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没有秘诀,秘诀就在细节里

 大发菩提之心 2018-10-06

题图:丰子恺画《大道将成》


10月4日,艾灸与脏腑推拿交流会第三天。


一早到灸馆,有个学员就激动不已地对我说:“太神奇了!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太不可思议了!”我愣了一下,坐下来听她仔细说,原来是3号下午的课最后教的点穴,她回去跟着做,热感传遍全身,仿佛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对体内经气的走窜感知得清清楚楚。我让她把体会留着上课时分享,便带领学员到一楼一起练功。


今天是课程的最后一天,学员对功法的细节已经很熟悉,因而我们一起练功时,除了必要的口令外,都是安安静静地一起练。十几分钟下来,身体微微出汗,精神也提起来了。我提醒大家,练功之后,一定要收功,让身体恢复到练功之前的常态。收功方式很多,我选了干擦脸和太极收式教给大家。收功之后,我们回到灸馆开始最后一天的学习交流。


刚开始上课,学员争相分享点穴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大致分类,第一种体会是很快入睡,手搭在穴位上不到五分钟就熟睡过去。我点评说,调神嘛,识神退位本神出。第二种体会是热感,有的人是热流传到腿上,也有热感走窜到全身的,或者局部发热。对这种情况,我说,像不像热灸感?第三种情况是肚子咕噜咕噜叫,或者局部有微痛的感觉,或者出现麻感,这些都跟非热灸感是很像的。点穴时出现什么样的感觉都不必觉得神奇,只要掌握诀窍,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听完他们的点穴分享后,我留了个扣,跟他们说在自己身上点穴的感受大家都体会到了,但是怎么点别人的穴出效果,下午的课会仔细讲。随后转入上午的课程内容,中医的学习方法和脏腑推拿之中的按法和发力原则。


关于中医的学习方法的第一条思考是入门时必须狠下功夫。与第一天分享的知识的复利效应有点冲突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之中,顶尖高手永远都是很稀有的,并不是说只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都能上升到高手的段位,多数人都止于平庸。这背后的关键,是时间的安排,特别是刚学习新技能时的时间安排。古人谈读书做功夫,有句话很有智慧,“大火熬开,小火慢炖”,就像煲汤一样,没有经历大火熬开的阶段,始终开着小火,烧了半天水还没开,是绝得不到一锅好汤的。真的想学好、掌握一门技能,在入门阶段就得勇猛精进,譬如学艾灸,那得在半年内灸够1000小时,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艾灸水平,进而成为专业的灸师。几天给人灸一两个小时,很可能一直都只是个艾灸爱好者。


第二条是关于开发多项技能的思考。如果只会艾灸,被告知灸哪里后可以守得住点,一直灸下去,这已足以成为合格的灸师。然而离开会辨证的人之后,帮人施灸遇上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人跟同时懂得艾灸辨证选穴,甚至是同时还懂得按摩的人比,无形之中就矮了一截。我们应该先集中精力开发出一项技能,譬如是艾灸,90分,然后继续开发出别的技能,譬如是辨证,或者是推拿,水平都在及格线以上,拥有综合技能的人,更不容易被取代。古人说,技多不压身——在至少拥有一项专长的前提下,及格线以上的技能,越多越好。


第三条思考是在学医过程中怎么跟老师学习。这是个好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学到很多前人的经验,甚至是“秘法”。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习经典上面。对于流传至今的医籍,我们既承认其确有所长(否则流传不到现在),也得认识到其中可能有狭隘的地方,如果持论太过偏激,不建议盲从。书不妨多看,但尽信书反而不如不读书。读书之外,病人也是自己很好的老师,要善于在病人身上学习。


而关于脏腑推拿的按法,上午一起练习的是掌根按法和手指点按。这两个按法都很常用,相同之处都必须用到身力、都要“使患者不知其苦”,不同点是手指点按时压强更大,给被按者的刺激更强,对施术者的要求也更高,要能够把身力送达指尖。所幸我们这几天都在练功,气力初到手,都有施术的基础,剩下的是把握好细节。细节做得好,效果很明显;细节不到位,效果出不来。分组练习时,我逐一示范,对于学员施加手法时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来,并且让躺着当模特的另一位学员反馈其中的差别。及时得到反馈非常有助于学习,上午练习之后,学员对于按法的精要都能初步掌握到位。


下午的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分别是点穴、振腹和学员自我介绍和课程体会。另外,大部分学员对站桩非常有兴趣,我在结课之后另外加时间,把站桩的要点都教给大家。


点穴是脏腑推拿中的大杀器,运用得当,常建奇功。掌握点穴术,随时随地能施展点穴,化病为气,殊为不易。而想将心中了了、指下分明又难以言说的点穴术教会学员,坦白讲,挑战很大。就在五一的第一期交流会上,我感觉我就没有教明白,课后我就这一点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和尝试,自忖有点小进步,亟待实践的检验。我仔细讲完点穴的要点后,在模特身上示范点穴和点按的差别,便让学员分组练习。因为有昨晚自己点穴的经历,学员对于点穴时手指上面的感觉应该如何有切身体会,都能很快掌握给人点穴的诀窍——都说教学相长,看到学员掌握了点穴术,我内心简直乐开了花。


振腹也是脏腑推拿中常常用到的技法。振腹的基础是放松,松着振才能长时间施术而不累。有个学员反馈给我说,几年前她跟老师说振法,那位老师告诉她要浑身绷紧,用力地抖,一天这样子“振”个几十分钟就很累了。我听完无言以对,跟她说要改过来,放松地振才是正途。在其他学员的分组练习之中,我见到不少施展不开振法的学员的通病,就是腕部没有松沉下去。我逐一将我的手搭在他们的腕上面,很快都开始振起来——有个学员在手开始振时激动不已,连着喊“振了振了振了……”,声音让我们都为之振奋。


课程的最后环节,我对本期交流会的主体内容做了简单的总结,对于艾灸和脏腑推拿在临床上如何配合谈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我让每一位参加本次交流会的学员,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返训的老学员,都上台自我介绍一番。经过几天的相处,大家都尝到互灸、互推的甜头,是不是有可能在同城的同学,得空约起来,相互之间做做脏腑推拿和艾灸呢?互帮互助,彼此都能收获健康,想想就觉得很美好,你觉得呢?


我想借一位复训的学员的话作为总结。她说本次复训,她关注的点都在细节上,细节不对,就没有效果。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我们总容易惊叹于效果的“神奇”,而对施术的细节重视不足。细节处见功夫,细节处见成败,一切的秘诀,都藏在细节里。学者不必孜孜以求神奇法和大秘诀,而应该在细节处仔细研究,勇猛精进,自有一番别样的收获。


课后学员私底下问起,零基础想学习《伤寒论》,该看什么书?我推荐了胡希恕和陈亦人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