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蒙诗坛的一朵奇葩——雅风诗社发展小记

 fsn9oule12e45h 2018-10-04
乌蒙诗坛的一朵奇葩
——雅风诗社发展小记
诗社会员外出采风。
由诗社和《守望者》文学社联合承办的“祖国好·家乡美”征文特刊。

    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磅礴乌蒙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古老而传统的黔西北历史文化在此积淀,宛如酝酿多年的老酒,香醇绵延。受于这种古老浓厚的文化熏陶,在流沧河畔,雅风诗社孕育而生,快速成长,成为了乌蒙诗坛的一朵奇葩。

    □文/图   萧萧

    雅风诗社云中起

    “旭日东升照乌蒙,蓝天碧海映紫光。雅风诗社云中起,才子佳人毕院藏。”以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并重,兼有楹联的研究、欣赏和讨论为发展方向的诗社在乌蒙高原冉冉升起。

    毕节学院雅风诗社第一任社长杜欣曾这样写道:“重振文章比李杜,新成诗语满流沧。春来笔耕硕果树,秋到酌酒读诗行。”不仅诗写得很成熟大气,也彰显了新一代“流沧河”诗人的才气和孕育多年的诗歌文化。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也是语言的最美形式,诗歌是一切文学形式发展的渊源。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诗歌文化却发展缓慢,甚至低迷的情况,一群年轻的诗人再一次惊醒,肩负起了繁荣和发展诗歌文化的责任。

    “如果我们把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放置在荒野,而把什么韩剧、日本的色情、动漫,欧美大片放在精神享受的首位,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没有诗人或者诗歌的国度是悲哀的,有了诗人而发展不好诗歌的国度也是悲哀的,有过辉煌的成就却发展不好诗歌文化,更是最悲哀的。”杜欣曾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雅风诗社以“展现青春风采,传播校园文化,提高社员诗歌创作水平和诗歌鉴赏水平,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以举办笔会、采风和同题诗歌竞赛等活动为途径,给众多热爱诗歌的学生提供一个体现自我价值,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的平台。

    新成诗语满流沧

    诗社自2009年3月成立以来,年轻的诗人们满腔热情地投入诗歌创作和研究,创作了很多或脍炙人口,或委婉细腻的优秀诗篇,为推动诗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谱写了华丽的篇章。2009年9月,随着雅风诗社社刊《流仓河诗歌报》第一期的问世,在流仓河畔涌现出了被张永光称为“一个崭新的诗群”的杜欣、黄鹏、肖林、欧阳学龙、李金贵、孙大敬、李宇、罗运欢、邹亮、冯毅等人,他们积极探索,虚心学习,努力写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里所说的“流仓河‘80后’诗群”,是指关注社会、关注生存、关注生命,以《流仓河诗歌报》编辑中心为活动中心,以《流仓河诗歌报》为主要载体,《毕节学院报》、《山泉》、《守望者》、《三叶草》为辅助载体,以诗歌创作刊发为主,辅以诗歌理论研究,凝聚起来的一批来自各省市的诗歌爱好者的总称。主要代表人物有黄鹏、肖林、邹亮、李金贵、欧阳学龙、李宇、孙大敬、杜欣等人。流仓河老诗人张永光称:“80后的诗格是让人感动并欣慰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甚至有‘野心’,他们的诗歌宣言写道:在自己的王国上,精雕着自己的山川、河流,使之散发出王国的气息(《流沧河诗歌报》总第一期)。他们做人真诚、善良。他们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他们懂得人文关怀的意义。”(《一代崭新的诗群》)

