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医学

 生如夏花yyw 2018-10-05
 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迫使瑶族先民迁居频繁,“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故山岗雾露、盆郁结聚、风寒湿热,不易疏泄,而致百病发生。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瑶族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各种医疗工具,并如何鉴别百草精华而疗疾,从而谱写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瑶族医药史。瑶医在诊治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在诊断方法上,他们除了采用望、闻、问、触外,还常用甲诊、目诊、掌诊、舌诊、面诊等;在治疗方法上,除采用本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内服、外敷外,还有垫、挂、佩、洗、熏、烫、灸、针、拔、按、掌、扣、刮等。瑶医在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毒蛇兽伤、妇科杂症以及避孕、绝育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另外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主治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104种瑶医常用药,并进一步发展为1700余种。所以发掘、整理、研究瑶族医药必须看到瑶医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瑶医资料存在的客观性,增强发掘瑶医学的信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把自己积累和总结出的医药经验用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和传授给后代是很困难的。虽然在明朝时期,瑶山中就有一些神书、歌本,瑶族中也有一部分人认识汉字,但为数不多,加上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传授医术、秘方上都是口授心传,只传子不传女,传一不传二,有的甚至到临终时才传授,因此很少能著书立说、流传于世,故而瑶医理论体系迟迟未能形成。有关瑶医的记载可散见于诸多史料,如《后汉书?南蛮传》中写到瑶族“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宋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之玲子香”。周去非则在《岭外代答》中进一步记载了灵香草可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以及可用来避孕、绝育等。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描述瑶家妇女上山采药的情景,“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另外,在宋代有关医籍中还有“忽遇药箭,急以刀剜去乃不死”的瑶医外科手术记载。清代,瑶族从“……善识草药,取之疗人疾辄效”到“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寨行医”,说明医疗的范围和交流有了新的发展。
    另外,从其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也可看出瑶族医药文献资料存在的客观性。如《记录汇编?卷六十》云: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乐昌县志》也载有“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菜、材木运入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卷三》亦曰:“瑶人盘氏姓,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可见如此丰富的瑶医资料散见于各种史料中,加紧发掘与整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建立和完善瑶医资料的大势所趋。
    解放前,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特殊,又处于封闭自守、刀耕火种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又无自己的文字记载,故而许多丰富的瑶医资料散在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族风俗之中。如桂平盘瑶六月六的“洗澡节”用“百草药”煮水洗澡,与当今药浴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金秀一带的瑶族则善用食疗“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与当今的“药膳”也是不谋而合;再如荔蒲瑶族的药市交流,集贸易与防病治病、提高医药交流于一体,可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瑶医与风俗的紧密结合。