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名寺:月岩寺和灵泉寺

 雲泉 2018-10-05

月岩寺 该寺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半山腰处,是一处古寺院建筑群,被列为东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昆山,全名昆仑山,又名困山。据光绪《东平州志》载:“县治西北40里,上有马跑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跑(刨)地得泉,因以‘困’ 名山。山东有蟾蜍峡、莲花沼,南有玉灵崖、石室洞,上有小虚观,塔下有饮马泉,学者多讲业其中。”

该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在寺院内保存有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3间11米,进深7.1米,全高8米,为抬梁式木质结构。立山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殿内雕梁画栋,绘满壁画,甚为美观。

院内左前方有明代万历七年重修的全石质结构钟楼1座,高4.5米,四角攒顶,石柱上题记多处,造型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明代钟楼建筑。寺院东即为“马跑泉”石室洞,洞口上有清康熙年间地方名人马光远书写的泉名,洞内泉水终年不断,流出洞外顺着人工开凿的石槽流入寺内荷花池内。寺东北处有宋代小虚观塔,全石质,高3.5米,八角形,造型精美,塔内有3尊宋代圆雕造像,通体磨光,较精美。在寺院左前方悬崖上还有许多名人的题刻赞诗,有康熙年间卢时芳书写的“南海别院”4个大字,行草,字若飞龙舞凤,还有明代于慎行的《游月岩寺》诗和清代尹祚霖的律诗1首。

目前寺内完好保存着明清碑12通,是研究月岩寺当时盛况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东原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清道光十年《重修月岩寺碑》上有:“月岩寺者,为东原八景之一,是我方之巨观也,尝有学士名流设馆肄业,骚人墨客登眺吟味,诚胜地矣……抚河流之绵缈,仰高山之在望,一泓碧水,实契人心,半月巉崖,具瞻东鲁,虽不足称丛林巨刹哉,然泉堪洗耳,石能点头,已足生人道心称胜矣。极目所际,长河(即黄河)如带,是天府灌输也,金线重镇(即东平州城),是河逾之为乎畴衍。”可以说是对此胜地的最佳赞述。

月岩寺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学士名流在此设馆讲学的场所。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此相容发展,也反映出自宋代已“三教合一”的发展过程,这种形式更具体反映出“东原文化”的一个特色。

灵泉寺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沟流村北凤凰山的南边,占地约8000平方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后的悬崖上雕有唐代佛像10余尊以及3处禅窟。寺庙周围群峰环抱,绿树成荫,寺边山泉叮咚作响,景致极为秀丽。

据光绪《东平州志》记载,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初期。原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旗架及僧房等。现仅存3间大雄宝殿,坐北朝南,长12米,宽7.5米,高4.2米,为砖石结构,起脊灰瓦顶,有砖雕龙、凤、花卉图案等。殿内布满佛教内容的壁画。原来的山门殿现在仅存8根高大的八棱石柱,上有金代题记,其前面有6个大型的莲花柱基,直径1.5米,可见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原正殿前有唐开元十九年(732年)的一方造像石碑,上面雕刻着一佛二弟子像,佛像体态丰腴,面部丰满。主佛像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弟子佛站于仰莲座上,袒胸露乳,身披帛衣,体态婀娜多姿,体现了唐代娴熟的雕刻技艺,可惜现在佛像已被盗。院内还有宋政和元年(1111年)经幢1通,上刻《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为瘦金体书,字体潇洒飘逸,为宋代不可多得的珍贵刻石。

寺后山崖上有10多尊唐代造像,最大的为释迦牟尼像,高1.5米,几乎近于山巅,双脚下踏倚坐,双手抚膝,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面相浑圆饱满,通体磨光。每个造像龛外多有题记,由于时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在造像龛周围还分布有20多个“灰骨龛”,这些“灰骨龛”的存在为研究我国的瘗穴制度以及佛教的发展变化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同时也是“东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内有“观音井”,深达数丈,常年有泉水流出,由地下石沟流向山谷内,叮咚作响。光绪版《东平州志》载:“内有泉,祈雨辄应,故名”,寺即由泉而得名。

灵泉寺周围还分布有元明清摩崖题刻多处,多是赞美此处美景的。其中一首明初诗赞曰:“闻说招提自补陀,凤凰山秀拥清螺。龙泉分派通灵窍,老树参天挖薛萝。罗汉洞深云雾合,索公岩古第允多。摩崖试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永不磨。”并注明作者及写诗缘由:“淮南癸庵书。正统丁卯七月予因通历山麓,疏灵泉源,过东平州寓,灵泉禅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纪胜览。” (高爱颖 刘守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