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性代偿在日常训练中的运用

 郭医 2018-10-03

摘要:人体有强大的代偿机制,代偿是身体为了完成动作指令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如果在长期的使用中过度的依赖单一部位会导致肌肉功能发展不均衡,遇见突发状况,就会“受伤”。积劳成疾,就会形成机体紧急制动,容易产生各种疼痛但特定的前提下使用这个机制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损伤部位康复的作用本文通过日常训练中良性代偿的运用和其重要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代偿;良性代偿;预防不均衡发展的损伤


一、引言

   随着生活的便捷化、智能化,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增高,现代人的身体越来越多的出现姿态的去中立位(不在人体结构排列最省力的位置上),导致出现软组织以及关节的不适甚至疼痛。这些问题看似不如器官病变那么明显可怕,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开始选择以运动的方式来缓解疼痛但基本认知中所选择的运动不是都能缓解疼痛的,甚至有些个体会疼痛更明显或者运动一段周期新的位置产生疼痛


二、代偿与失代偿

        从肌肉软组织角度分析,某关节功能如果受限,在运动过程中,就会使用相对功能较好的肌肉来代替较弱的肌肉,这样的应急机制称为代偿。这种应急的机制在短期内对于身体是一种补充机制,但一个周期后的结果是,过度使用的部分越发达,废用的部位闲置时间过长越弱,不平衡的发展逐渐导致疼痛和损伤,此种现象称之为失代偿


2.1   生活中的代偿与损伤

   在生活中的代偿十分常见,下面给出两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臀大肌在步态的作用中起到髋关节伸展的主动作用,故由于臀大肌无力,由竖脊肌、腰方肌代偿躯干后仰,身体中轴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臀大肌步态。易导致上背痛、腰痛、膝关节疼痛。



案例2:由于趾屈功能的缺失,在走路过程中脚趾蹬地功能缺失,往往跖屈(类似提踵)代偿趾屈的功能,即小腿三头肌代偿砪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功能,长期代偿导致小腿酸胀、粗壮。




   通过上述两个代偿案例我们发现,在代偿初期,这个机制是有益于身体继续完成大脑指令的良好方法,但是当代偿成为唯一的发力模式就会产生失代偿,进而导致相关肌肉或关节的损伤


2.2良性代偿机制的作用

       良性代偿分为两类肌肉的良性代偿关节的良性代偿。良性的代偿,好比是壮汉代替瘦子,效率相对较高。

    


        肌肉的良性代偿是指肌肉损伤时,找到适合代偿的肌肉完成相关动作。在此机制下可有效规避新的损伤,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因长时间制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和筋膜粘连。代偿肌肉需符合以下标准:相关能力足够强大,避免再次损伤;发力区间近似,可完整表达运动表现。


        关节的良性代偿是指当关节角度出现不可逆转的受限时,选择相邻或不相邻关节增加活动度来满足日常运动的需求。在此机制下可有效规避损伤关节的过度活动,同时还可以避免新的其他关节不必要的损伤。代偿关节需符合以下标准:相关关节结构符合力学设计,相关功能、活动度充分;节链条式功能充分,可有效传递力量,可避免力量在该关节处的过度积压。


三、良性代偿机制在训练中的运用分析

3.1   冈上肌肌腱炎为例,分析良性代偿机制在训练中的运用



        选择代偿肌肉时,代偿肌肉需符合以下标准:相关能力足够强大,避免再次损伤;发力区间近似,可完整表达运动表现。相关能力的表达考虑因素有横截面积、肌肉形状、肌肉拉力线、力臂等。


3.1.1  症状分析

       1)以肩峰、肱骨大结节处为主的疼痛,并可向颈部、肩部和上肢放射,肩关节外展时疼痛尤著,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受限为肩关节外展时,可引起明显疼痛为主要特征,这与肱二头肌肌腱炎和肩周炎明显不同

        3压痛,在大结节处常有压痛,并随肱骨头的旋转而移动

       4冈上肌肌腱炎的检测,在肩屈30度做30度外展的对抗产生疼痛


3.1.2 损伤肌肉及良性代偿肌肉分析 

        从代偿角度来讲,单独出现冈上肌肌腱炎,未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时,可选择肱二头肌长头来代偿冈上肌的部分功能。