至于《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瑶族有“火葬”习惯的真正原因。另外,瑶族在环境卫生的预防、控制病症传播以及生育措施等方面宝贵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必须结合瑶族生活的环境、习俗、意识形态等综合分析,使瑶医这枝奇葩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著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状况。今天瑶族医药已走向世界,并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认识并完善瑶医资料工作,形成专门档案资料,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正是我们面临的研究课题。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相继有《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效方选编》、《瑶药选编》、《中国民族药志》、《广西少数民族药简编》、《广西少数民族便方选》以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瑶医药调查报告和论文、著作,均说明了瑶医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以及皮肤等科所拥有的大量秘验方,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等方面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贡献。例如,广西卫生厅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1986~1989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的民族医药调查表明:金秀县共有民族医生414人,其中瑶医247人,约占60%,外出流动行医售药的还有312人;另外,还收集到内、外、妇、儿等科的秘验方585条;调查药物资源980余种。可见,瑶族医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大有潜力可挖。我们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加强资料的调查、整理和收集工作,瑶族医药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溯 源
    在历史长河中,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的。同时瑶医药有着极其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瑶医药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广为流传的民风民俗观念、宗教文化信仰与生产生活习惯的渗透,并且这些观念、信仰、习惯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影响着瑶医药的发展并进入其理论架构,甚至作为瑶族医药的一种“原核”,组建成日趋完善的本民族医药体系。
    一、从传说探源
    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如伏羲、神农、盘瓠、黄帝、尧、舜等,是某一特定时期整个原始人群在生产生活实践“播五谷,创医药”的概念化代表,是早期人类智慧的代名词。瑶族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此以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还有《盘古开天地》、《密洛陀》、《伏羲兄妹造人民》、《格怀射日月》等。关于天地和人类起源,某些地方的瑶族流传着一些别的神话。如在广西大瑶山地区就流传着兄妹造天地的神话,认为天是由哥哥尼托所造,地是妹妹尼莫造的;而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流传有布罗梳、娓罗纱神话等等。可见,不同地域的瑶族传说中有关天地及人类起源说法并不相同。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瑶族,其医药肇始于原始社会时期,源于瑶族先民的生存斗争需要与生产生活实践。由于在原始群居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的木器、石器,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处于极其低下的状态,在与自然灾害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来求取生存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较普遍地使用细小的、大量的打制石器、木头、兽骨和鱼骨柄等工具,这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当时的人们集体采集、集体狩猎的生活劳动场景。