神奇的是,虽然它关闭了对一种食物的快乐反应,却依然可以对其它食物做出快乐反应,因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吃东西时,快乐的感受总是在最初几口最强,再好吃的东西,都会越吃越没劲;但一换上另一种美食,快乐的感觉就又重新产生了。难怪我们在吃完主菜感觉差不多饱了,还可以愉快地再来点儿蔬菜、甜品或水果。

 

人体的营养需求多种多样,丰富多样的饮食不但能带来更多的好吃体验,也更有益健康。可见,好吃和健康相辅相成,两者一点儿都不矛盾。


 

好吃的美食不一定贵,但一定是身体需要的。相反,山珍海味、珍馐美食,只要超出身体需要,同样会成为负担,这时再好吃的东西都变得不好吃了。

 

我们通常觉得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很好吃”。吃自助餐,很多人事先就悲壮地下定了扶墙进扶墙出的决心,很值得敬佩,但问题是他们本末倒置了。如果仅仅把身体当成承载、消化食物的工具,把这事儿从享受食物的愉悦体验,贬低成为消灭食物的辛苦苦役。当人被物化成一种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再珍贵美味的食物,都会沦为身体的负担,变得不好吃了。

 

中国旅行团曾因在泰国自助餐上让人侧目的丑陋表现而遭到鄙视。自助餐上的暴饮暴食,也许是人类在百万年来的演化史中,因长期的朝不保夕而形成的基因记忆,可能也是一种因内心焦虑而表现出来的穷人思维。

 

古老的中国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最重视吃。但如何才能更智慧地享受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真实需要,吃得健康、自然、优雅、适度,才能更好地去享受美食、品味人生。

 


-- END -- 

  

参考书目:

 

1

1、《品尝的科学》,作者:约翰·麦奎德John McQuaid,美国记者,科普作家,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生物科学协会和国际专业烹饪协会大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