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名将英雄两千年 2018-10-08

自古艰难唯一死——制骑兵战术大师李陵(14)

公元前99年,比霍去病还狂的汉将李陵,竟欲以五千步兵硬闯单于庭,营救好友苏武;汉武帝大悦——他喜欢这样的李陵,于是“壮而许之”。当然武帝也考虑到了风险,打算派强弩都尉路博德给予接应。

但问题是,路博德也不是安分的人,他也不想仅仅担任一个接应者的角色。于是他向武帝上书,说秋季匈奴兵强马壮,李陵率五千步卒出战恐有不测,想等到春天再和李陵各领五千骑兵出击匈奴——说到底,是也想自己率军成为攻击主力。

万万没想到的是,武帝闹了天大的乌龙——武帝认为是李陵不想出兵才唆使路博德上书的。于是“上大怒”,一纸诏令,让李陵率五千强弩步兵,北出居延。李陵于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深入大漠,也理所当然的遭遇了匈奴单于八万主力骑兵的围攻,好在汉军发挥完美,一路杀敌数万,且战且退,一路撤退到了边塞附近,眼看就要逃回中国,李陵手下一个叫管敢的军侯突然叛变做了汉奸,将汉军的底细全盘托出。单于大喜,于是对李陵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汉军兵尽矢穷,人无尺铁,陷入绝境。李陵只得让大家分路突围,逃得一个是一个。

结果,李陵副将韩延年战死。李陵力竭而降。

军人分散,五千壮士,得归塞内者,仅四百余人。

奇怪的是:当时汉朝有包括李广利、路博德、公孙敖等近十万的军队都在河西,他们有没有收到李陵兵败南逃的消息?如果有收到,他们为何不去救援?当时匈奴单于的意志已近崩溃边缘,不要多,只要汉军有一支万人精骑自居延出塞,虚张声势一番,匈奴必退。

事实上,如果汉军胆子够大,将河西十万精骑全部压上,在居延附近跟李陵铁血兵团来个里应外合,决一死战,说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将匈奴彻底打回原形,为国内再争取十几年的和平时光。当然前提是刘彻要有这样的心胸和雅量。

我的看法,这个消息汉军肯定早就收到了,汉长城拥有完备的烽燧警讯系统,通常是一处有警,则处处支援,以免胡骑长驱直入。匈奴十万大军在居延塞外百里处徘徊了数日,这怎么可能不被汉边防军发现,我想当时长城的烽火应该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显然汉军并没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汉武帝压根就是想让李陵“死战”,或者说“战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李陵持此骄人战绩威风八面的杀回塞内,那么当初汉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广利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这对领导的英明决策简直是种侮辱与挑衅,所以李陵必须死。不过作为雄才伟略又极好面子的汉武大帝,他当然不会像李广那样明目张胆的干坏事儿,按兵不动借刀杀人,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其实李陵就是汉武帝棋盘上杀入敌方九宫格中的一个卒子,有进无退,去了就别想回来。

“飞鸟尽,良弓藏”已经够可悲了,可怜李陵,竟然连良弓都当不上,只能去做一支射出去的箭,射完拉倒!

但即便这样,刘彻心里还不放心,为此他又专门派人将李陵老母与妻小召来长安扣为人质,并特遣一相士去给她们看相,看看她们脸上是否有丧葬之气,可见在武帝内心之急迫,我想他恐怕连号召全国军民学习李陵烈士伟大精神的诏书腹稿都拟好了,可惜李陵偏偏不遂他愿,竟然这样都死不了,还从平地杀到山区,从沼泽杀到丛林,一气转战千里杀敌万余,搞得汉匈两大国主心神不宁,出尽风头,最后又厚颜无耻的投降了异族,你说这该死的家伙可恨不可恨!

于是汉武帝震怒了,一个拥有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千方百计要一个人死,这人竟然没死成,而且还让死敌匈奴因此白捡了一员虎将,这打击对他来说实在太大。如果李陵再带着匈奴的军队前来攻城略地,那武帝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更糟糕的是,李陵战败投降震惊朝野,如此大事必须有人站出来负责!

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刘彻应该负有领导责任,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武帝不答应,满朝的文武忠臣也绝不会答应!

所以负责的只能是李陵初入塞时派 回来报信并因此升官发财的陈步乐了,你之前不是还慷慨陈词说李陵甚得士心忠勇盖世吗?他怎么就辜负了陛下的深切期待而降敌了?他怎么没有跟韩延年一样杀身成仁去好好去当个烈士呢?正是你的谎话连篇胡说八道,导致了我们伟大君主的错误决策,你说你该当何罪!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陈步乐口才虽好,但现在也只能百口莫辩了,于是他在心中骂了李陵一百遍,然后就像马邑之谋中的王恢那样,长叹一声,自杀谢罪了。