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猛兽、灾害、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即开始了医药活动。如在外出打猎时,脚不慎被尖石所伤,由于偶然机会,坐在了某种草上休息,并发现这种草会加快伤口的愈合而使植物药得以萌芽。又由于当时他们不知道何种动物可食、哪部位可食,经过多次尝试,便从此开始以动物的脂肪、血液、骨骼或内脏等作为治病用的动物药。到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采矿和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则相继被发现并被摸索总结出来。在《通鉴外记》中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淮南子?修务训》也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这些描写都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人类最初的医疗活动及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尽管是那么的偶然与肤浅,但这正是人类医药最伟大的开始。
    因此,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作为伟大的人类遗产,在其有关医药起源的神话流传中,形象地反映了包括瑶族医药在内的中华民族医药的起源,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医药活动的概貌。
    二、从山歌探源
    山歌在瑶族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瑶族各支系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瑶族山歌形式上的多种多样,内容上的多彩多姿。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田间原野或家居木楼,还是在生产劳动或谈情说爱时,常常能传出悠扬悦耳的歌声,尤其逢年过节,寨寨摆歌堂、设歌会,男女老幼,直抒胸意,唱个通宵达旦。从歌谣的内容上看,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讲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反映婚姻爱情的爱情歌,祭祀时的乐神歌,控诉旧社会的苦情歌及赞颂美好现实生活的颂歌等等。《盘王歌》作为瑶族最有影响的诗歌,其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叙述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始祖创世的艰辛,情节委婉动人,堪称瑶族文化艺术的的瑰宝。另一支能与《盘王歌》相比肩的是《密洛陀》,其情节曲折动人,想象大胆奇丽,场面壮观雄伟,表现了瑶族先民的勇敢和智慧。此外还有大量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如《飘洋过海》、《千家峒》讲述的是历史上的不幸遭遇;《大藤峡起义》、《侯大苟的传说》、《金龙出大洞》是赞颂先民们反封建压迫起义的;《五彩带》、《百鼠衣》是反对封建买卖婚姻、歌唱坚贞爱情的;《达努节的来源》、《长鼓的传说》是关于民族习俗及风情的。这些山歌语言质朴、结构完整,生动地展示出人民的社会生活、道德标准、做人准则和反抗斗争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现在广西的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一些有关瑶族医药的山歌,虽然其流传的时间有多久已无从考证,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仍可窥探到瑶医药的博大与精深。
    广西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就传唱着有关三介公的歌谣。三介公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是一位品德高尚、除恶扬善、医术出神入化的医圣形象。现经人在民间收集笔录整理如下:“三介公,三介公,神奇故事传到今。要知介公有何能,听我细细说分明:明朝广西都安县,山乡有个内蒙村。内蒙山水堪称罕,九龙朝水在山中。龙尾远在大明山,龙头正好在内蒙。村中有个李秀才,新婚姐姐韦秀珍。夫妻恩爱如胶膝,日子过得甜津津。来年正是戊申岁,秀珍有喜孕在身。四月初八将分娩,兰房酣梦见仙翁。鹤发童颜持仙杖,走到床前说一声:“恭喜奶奶福星到,送你娘子一仙童。”说毕化作一仙气,悄然不见影和踪。韦氏醒来儿坠地,宝宝正是子时生。当初取名李三介,不幸父病早归阴。丢下孤儿和寡妇,随母再醮嫁姓冯。嫁到冯府家富贵,送拜孔圣读诗文。头年先读幼学书,次年又读到孝经。三年再读到周易,满腹书诗好聪明。昏官当道庶民苦,苛捐重赋不聊生。冯家传到这一辈,田园丧尽家业空。三介被迫辍了学,十分辛苦九分穷。家中贫寒难度日,舍命进山砍柴薪。本是仙童来转世,生来力气尽超人。三介家中虽贫苦,却有助人慈善心。老弱病残乐照顾,送柴送水问寒温。富家有钱交税赋,三介卖柴纳捐银。整天挑柴肩膀肿,衣袖擦汗烂纷纷。荆棘勾衣撕成片,刺凿脚板密丁丁。高山矮岭皆踏遍,唯有须眉未攀登。独自出门抬头望,只见仙山树森森。夜间就寝自思量,决意明朝上一轮。家穷无鸡来报晓,才睡一觉便起身。