       1冈上肌形状:三角型肌肉、单关节肌

             起点: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肌肉功能:肩关节外展(0-300)、肩关节屈曲(辅助功能)



       2肱二头肌长头肌肉形状:梭形肌肉、双关节肌

             起点:盂上结节

            止点:桡骨粗隆

           肌肉功能:肩关节外展(0-200)、肩关节屈曲



       备选的肌肉符合良性代偿的要求肱二头肌为梭形肌肉且横截面积够大,提供大活动范围的同时提供力量;肱二头肌长头拉力线穿过结节间沟,力臂始终位于矢状轴的外侧;从发力区间来看,肱二头肌长头在肩关节外展功能表达也是启动肌,与冈上肌接近。

       冈上肌肌腱炎患者通常肩关节外展时易引发疼痛,且活动度不足,从传统康复角度入手,在炎症期除了常规理疗手段外还需要关节制动,以保证冈上肌肌腱不再挤压。但是从生活角度分析,肩关节外展的诉求又非常高,在制动与运动之间就出现了极大的矛盾。

        既然上文提到可以通过选择肱二头肌长头来良性代偿冈上肌的部分功能,具体的应用思路是怎么样的呢?从暴漏拉力线的角度分析,当处于解剖体位即我们讲的中立位时,肱二头肌长头穿行的隧道结节间沟位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小结节之间,具体方位为肱骨头的偏前偏外侧;当肩关节外旋时,相比较整个躯干,结节间沟会转动到肱骨头的外侧,从而让肱二头肌长头的拉力线完全暴漏在身体的侧面,此时肱二头肌长头外展的动力臂增加;同时冈上肌的点由外侧转到偏外偏后侧,此时冈上肌的拉力线远离身体的侧面,从而外展的动力臂减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即用肩关节外旋位的外展代替外展的动作,此动作设计可有效规避有炎症的冈上肌的发力;同时还可以有效规避肱骨大结节与肩峰的撞击,从而避免新的损伤的出现。



3.2 腰椎间盘突出内固定术后为例,分析良性代偿机制在训练中的运用

  

患者基本情况:女性,L4-L5椎间盘突出内固定(钛合金材质),颈4/5 、5/6、 6/7椎间盘突出,曲度消失

                            


3.2.1 症状分析

     术后半年患者腰椎周围软组织僵硬,右腿沉重,无力,弯腰时腰部疼痛明显;颈部屈伸时自觉僵硬加剧。

评估结果

       1弯腰时骨盆联动腰椎疼痛消失

      2胸椎屈曲、伸展灵活度练习颈椎僵硬感消失70%、腰椎僵硬感消失80%


3.2.2良性代偿分析

      内固定器的使用,使腰椎4、5节段由两节变为一节,从而减少了椎体的活动度;手术过程造成筋膜及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愈合过程中难免粘连和肌力下降;术后恢复期腰椎长时间的制动,导致了周围肌肉软组织的萎缩及粘连;恢复期患者的心理保护因素导致腰椎区域的制动,也是导致肌肉软组织萎缩和粘连的一个重要原因。

       髋关节属于球窝关节,有较大的屈曲能力;从而弯腰摸地时,可让适合屈曲的髋关节来有效代偿腰椎的屈曲能力。胸椎由12节构成,在全脊柱节段,相比较颈椎、腰椎数量最多,所以当整体增加部分屈伸能力时,分单到单节椎体而言,活动度增加的范围在关节可承受范围以内。


3.2.3训练思路及患者反馈

        1.训练思路

            1)骨盆联动灵活性的练习减少腰椎在屈伸过程中的过度参与

            2)胸椎灵活度的练习,补偿腰椎不可逆的灵活性缺失

          3)胸椎灵活度的练习,补偿下颈段活动度的不足,减少椎间关节的载荷

        2.训练后的患者反馈:

           1)腰骶部疼痛消失

           2)腰椎僵硬感消失

           3)颈椎僵硬感消失


四、结论


  科学康复,科学使用代偿,积极探索良性反应。从而更加有效的发展身体运动系统的各项机能,让身体平衡发展趋于平衡。以上就是本文作者对于良性代偿的应用的探索,希望对各位看官有所帮助,言语偏颇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本文作者:梁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