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不见可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冰释水 2018-10-03
不崇尚贤能,使人民对功名不争;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财货,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显现引起人民欲望的东西,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扰乱.因此,圣人治国,注重使人民的思想简单,使人民的肚子填得饱,使人民的意志(思想)薄弱,使人民的筋骨强健.经常使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没有欲望的状态,从而使那些有智慧的人不致妄动.实行无为之治,国家就没有不会治理好的.。
古代先王尧舜恭己垂裳,用道的理论感化天地万物,治理天下,不外是上无心而民自静,上无好而民自正,上无欲而民自定。所以圣人用无为治理天下,教化民众,使民众进入无为的生活理念。修其身,正其心,恬然淡然,毫无事事。
民本无争,而上争夺之;民本无贪,而上贪婪之;民本无思无欲也,而上以奇技、淫巧、鲜衣、美食诱惑如此,怎能让民众不产生不争不贪无嗜无好等的欲望呢?
世人资质禀赋各不相同,不推崇贤能就没有愚笨,民众安定平静而不争贤,不争能;如果推贤崇能,民众就会争贤争能,不贤装贤,不能装能,同时愚笨老实的人倍出,形成贤愚两极分化。至此,民不安,世道乱。
难得之货,即稀即巧,如金和玉;然不推崇,无非一石,有者不欢,无者不贪。稀巧之物生不带来,死带不走,苦苦求之,徒有何用?伤心竭虑,牵挂频起,冒险履危,不辞跋涉之苦、不顾性命之忧苦苦求之,更有甚者,置奸盗劫夺所不顾,岂知欲念一开,难有终结,背道而驰,终是祸端。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不推崇贤能,民众不争;不推崇稀巧之物,民众不贪;不让民众看 见诱发欲望的事物,民众的心思就 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教化民众内重外轻,虚心养神,实腹养气,令神气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条畅融和,苏绵快乐,无有志向;神静如岳,气顺如泉,骨骼强健。常常抱一(专精固守不失其道),刻刻守中(保持内心虚无清静。),民众自然无欲无思,即便有聪明才智之人,也被世间的和谐所同化,也就不敢生违背自然的想法,做违背自然的事情了。
人生天地间固不能逃虚空而独超物外,必有人伦日用之道,又怎能不为呢?然而像天不言而自化,四时(春。夏、秋、冬)代宣其教;帝无为而自治,百官代理其政。所以天、帝治理天下虽有有为的痕迹,然终属无为而治。无为治家,家庭美满,无为治乡,乡里和谐,无为治国,国家昌盛,无为治天下,天下大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