找起扁担念三祖,暗中护佑保无凶。到了山脚天未亮,歇息片刻待天明。迷迷糊糊便入睡,梦里飘来一仙翁。鹤发童颜持仙杖,对着三介说几声:“三介三介你记住,天明速爬上顶峰。毒蛇猛虎你休怕,悬崖峭壁你莫惊。山上八仙等着你,送你法宝显神通。”说罢举杖推三介,醒来已不见仙翁。想起似梦又非梦,仙翁言语记犹清。此时东方已发白,急急起步进山林。只见林中贼一伙,劫得财物把脏分。包袱露出绸和缎,囊中倾出金与银。忽见三介彪形汉,惊慌失措丧了魂。忙将脏物分作九,抽出一份给介公。三介空笑手不接,转过身去不领情:“劫人财物终有报,日后查获罪不轻。不义之财我不取,宁愿砍柴守清贫。作贼一时得富贵,子孙后代坏名声。”贼人见公心不动,卷起脏物自逃奔。三介离开众贼人,迈开大步往上登。爬了一坳又一坳,三介登上第一峰。站在山顶极目望,仙山景致果迷人。层峦叠嶂收眼底,须眉磅礴气势雄。三介看到正入迷,蓦地吹来一阵风。接着林中一声吼,跳出斑烂猛大虫。嘴似血盆眼如盏,张牙舞爪扑介公。介公念及仙翁语,毫不畏惧勇气增。跌身躲到大树后,大虫首次扑个空。三介退到绝壁上,身后悬崖万丈深。大虫顺势再一扑,三介危急无路奔。舞起扁担猛一扎,正巧扎对虎眼睛。老虎负痛回头窜,猛抓虎尾不放松。霹雳一声虎消失,青色彩带握手中。彩带绣有龙和凤,三介看得出了神。再爬一坳又一坳,不觉到了第二峰。忽闻草中沙沙响,桶粗大蟒又临身。张开大口咬三介,介公扁担尽力抢。“卟嚓”一声扁担断,忙抽柴刀砍蛇身。蛇身好似石头硬,柴刀断口冒火星。巨蟒紧把三介绞,三介紧紧抱蛇身。人蛇翻复直打滚,不时三介竟昏迷。醒来不见蛇身影,一条奇棒在手中。上书三字“须眉棒”,三介紧握以防身。此时腹中咕咕叫,又饥又渴腿难伸。忽闻叮咚泉水响,犹如枯苗遇甘霖。俯身痛快饮个够,又拖倦步慢爬行。过了一坳又一坳,终于来到最顶峰。三介无心观风景,急觅凉处养养神。偶然发现一山洞,不顾一切往里奔。洞中别有新天地,无奇不有睡朦胧。忽见走来一童子,轻唤一声三介公。“八仙洞府召见你,快快跟我进洞厅”。三介随后往里走,八回九转喘气盈。到了洞厅抬头看,八仙端坐云中床。三介见了忙脆拜,“上仙叫我有何因?”八仙见是三介到,示意果老来点明。果老开言问三介:“一路收获也顺风?”三介如实回答道:“一路收获也不轻。砍柴梦见一老丈,嘱我取宝上仙峰。山脚碰见贼八个,分我绸缎与金银。不义之财我不取,免得遗臭万年春。第一峰上斗猛虎,幸得彩带系腰中。第二峰上搏大蟒,须眉棒子归我承。”八仙仰面哈哈笑,“不愧是我门中人。见你人间心地善,有意收你入玄门。果老托梦把你引,果然艰险不畏惊。我们装作贼一伙,你意不被财迷心。虎尾原是五彩带,须眉棒子本蛇身。彩带又名“如意带”,仙棒能缩又能伸。彩带棒子皆法宝,能治百病转康宁。如今再送仙桃果,吃后脱胎仙气通。再送一本金字书,念动真言神鬼惊。六六三十六变化,件件法宝显神通。时刻法宝随身带,你在人间救众生。待你百年功满后,神灵超度脱凡尘。”八仙说完猛力推,三介梦里着一惊。醒来不见八仙面,金书仙桃在怀中。说来似梦原非梦,八仙言语耳中鸣。一口吞下仙桃果,未曾开口气已通。飘飘然然往回走,不时已回到家中。自此每天持法宝,走村串户救病人。病人患处缠彩带,又照金书念咒经。仙棒轻轻敲三下,病人康复倍精神。骨折脚跛皆能治,几许病人转回春。浮肿病人重康健,多年瞎子见光明。首先治好本乡土,后来远近都闻名。西北传到贵州省,东南又传到广东。都安有个恶知县,忌贤妒能起毒心。耳闻三介有法宝,遂起恶谋害介公。执笔写书奏皇帝,诬他得道成仙翁。说他有心夺皇位,世间百姓尽归心。皇帝闻报心惊动,调兵遣将来捉人。三千兵马齐南下,浩浩荡荡到县城。来到县城忙询句,“不知三介在何村”。县役引路奔内蒙,正值三介要出门。官兵见了齐拥上,不容分说就行凶。为首将介公扳倒,众兵按压不得松。手足上了镣和铐,脖颈枷锁又上身。惊动乡中众百姓,齐为介公来求情:“介公治病行人道,今得何罪犯朝廷?”为首头目露凶相,皮鞭抽打众黎民:“朝廷钦犯关紧要,解往京城判重刑。刁民胆敢来拦路,叫你身首异处分”。“我医病人无罪过,自有苍天见分明。到了朝廷有公论,你们诸位别挂心”。介公说完昂头走,背后跟着众官兵。解经旱路恐逃脱,登舟扬帆顺水行。沿江百姓都愤慨,怎奈无力斗官军。望公背影随波逝,掩面哭泣泪淋淋。六月初六捉公去,八月初三到京城。皇帝上朝开御审,传旨提公进龙门:“大胆三介敢造反,妖法惑众反朝廷。久想称王夺帝位,世间百姓尽归心。从实招来休抵赖,若有隐情法不容。”介公站着却不跪,装作耳聋不出声。问公不应皇发怒,令押市曹斩顽凶。介公暗中念咒语,刀砍不入冒火星。刽子倒跌三丈远,跌得头破血淋淋。监官急忙去回奏,文武百官尽皆惊。皇帝闻说龙颜怒,令取宏钟火映天。油愈浇来火愈旺,又加柴火又扇风。介公闭目念咒语,件件法宝显神通。白日仍在钟内坐,夜却回乡医病人。文武百官私议论:“此公定死尸骨溶。”烧了三天揭开看,介公两颊仅微红。帝叫搬来铁火炉,烧红铁棒令公吞。介公啃铁如啃蔗,百官见了尽皆惊。公吃一半留一半,顺手便抛给帝君。皇帝见状忙问道:“此公到底是何人?”三介俯伏阶前诉:“小可广西一平民。家穷无钱交税赋,上山砍柴纳捐银。因上须眉遇八仙,赠我法宝救病人。骨折跛脚皆能治,几许残人病回春。浮肿病人能康健,多年瞎子见光明。并非妖法来惑众,怎敢称王反朝廷。”皇帝闻此沉言道:“不知你言假或真?”忽报开封表章到,开封瘟疫正盛行。平阳官道无人走,十亭人口死九亭。皇帝闻言大惊骇,心慌意乱失了魂。吏部尚书忙奏道:“臣中一言谏朝廷。介公既称法宝妙,何不遣你救苍生。”皇帝闻说龙颜喜,宣押三介逐瘟神。介公被押离金殿,不日来到开封城。市面萧条无商贾,不见炊烟冉冉升。开封知府伏公案,想救黎庶心如焚。爱民如子急无措,连日茶饭俱无心。闻报京师神医到,喜出望外忙礼迎。迎到内衙方坐定,献茶献水敬如宾。茶罢忙问介公道:神医何药救子民?”介公答言知府道,“天机不可吐真言。老爷备缸卅六口,擦净焚香在其中。搬到花园空地上,待我前去制仙霖。”不久一切皆齐备,急请介公到园亭。只见介公持仙棒,踏着彩带念咒经。忽闻空间隆隆响,四海龙王现云中。介公见了忙跪拜,龙王滴涎缸缸盈。先将彩带拂三遍,又将仙棒搅三轮。缸缸画符各一套,龙涎变成“驱瘟灵”。