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摄影:孙成岗郎木寺是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那里有两座佛寺,一座清真寺。如果只看其中之一,就以为游完郎木寺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郎木寺不是寺院,它只是一个地名,是一座横跨川、甘两省的小镇名称。一条叫做白龙江的小溪,在地理上把小镇分为两半,江北有一座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江南有一座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两座寺院虽然分属两省,但却同源,同属藏传佛教格鲁派。清朝同治年间,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来此经商,渐渐形成村落,于是这里又有了一座清真寺。 郎木寺这一地名源于藏语的“达仓郎木”,为“虎穴仙女”之意。近代,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西路军关于实施夏洮战役的请示中。上个世纪50年代,又在西北、西南两大野战军的军用地图上出现。自此之后,“郎木寺”在中国行政区划中便成了正式地名。不过,一些当地藏族百姓仍把这里叫做达仓郎木。 近年来,随着郎木寺知名度的提高,川、甘两省境内的两个寺院都声称自己就是郎木寺,结果,造成了外地游客对郎木寺认知的错误,以为郎木寺就是一座寺庙的名称。 两家佛寺的真实名称均与创始活佛有着很深的渊源。甘肃赛赤寺的创始人叫赤哇·嘉参格桑。他聪慧过人、学问通达,在西藏求学时获得了藏传佛教的最高学术荣誉“赤哇”。活佛在古稀之年经七世达赖首肯回到故乡,于1748年建此寺院。由于他在格鲁派寺院之首的甘丹寺担任过“赛赤”(寺院最高领导者,愿意是“金色的宝座”),所以后人便把寺院称为赛赤寺。赛赤寺自古重视佛法研究,历任活佛都是学问高深之人,在西藏影响深远。 四川的格尔底寺院创建于1413年,它是一世活佛茸青根登降参所创。茸青根登降参是萨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的七大弟子之一,他出生于四川一个叫格尔底玛的地方,所以人们就把他修建的寺院命名为格尔底寺。 百度导航上的“郎木寺”就是甘肃的赛赤寺,后来才知道,输入“郎木寺景区”才能到达四川格尔底寺。我们是跟着导航进入赛赤寺的。山门是一座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的门楼式建筑,一侧写着“郎木寺院”4个汉字。门楼宛如汉式牌坊,顶部亭脊上设有金鹿法轮。这是藏传佛教寺庙特有的标志,常转的法轮,表示佛法的无边,一雌一雄的金鹿耸耳倾听,神情专注,象征着男女信众正在听佛说法。 从金塔右拐上坡不到百米,就是赛赤寺的主要佛殿。佛殿内部照例严禁拍摄。进入佛殿必须脱鞋、脱帽,按顺时针行走。中午时分的大殿外面,艳阳高照,相当炎热,然而进入佛殿,却无比阴凉。虽然穿着袜子,但地板仍有一股冬天般的冰凉,冻得脚掌发麻。 导游说大殿里的灵塔供奉着历世活佛的佛骨舍利,其中一尊是肉身灵塔,特别珍贵,历经200多年,灵体的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在1958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僧人还要定期为灵体修剪头发和指甲。后来,灵体被毁,但骨灰被僧人暗中保存起来。改革开放之后,用香灰和骨灰重新塑出灵体,供人们瞻仰。然而,四川格尔底寺的导游却说肉身是五世格尔底活佛,他1775年圆寂,肉身不腐,一直供奉在格尔底寺内。1964年,肉身被运往若尔盖县城批斗示众。晚上两名僧人为免灵体受辱,把肉身偷出,埋入后山达龙沟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寺庙得以扩建。于是把肉身挖出,重新供奉。虽说入土长达17年之久,但据说挖出时肌肤依然富有弹性,完好无损。现在,肉身灵塔开放时间不定,不是有缘之人是无缘瞻仰的。双方导游都说得信誓旦旦,大家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哪个为真。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说肉身活佛供奉在四川格尔底寺,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甘肃赛赤寺中有一大殿叫宗喀巴大殿,这是赛赤寺中唯一有文字说明的佛殿,石碑上落款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三年秋月”。这显然不是规范的纪年,不过也能看懂,说明这座大殿是2011年为了纪念宗喀巴重修的。