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常德有哪些历史名人?(古代篇)

 藍天追雲 2018-10-07

1.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津市 安乡 临澧)人,东晋大臣。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成语“囊萤映雪”中的“囊萤”就是因此而来。


湖南常德有不少关于车胤的遗迹,安乡有车公山、车公亭、车公桥、车家铺,传为武子出生处,津市新洲有囊萤台、武子宅基、武子墓,今仍保留的地名有车溪、车渚村;临澧县柏枝乡的石墨山传为车武子读书的地方。其曾祖父车浚,为三国时吴国太守。


    2.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今澧县)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


    陆游有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大概就是说湖南这地方山明水秀,充满灵气,是做诗的好地方。可事实上,自古以来,湖南一带都是诗文传统比较薄弱的地区,特别是与大唐鼎盛的诗歌创作相比,此处可谓波澜不兴,翻阅唐诗集,湖南籍诗人寥寥。《全唐诗》所载,有名有姓的诗人2500多名,而湘籍诗人仅有数名。


    3.钟相 杨幺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即位,重建宋朝,是为南宋。至建炎三年,赵构迫于金军攻势退兵,谋偏安江南。时金军紧逼南下,宋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起反抗。钟相、杨幺为首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深受百姓支持,在广大的洞庭湖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的根据地。


    古典文学《说岳传》、《后水浒传》等对这次起义均有记载。


    4.杨嗣昌(1588-1641),武陵(今常德)人,字文弱,明末重臣。在史学界有”成也杨嗣昌,败也杨嗣昌“的说法,面对明末内忧外患,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剿匪战略和对后金议和的方针,他的计划令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度出现回光返照之象。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终也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杨嗣昌在常德历史上也有一定影响。他于崇祯十一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嘉庆《常德府志·城池》),至今常德仍有杨阁老“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


    5.髡[kūn]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朱耷),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