知府张榜遍晓喻,分派灵液救病人。万民传闻有灵药,八方云集到省城。知府衙前人如海,个个取得药一瓶。病者将药吞下肚,腹中噼啪响几声。顿时吐出黑痰水,色似浓血臭难闻。顷刻浑身觉清爽,健壮如初脸红晕。百姓欢呼声似浪:“华陀扁鹊又重生。”人人感戴公恩义,争送锦旗献钱银。介公分文皆不受,跟随官兵返京城。知府具表亲面圣,颂扬介公法宝灵。皇帝见奏龙颜喜,传旨令公进龙门。介公上殿忙俯伏,三呼万岁面朝君。皇帝点颌忙赐坐,“卿家法宝果真灵。开封妙制神符水,驱除瘟神建头功。礼贤下士争重用,官拜国师佐朝廷。忽见奸相出班奏,“陛下且慢把官封。臣闻三介与知府,通同作弊妄欺君。不如先禁天牢内,派官细察辨假真。”一班死党齐附和,君王准奏囚介公。两旁闪出二军士,枷锁介公往牢中。介公心中无限恨,“奸臣不除国不宁。”暗中念动金字书,军士顿时尾巴生。黄黑斑斑如虎尾,足足长有三尺零。一位官员先发现,惊呼一声尾也伸。文武官员齐叫嚷,顷刻个个尾扫尘。人人翘尾齐摇摆,一时朝堂乱了营。失去三魂并七魂,个个惊得脸铁青。皇帝见了干瞪眼,急呼三介转回身。介公回首哈哈笑,“陛下喊我有何因?”皇上哆嗦开金口,“先生快来救众卿。”“人长尾巴世罕见,何不快请御医临?”“朕料御医决难治,请将法宝显神通。”“即是陛下抬举我,怎敢抗命不服从?”说毕暗中念咒语,仙棒几立朝堂中。“长尾官员摸仙棒,虎尾自然消无形。”众官闻言轮着摸,十亭虎尾掉九亭。皇帝见状觉诧异:“十中去九为何因?”介公回言皇上道:“此辈做官不廉明。贪恋酒色行虐道,不忧国来不忧民。残害忠良成妄佞,十足是个大奸臣。这种奸臣不除掉,扰乱朝纲不安宁。法宝对他不灵验,拖着长尾变兽禽。”奸臣听了直打颤,跪拜君王请开恩。皇帝闻言龙颜怒,“奸臣误国抄满门。都安知县纯狂极,忌贤嫉能又欺君。擅自多派捐和税,贪财从不体民情。介公执宝行人道,救死扶伤辨奸忠。朕今破例加升赏,介公坚辞官不做,仍携法宝返乡村。皇帝派兵来护送,不日来到桂林城。便叫众兵回京去,自己消遥散散心。一路乡间众父老,焚香秉烛把公迎。
    走了三日到乡里,男女老少拜仙翁。杀猪宰羊齐庆贺,向公敬酒来压惊。介公陈述进京事:“此去化吉少灾凶。”亲朋好友皆称羡:“大难不死是福星。”介公从此无忧虑,照旧执宝救病人。人奉介公当活佛,介公享颐无疾终。七七斋事已完毕,忽闻八仙集云中。站在云端呼三介:“今日度你脱凡尘。”霎时天昏地也暗,公柩冉冉上高空。远近乡中众百姓,燃香遥祭表孝心。千山百弄立庙宇,虔诚礼拜塑金身。介公英灵常显圣,佑启四乡众黎民。公过空中跨彩凤,公游海底公乘龙。男女老幼求必应,朝朝祈祷敬神明。风调雨顺年丰收,庶民百姓庆升平。穷人拜公家业盛,才子拜公榜题名。香客源源终不绝,香火一直盛到今。”
    从这首歌谣不难看出:第一,瑶族人民热爱瑶医,喜爱瑶医。瑶医以其特有的疗效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爱戴,而且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第二,古时确有瑶人在外行医的事实。瑶医是从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是个无从考证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瑶医确实历史悠久,而且医术精湛。第三,三介公作为古代瑶医的典型代表,在用其出神入化的医术治病救人的同时,还以其高尚的人格感染人,并受到包括瑶族在内的其他民族的崇拜与敬仰,为后代瑶医树立了的典范。第四,在当时的社会,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且还遭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和限制,但瑶族医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说山歌给了瑶族医药的血与肉,赋予了瑶族医药新的生命。
    瑶族人民还常把前人传下来的民俗药用防病养生方法编成歌括传唱,如下便是沧海一粟:“春节菖蒲温辛香,内服外浴效验彰,四肢湿痹屈难伸,耳鸣头风五劳伤。菖蒲能祛瘟虐瘴,咳逆上气用亦良,常服骨坚颜面艳,延年益寿百年长。二月初一鸡矢糕,四肢湿痹预防好,三月清明黄花饭,肝炎目赤治效高。四月初八枫木香,枫枝插门户户唱,糯米饭同韭菜炒,不畏湿气与岚瘴。五月端午用雄黄,疗癣鼠瘘痔疽疮,雄黄早晚背身上,诸虫蛇毒不敢伤。白花韭菜粽粑香,草果浸液祛虐瘴,小占五加诸味药,熏洗除湿去痹良。婚娶办席需槟榔,酒后代茶以御瘴,醒之能醉醉能醒,健脾和中补劳伤。小儿降生烧苍术,川连频咽时时知;满岁防病铜锁住,外出祛邪插桃枝。六十老人备命粮,初一十五食安康,鸡子蜜糖蒸饭上,久服强身百年长。”
    可见,瑶族先民们利用一些较为常用的山中草药,并结合时令节气和饮食来治疗风寒湿痹、肝炎、瘴气等等病症。为了提高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的能力,扩大瑶医药的影响,他们把这些内容总结归纳,提炼成短小精湛、朗朗上口的山歌,便于瑶族医药的传播和推广。
    三、从文献探源
    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瑶族医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关于瑶族医药的记载,并没有专门的典籍,但从某些古籍文献中仍可查到些零星的记载。虽然是些粗略的记载,对内涵丰富、多彩多姿的瑶族医药只算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仍可从中领略到源远流长的瑶族医药史。
