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大传》:为官被贬,上天为怜悯王阳明赐一道场,确保成圣

 龙岩老章1 2018-10-04
36:54

1.第一次军事行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今天我们接着说冈田武彦先生这部《王阳明大传》。上一讲我们说过,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刘瑾,被流放到偏远的贵州龙场,从一位人人羡慕的京师官员,变成了一个驿丞,也就是个地方小车站的站长。不过,即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王阳明始终是一心向学,于是这才有了名载史册的“龙场悟道”,感悟出大名鼎鼎的“知行合一”理论,打破了宋朝朱熹提出的“先知后行”的观点,影响深远。

当时,大明朝的天下并不太平,特别是江西,更是朝廷的心头之患。王阳明被委派去征剿赣州南部横水、桶冈、三浰的土匪。王阳明认为,剿匪的关键点在于因地制宜、稳固防守,各级官员要密切沟通,通力合作,储备好兵力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具体剿匪措施如下:一是不用之前的朝廷军队,专门创建一支剿匪的特种部队,严明纪律,赏罚分明;二是对各地土匪各个击破;三是在民间建立反间谍保安机构,推行“十家牌法”,防止土匪打探军情;四是妥善处理战斗结束后的各类事情,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安抚人心,防止出现意外,以绝后患。

征剿过程中,王阳明根据战争情形,因时因地制宜,使用了很多军事谋略。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军事行动,却张弛有度,迅速剿灭了所有土匪。

2.平定宁王之乱,建立第一等奇功

因为剿灭了土匪,王阳明升了官,当上了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朱宸濠一反,王阳明当即就去了江西吉安,举义兵讨伐朱宸濠。当时王阳明最担心的是朱宸濠率军直捣黄龙,一鼓作气攻入南京或北京,当务之急是拖住朱宸濠。他一面火速向朝廷报告宁王造反的消息,一面紧急通知各地政府,速速调集军队,准备迎战。王阳明还伪造了一封紧急公文,大意是朝廷派了四十八万大军,不日就赶到江西地界,沿途各级政府务必备好粮草。这一番布局,恁是把朱宸濠骗得团团转,在南昌磨磨蹭蹭,不敢发兵。就这样,从六月十四日举兵造反,直到七月十三日,朱宸濠的军队一直在南昌。

一个月后,朱宸濠摸清了王阳明的真实实力,哪有什么朝廷大军?一怒之下,他立即下令亲率大军前发兵南京,留下一万余人留守南昌城。当时,王阳明手下的将士都建议赶紧派兵救援安庆,他却主张攻打南昌,来个“围魏救赵”。朱宸濠一听,王阳明兵锋直指南昌,大吃一惊,打定主意就要率军回去救援。任由朱宸濠回军救援南昌,这正中了王阳明的离间计。宁王精心筹备了十多年的宏图霸业,被一介儒生只用了四十二天就击得粉碎。

3.屡建奇功却遭人构陷,幸得贵人相助

前面讲到,王阳明花了四十二天就活捉了朱宸濠,平定了叛乱。很遗憾,等待王阳明的,不是朝廷的荣耀和赞赏,而是各种攻击和中伤。怎么回事呢?话说,当初朱宸濠叛乱之后,明武宗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十二分高兴。为啥?原来啊,这明武宗打小就仰慕先祖朱元璋和朱棣的赫赫军功,总想着哪天自己也能上哪儿搞个御驾亲征,可就是一直没机会。好了,这下朱宸濠创造机会了,明武宗二话不说,自封为“大将军朱寿”,率领大军向江西开来,一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结果呢,明武宗的御驾亲征队伍刚出京城,还没走多远,王阳明活捉朱宸濠的消息就报来了。这可让明武宗尴尬了,本来他想着要创立不世军功,谁曾想王阳明才一个月就灭了贼,真是败兴!这时候,明武宗身边的一些奸佞小人纷纷跳了出来,建议武宗继续御驾亲征。这又是为啥呢?一个是他们怕功劳都被王阳明占了,一个是他们嫉妒支持王阳明的兵部尚书王琼,再一个,是因为王阳明提倡心学,反对主流的朱熹理学,他们不爽。

就这样,王阳明屡立奇功,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受到小人的嫉妒和陷害,几次都多亏有人相助才化险为夷。武宗死后,继位的嘉靖才加封他为“新建伯”。

4.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巅峰

对于王阳明来说,做学问也是“行”。带兵打仗也是做学问,也是“知”。这就是我们上一讲中反复强调的“知行合一”,在他的晚年就汇集为三个字:“致良知”。“致良知”的“致”有两层意思:一是达到,就是自己内心没有私欲,处于良知的状态;二是要把良知传于万事万物,在每件事情上都能体现出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就是好恶之心。人的内心里面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是本能的,这一本能就是良知的显现。就好像喜欢美女,厌恶恶臭一样。每个人只要听从这一本能的好恶,不加自己的私欲、私心,就自然能到达到良知的状态,也就自然能够对内无是无非,安定从容,对外则可以知是知非,无往而不利。

回到王阳明一开始的梦想上,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圣人。实际上,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有一颗圣人之心,而致良知才是成为圣人的秘诀。只要时时刻刻“致良知”,事事物物“致良知”,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每个人也可都可以成为圣人。

5.最后的征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晚年的王阳明,学问已经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良知”学说体系也日臻完备,他将他的思想与孔子、孟子的儒家道德理想合为一体,良知和天理没有间隙,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全部打通,俱为一体,统一在了“良知”这一核心命题之下。

在王阳明去世后,有些人仍然没有停止对他的诋毁。嘉靖八年,因小人谗言,嘉靖帝一怒之下撤销了王阳明“新建伯”的封号,将其生前功劳一并抹杀,阳明心学也被斥之为“伪学”,严令禁止。一时之间,京师之地,无人再敢言谈心学。不过,在嘉靖统治后来三十多年里,阳明心学在民间开枝散叶,很多官员私下里祭拜王阳明。嘉靖死后,继位的隆庆帝恢复了王阳明的名誉,并追赠他为“新建候”。到万历年间,有官员申请王阳明“从祀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祭祀,获万历帝的批准,这是古代儒者的最高荣誉。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一直都走在一条成为圣人的道路上,他有着坚强而光明的内心,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复杂的,却也是最简单的。一句简单的“致良知”,却包含了万千真理。有对于内心的修炼,有对于人性的探讨,有对于哲学的思辨,还有不屈服于权威的勇气。从这一点看,王阳明才是真正的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