    “流仓河‘80后’诗群”发源地是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山泉文学社,早在2007年秋末,山泉文学社《山泉》杂志编辑中心提出编辑重点向诗歌倾斜的观点后,就凝聚了大量的诗歌爱好者,后来的肖林、黄鹏、李金贵、欧阳学龙、杜欣等就是当初《山泉》麾下的重要撰稿人。其中,欧阳学龙在《山泉》发表了《流仓河与女贞树》一诗,此诗的刊发,意味着这个诗歌群体 “流仓河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流仓河‘80后’诗群“的核心凝聚力的出现,接而涌现了大量与流仓河有关的诗歌,虽说良莠不齐,但是对后来《流仓河诗歌报》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流仓河‘80后’诗群”出现的标志是《流仓河诗歌报》的创立,2009年,肖林创立并刊出《流仓河诗歌报》创刊号,以其起草的《流仓河诗歌报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为主要诗歌探索方向,立足校园,主张以一个纯诗人的身份,执诗歌之笔,探索诗歌思想、语言,最终建立一个诗歌王国。《宣言》分为四个部分,分别阐述诗人、诗意、语言、诗歌王国四大方面,《宣言》还刊载《流仓河诗歌报声明》,指出,写“自由之诗”、“现代之诗”、“青春之诗”。并将诗歌报规定为周刊,主要刊载流仓河“80后”诗群的诗歌。《流仓河诗歌报》创刊号在校园张贴之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一时间,“流仓河‘80后’诗歌群”成为校园一大热词,加之后来,杜欣重组的雅风诗社倾尽诗社之力,全力打造“流仓河‘80后’诗群”,《毕节学院报》也以每期两首以上的速度刊载“流仓河‘80后’诗群”诗人作品,“流仓河‘80后’诗群”的雏形已完全形成。接着,在地区作协副主席彭澎的帮助下,《毕节烟草报》、《毕节日报》以专版刊出“毕节学院学生专栏”,集中刊载了肖林、黄鹏、欧阳学龙、李金贵、韦安丽、杜欣等人的诗歌,《乌蒙文艺》以“流仓河诗歌”为专栏,刊载了肖林、黄鹏、欧阳学龙、杜欣、邹亮等人的诗歌,黔西北文学重刊《高原》在“黔西北‘80后’作品选”专辑“黔西地诗歌”专栏中,刊载了肖林、黄鹏、欧阳学龙三人的诗歌, “流仓河‘80后’诗群”以积极的姿态,显示出了其作为雏形的一定实力。尤其是2011年,《贵州民族报》开辟专栏刊登了杜欣、邹亮、孙大敬、肖林等人的诗歌, 更是让“流仓河‘80后’诗群”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

    春来笔耕硕果树

    在这一过程中,流仓河老诗人张永光在《毕节日报》发表诗评《一代崭新的诗群》,其中他说道:“和80后较为整体的接触是在我的《太阳晒黑的岩石》出版后,得到毕节学院一群80后校园诗人的理解、接受,他们给《太阳晒黑的岩石》写出了一批书评,对诗集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解读中展示出的宽阔的人文视野让我暗自惊讶,并获得极大的感动。之后,又读到了他们充满纯粹诗性的诗作,使我突然有了一个发现:一个诗群,一个崭新的诗群,已经崛起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所指的一个崭新的诗群,就是“流仓河‘80后’诗群”,张永光老师指出:“80后诗群让我最为看好的是他们整体展现出来的纯粹诗性。我认为,有诗性始可言诗,始可言诗人。”他还说:“80后诗群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无羁的诗风,或如长风,或如疾雨;或如奔雷,或如闪电。青春期的浪漫、狂放、洒脱构成了他们整体由内向外扩张的诗风。形式上多长歌,少短制。”“诗品出于人品,诗格出于人格。诗格即诗歌品格,是由人格、人品决定的。80后的诗格是让人感动并欣慰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甚至有“野心”,他们的诗歌宣言写道:在自己的王国上,精雕着自己的山川、河流,使之散发出王的气息(《流沧河诗歌报》总第一期)。”当然他也指出缺点,“80后诗群多的是情感,少的是经验。这就使得他们的诗风呈现出一种不稳定以及青涩的状态,一种发展、上升中的诗风变异。”“80后的诗风是有着鲜活、变异的元素,一代诗歌新人的诗风并没有定型。”该文从一个角度宣布了“流仓河‘80后’诗群”的形成,并对诗群寄予厚望,它标志着“流仓河‘80后’诗群”在黔西北诗界中得到认可,代表了时人对“流仓河‘80后’诗群”的总体评价。

    目前,《流仓河诗歌报》已经连续发行了60余期,由最初的4个版面扩展到了16个版面,不仅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投稿者遍及江西、云南、重庆、山西等几十个省份,这在毕节学院文学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我相信,只要是“流仓河‘80后’诗群”的一份子,都不要放弃对诗歌的探索,有朝一日,这个诗群即将向张永光老师所期望的那样:“80后诗群还需要不断在人生、岁月的风雨中磨砺,他们将会给当代诗坛带来更多惊喜更多贡献。”(《一代崭新的诗群》)

    在今后的岁月中,雅风诗社将紧跟时代步伐,更加注重对诗社成员的培养和推介,在诗社宗旨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争取创作出更多更有人文气息和生活味道的诗歌作品,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


乌蒙新报  2012-01-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