    瑶族是一山地民族,瑶药也是以草木树皮为主。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的首推《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既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较深入的利用木皮和草实了,那么试想一下,他们也有可能已经发现它们的药用价值。
    到了宋代对瑶医药的零星记载就较多了。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瑶族先民当时是通过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在宋代的典籍中,很多地方就已记载了瑶家的圣药灵香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炮制方法及销路。“瑶洞及静江、融州(今广西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广西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而且早在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掌握了灵香草的特殊炮制方法。因为生的灵香草其气味并不香,在烈日下爆晒干也不会香,只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才能香气四溢,而此时的药效才是最强。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对灵香草的炮制、药用的资料记载,但距瑶族先民对灵香草的认识,却晚了200年。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当时瑶族先民的用药已经相当普遍了,就连寻常的村姑,都“以寻药挑菜为事”,说明早在宋代,瑶族医药已具相当的规模,并广为流传。
    而从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也可看出瑶族医药的广泛流传。如《记录汇编》卷六十中云“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乐昌县志》载:“(乐昌县)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茶、材木运入市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卷三曰:“瑶人,盘姓,古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载:“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不难看出,瑶族人民利用他们很有特色的瑶医瑶药等丰富山中资源,进行商贸交易,提高本民族的社会影响,并得到其他民族的肯定和赞扬。虽然是些粗略的记载,但它们却展示了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及瑶族人民利用医药为桥梁与各民族进行联系沟通的事实。
    四、从考古探源
    瑶族医药从文物考古中也有力地证明她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在长沙东郊发掘的马王堆出土的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有瑶族特色的熏洗方八首。熏蒸疗法是用烟雾、蒸气、药液温熏或淋洗肌肤与灵窍的一种古代疗法。它具有发汗、透疹、祛风、开窍、解毒、杀虫、补虚和止痛等功效。《五十二病方》中还有关发泡药罐的记载。发泡药罐疗法属拔罐法,古称角法。曾任广西勾漏令(现北流县)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方》中,总结了广西瑶族等民间各种角法,并记载于《肘后方》中,至今北流县仍有葛仙翁丹灶遗址,为广西各民族开展角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湖南省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一带出土的东江墓葬遗物中,发现了一些芳香性药物,大多是一些挥发油类的化学成分。瑶族先民很早就以佩戴此类药物来辟秽、避免传染疾病,这在瑶族中叫“药佩”,是将一些含有芳香性、挥发性药物装入饰物中,即做成了药佩,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类成分,可徐徐散发出来,经肺的呼吸,进入气血循环,对心、肝、肺及一些脏腑器官起作用,有芳香辟秽、祛邪解毒、清热消肿、散风止痒和安神定志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瘟疫、邪毒、风疹、瘿肿等病症。药物有白芷、辛荑、藿香、薄荷脑、冰片等,具有通窍、散结、消炎、抗菌之功效。可见在那时就有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和讲卫生预防传染病的良好习惯,并用做皮肤消毒、防腐杀菌的随葬品。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发现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有七个殉葬人,经鉴定,均无伤痕及骨折,其死因可能是毒杀。这就是当地瑶族地区使用毒药杀人的例子。瑶族地区毒药很多,据广西地方文献和中草药普查的资料记载就有:砒霜、铅粉、鸦片、苦刎、羊角扭、断肠草、野菊、曼陀罗花等。瑶族人民认识了毒药,同时也探索、总结出了解毒药。如用甘蔗、猪腰子、山狭骨等解箭毒;用黄藤、壅菜汁、山豆根、黄连、芭蕉根等解诸药毒;用钩吻、黄药子、蜈蚣等解虫毒及蛊毒;用橄榄、白豆蔻、白葡萄等食物中毒;用甘草、白花藤、金钗股等解诸毒。