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藏传佛教也有多个派别,除格鲁派之外,现在西藏还有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只是这些派别已经不是主流。 格鲁派兴起于公元15世纪初叶,在各大教派中出现最晚,但它一亮相就成了藏传佛教的主流。公元14世纪后期,藏传佛教陷于流派之争,战争频发,寺庙组织涣散,僧人戒律松弛,不去念经修法,反而娶妻生子。对此乱象,宗喀巴决心推进宗教改革,在38岁时,为了彰显改革决心和与其它教派的不同,改戴桃形黄色僧帽,从此格鲁派也被称为“黄教”。 宗喀巴倡导僧人严守戒律,以“闻、思、修”(即先了解教义,再思考其意,最后依之修行)为修行方法,在戒、定、慧中磨练意志,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他主张学经须循序渐进,为此在寺院中建立扎仓(学院)等教育机构,并实施考试制度,学成授予相应格西学位。 宗喀巴有八大弟子(亦说七大弟子),其中大弟子贾曹杰和二弟子克珠杰在西藏被称为“师徒三尊”。寺庙中常把他们三人一起供奉。达赖与班禅也是他的弟子。二弟子克珠杰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最小的弟子根敦朱巴被追认为一世达赖。达赖与班禅的转世制度并非开始就有。班禅转世始于第四世,达赖转世始于第三世。之前都是追认的。清代格鲁派的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四大活佛转世系统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这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 站在赛赤寺的小山上,向南可以俯瞰郎木寺镇的全景。这个具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甘南小镇,坐落在山谷中的狭长地带,周围群山环抱,阳光洒满河谷,宁静悠然又有几分神圣和神秘,使人心旷神怡。 从赛赤寺出来,驱车前往四川的格尔底寺,我们把车在小溪上不到两米长的石桥上稍稍停留,体会了一脚跨两省的奇妙。过了小桥,便进入四川。街道的画风随之变化,重庆火锅、成都小吃等招牌立即映入眼帘。 与赛赤寺一样,格尔底寺的售票处前也没有写出自己寺院的本名,它们标注的是“郎木寺景区”。进入寺院,看到一位老妇在磕长头,每一次站起,每一次趴下,都是那么虔诚。也许通过这种庄严的仪式,她的内心能得到平静和满足。 与甘肃的寺院相比,格尔底寺的建筑相对较新,规模较大,比较气派,但在古韵与氛围上略有欠缺。 顺着格尔底寺前的道路一直前行,尽头便是白龙峡谷的入口。入口处的草坪上,几位僧侣正在练习长号,音调低沉,让人感到压抑,也感到庄严。峡谷内怪石嶙峋,景观秀美。据说峡谷也是僧人的修道之所,所以谷口升腾起的氤氲[yīn yūn]云气使人感到峡谷充满着奇幻的宗教氛围。涓涓流淌的白龙江虽然宽度不足2米,但它是孕育嘉陵江的源头,也是川、甘两省在地理上一分为二的界线和在人文上联为一体的纽带。 在西藏旅游,由于翻译用词不统一,常常无法把当前的解释与之前的知识联在一起,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说格尔底寺院的创始人茸青根登降参活佛是宗喀巴大师嫡传的七大弟子,但在之前介绍的八大弟子中却找不到他的名字。译词用字也不统一,大弟子“贾曹杰”有时也写成“嘉曹杰”,二弟子“克珠杰”有时写成“克主杰”。藏传佛教本来就很神秘,译词的不规范和用字的不统一无疑又给它增添了过度的神秘,着实让人迷惑。 虽然做了些功课,但混乱的地名还是使我们错过了清真寺的游览。 离开郎木寺,前往若尔盖花湖。到达售票处,发现这里是一个湿地科普教育基地。透过围栏,并未看到网上所说的满地花朵,加之门票较贵,所以并未入园,就在入口处藏民私人草地骑了马。这里的马,是没有人牵的,可以自己控制马的行进速度,尽情奔跑。马匹分为快马、中马和慢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择其一种以骑之。所谓慢马,实际上就是不愿奔跑的懒马,总是慢慢地行走。除非主人骑上另一匹马,跟在后面用鞭子赶,才肯向前小跑几步。 从花湖出来,前往迭部。S313省道是一条蜿蜒在岷山与迭山山谷之间的公路,两侧3000米以上的高山相对而立,相距不足百米,道路一侧是湍急的滔滔江水,不少路段还在修路,夜晚行进在这样险峻的山道上,只能跟着车流慢慢往前爬行。 到达迭部县城已经快10点了,办理入住手续时,前台告诉我们,从扎尕那来的客人说,通往那里的道路也不好走。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不禁惴惴起来。【待续】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