    以上种种,均可说明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族,瑶族医药也是博大精深。
    五、从民俗探源
    民俗即民间风尚习俗,是民间集体承传和拥有的一种非制度性文化,是先民们历代相延传、积久而成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其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而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民俗有着鲜明的群众性、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瑶族医药也深深地被打上了民俗的烙印。瑶族生活离不开山,民俗民风也充满山的气息,焕发山的活力。
    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繁衍后代的经验是很丰富的。然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传给后代,卫生习俗则成为一种特殊的记载和传录方式,至今不少地区瑶寨仍沿用不衰。
先来看看瑶族的丧俗。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行过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葬式有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婴儿行挂葬;广东连南八排瑶行“游尸葬”。据考证,在远古的年代里,瑶族老人逝世,大都装入棺柩,设灵堂祭奠,请师公、道师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火葬。后来由于受到壮、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才改为土葬。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区的部分瑶族至今仍用火葬。他们认为,人死后,腐败的躯体会散发出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触了弄脏的水源、山林就会得病。他们还认为,那些因痨病(肺结核)、老鼠疮(淋巴结核、鼻咽癌等)和发人瘟(霍乱)而死的人,他们的口鼻中会有孑孓蛆虫涌出,这些孑孓蛆虫不但能使接触死者的人得病,还会通过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痨病”、“老鼠疮”及发“人瘟”而死的人,死后立即用煎熟的鸡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后再洗身入殓,做道场,然后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为送葬者每人带一捆干柴或松枝加上临时就近拾来的干柴。据说用煎蛋堵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虫不让其散发出来;二是已经散发出来的孑孓蛆虫会附在有香气的鸡蛋上。这既保护了水源、山林的清洁,又方便了后代对遗骨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确为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经过火化,彻底消灭了传染源,保护了他人的健康。
    再来看看瑶族的生活习俗,这是瑶族人民生活环境、历史遭遇、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瑶人好客,久负盛名,客人进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待客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人情味。瑶族各支系,由于聚居区域、生存环境的不同,在交朋接友,待客接物方面也是样式各异。
    瑶族人民接待客人时,只要客人一进屋,主人便热情地捧上以本地特产龙塘茶叶炮制的“迎宾茶”,让你喝完之后才坐下扇扇(夏天)或烤火(冬天)休息。客人远道而来,身体乏困,口干舌燥,先敬上一碗迎宾茶,供来客夏天消暑解渴,冬天暖和身体,让茶水的药性驱除疾病,预防感冒。待客人边聊天边休息时,主人则叫妻子或女儿为客人烧水洗尘。洗尘澡按照四季节气分为两种:热水盆浴(在春冬两季进行)、药水桶浴(在夏秋两季进行)。药水桶浴是瑶家特有的洗浴方式。瑶胞有盆浴、药浴的习惯。各家普遍备有自用的木制澡盆,澡桶,倒满药浴水,药浴水是采集山中野生的二十多种草药熬制而成,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提神醒脑等功能,洗后不仅可以除汗去污,而且于身于心、于健于美都是不无裨利的。洗时先客后主,先老后幼,充满尊宾好客、敬老爱幼之情。洗尘之后,主人摆上酒菜,邀客入座。入座后,主人先敬客人一杯酒,客人饮毕众人才举杯畅饮。可见瑶族的待客风俗中处处体现着医药保健知识,这也是瑶医食疗、养生和预防保健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一种古老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瑶族宗教信仰形成、发展是建立于他们族类的“万物有灵”观念之上的。一系列精神生活中的神秘力量成为支配着族类生活精神因素。从瑶族地区众多的庙宇、众多的神祗、民间的巫师、神秘的巫术等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社会事象上看,主要有盘王崇拜、密洛陀崇拜以及道教、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祖神崇拜等等。这些宗教信仰及对神灵的崇拜,虽属唯心主义论,但对患者来说,确实起到了精神治疗的作用。
    瑶族有许多自得其乐的大小节日近30种,其中最隆重的有自称“勉”支的盘王节,自称“布努”支的祝著节和自称“拉珈”支的功德节。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庆盘王”等,可以说是瑶族社会最大的宗教信仰活动之一。是一项大型集中的盘王祭祀活动。围绕着龙犬图腾崇拜的“盘王”祭祀活动,各信仰盘王的瑶族支系均有盘王节和盘王祭祀活动。盘王节也称“跳盘王”、过盘王节的人口约占瑶族人口的70%左右(其语言多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禳,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祈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祝著节,旧称“达努”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届时,“布努”瑶各家各户杀鸡宰羊,备酒带饭聚集于山上草坪,敲响铜鼓,唱歌跳舞,喝酒划拳,热热闹闹,共同纪念密洛陀的生日。功德节,俗称“做功德”,是广西大瑶山茶山瑶庆丰收娱神的大型活动,过去每12年或18年举行一次。届时,大瑶山的“拉珈”瑶人,男女老幼均着节日盛装,聚集金秀,欢度节日。节日的主要祭祀仪式有跳神祭禳和架功德桥。男女青年不分昼夜地尽情娱乐,敲“蒙过”(陶鼓),唱“香哩”,热闹非凡。在这些传统的具有瑶族特色的活动当中,往往进行一些竞技性的项目,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与友谊,另一方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瑶家婚恋自由,仪式古朴。各地瑶族都有其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对歌求爱、油茶传情,双双心满意足。虽然也要经过“说亲”、“订亲”“迎亲等程序,但还是婚恋双方当家作主,父母看重儿女之情,而非婚礼中的钱物。礼节似乎颇为繁琐,可那都是情深意笃。
    无论嫁女招郎,或“两边走”,新郎新娘都似新生儿女,双方爹妈都如亲生父母。离异手续亦甚简单,可人们更重亲爱和睦。瑶族男女恋爱甚为自由,谈情求偶,通这歌堂或野外对歌方式进行。而广西金秀自称“拉珈” 的茶山瑶、和自称“瑙格劳”(白裤瑶)瑶族的谈情求偶则采取别具一格的“爬楼”和“谈婚洞”的方式。旦达到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婚前一般要征得父母同意。云南绿春蓝靛瑶和广东连南的排瑶则以“咬爱”的风俗盛行,爱得越深咬痕越深。有的则要经过“说亲”、“订亲”的程序。其中“布努”瑶人的说亲仪式最具特色。男女双方各请两名歌手均以诵词形式来表达各自的意图和心愿。并以此订下婚约,其“说亲词”歌词诙谐有趣。婚聚方式则因同支系而有所区别。如“勉”支系的婚娶大都吹吹打打迎来送往,并举行“串亲”和拜堂仪式:“布努”支系的白裤瑶婚礼由新郎亲族长者与新娘之舅互诵婚证,观鸡蛋卜吉祥等方式来完成仪式。最简朴的一种就是“拉珈”瑶人的“半夜出嫁”。新娘半夜由人领到新郎家,与家人共吃一餐团圆饭便完成婚事。不请客、不送礼,新娘随身带的嫁妆一般就是锄头镰刀之类的生产工具。瑶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娶妻、招郎和“两边走”3种,其中以娶妻为最普遍,女嫁男,所生子女随父姓。招郎,亦叫“上门”,男“嫁”女家为郎,改从女家姓,所生子女随母姓。所谓“两边走”即是“两不关宗”夫妻共同担负双方家庭生产和双方家庭父母的任务;生育的子女,第一个随母姓,每二个随父姓,其余类推。随母姓的,继承母亲家庭财产,随父姓的继承父亲家庭财产。
    在研究探讨瑶族民俗民风时,不难发现,在他们约定俗成的民俗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瑶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瑶族自身的风俗习惯对本民族医药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瑶族医药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其他民族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体现了瑶族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源流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之,各少数民族医药离不开中华民族医药这整大块沃土的滋养和哺育,而中华医药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各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和壮大,这正是瑶医药的真正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