这就是人生,得到的不扎实,失去的也飞快。陈步乐貌似平步青云,原来却是乐极生悲,你瞧他这名字取的。

李陵这一投降还当真害死了好多人,陈步乐只不过是盘前菜而已,后面的牺牲品还将有如黄河之水绵延不绝。看来在那样一个时代人要好好活着太难了,如果李陵选择自杀,他死后必将英名永存,子孙后代富贵尊宠享之不尽;然而他选择了偷生,于是悲剧一幕一幕上演,掀起无数波澜,最后竟连悲剧的总导演武帝刘彻也深陷其中,搞得天下大乱众叛亲离,进而且使汉匈双方的政治外交局势都为之一大变,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接下来倒霉的是李陵的堂弟李禹,以及与李家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司马迁。

李禹就是关内侯李敢的儿子,李敢因惹怒霍去病而被射杀后,卫青将他的一对儿女安排到卫太子刘据的府中,以化解两家的仇怨。卫青此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三个年轻人因此关系甚好,李敢的女儿成为刘据最宠爱的小妾,李禹则成为了刘据最要好的亲信。李禹这个人可以说是李家的一个异类,他勇力非凡,但偏偏贪财好利,当然这也是生长环境所致,李禹跟李陵不同,他有爵位有后台,只要武帝百年之后太子刘据能顺利继位,他铁定会成为下一任的卫青。无疑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外戚,他无需像李陵那样要死要活的打拼。

所以关内侯李禹平时为人处事,未免态度有些嚣张,这样就得罪了不少人,当然有太子护着他,谁也没能把他怎么样,但现在李陵出事儿了,这下可就有了搞死他的最好借口。

当时因为李陵悖逆绝伦的投降,武帝刘彻因此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总之老板着一张臭脸,好像别人欠他多少钱一般。

常言道主忧臣辱,主上的痛苦,就是臣下最大的失职,因此在满朝文武中,很快分成了四派,各自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为主上分忧,以效款款愚忠。

值此敏感时刻,表忠心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站错队,否则会死的很惨。

第一队是察言观色体迎圣意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派,这队的人数是最多的。

当初陈步乐说李陵很好很强大,武帝因而很开心,所以大家当然也要跟着开心,不开心也要装出开心的样子来,将李陵夸到天上去,然后置酒祝贺,以示兴奋。

现在李陵战败投降了,武帝因而很生气,所以大家当然也要跟着生气,不生气也要装出生气的样子来,将李陵打翻在地,然后再狠狠踩上两脚,以示痛心。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悲伤我感同身受——这就叫做与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明哲保身升官发财之不二法门。

李陵叛国求荣,李陵辜负圣恩,李陵厚颜无耻,李陵丧心病狂,李陵罪大恶极,李陵怎么不去死呢?

什么叫做群起而攻之,这就叫群起而攻之,我想大家对于这种政治批斗会,应该并不陌生,不用我过多描述,应该也很有画面。

第二队就是借题发挥打击报复派,这队人可比第一队人高明多了。他们想这不就是政治清算的大好机会吗?还等什么?于是他们立刻发难,说李陵的堂弟李禹自恃受宠于太子骄恣横行,并阴谋叛逃匈奴,跟李陵一起做汉奸,说不定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他们俩兄弟早就策划好的,目的就是勾结匈奴欲行不轨之举,陛下不可不防。

如此漏洞百出的告发,亏他们说的出口,再加上太子刘据力保,所以汉武帝将它放在一边,不予取信。但内心已经有了警惕。

显而易见,这帮人正是太子刘据的政敌,他们后来还导演了非常著名的巫蛊大案,再次诬陷李禹欲逃亡匈奴而将其冤杀,从而斩除了刘据的重要羽翼,逼得刘据不得不铤而走险,最后身死家灭。

看来,李陵投降事件竟是一个导火索,其间隐藏的是宫廷中你死我活的争储斗争,武帝的老婆(卫子夫)、儿子(太子刘据,皇子刘旦、刘髆)、儿媳(史良娣)、孙子(史皇孙刘进)、女儿(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大舅子(李广利)、连襟(公孙贺)、外甥(公孙敬声、侄子(卫伉)等人都将被牵涉于其中,可怜武帝竟然还没有察觉,还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第三队就是缄口不言保持沉默派,这队人就是李陵的好友霍光上官桀等人,他们虽然深知李陵的性情深明他的苦衷,但更知道里面的水有多深。所以也只能不发表任何意见,这已是他们身为好友能做到的极限了,在这样群情激昂共讨叛逆的气氛下,珍惜生命远离李陵是为官者最好最明智的选择。

第四队人就是路见不平出嘴辩护派,这派人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

据太史公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讲,他跟李陵虽曾为宫中同事,但纯属面熟,并不像霍光等人那样与李陵有多深的交情,但这时他却独自站出来给李陵辩护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我只能说,太史公虽为一介文人,但其实满身都是侠气,文章里也满都是侠风。一个文人有这样的侠骨很好,一个史官有这样的正气更是古风浩浩,但是他对武帝说的话实在有欠斟酌。当然这也是他性子使然,他不这样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史记》版本了,这是他的不幸,却是历史的大幸。

太史公是这样说的:“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此国士之风,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第一段话,说满朝骂李陵的高官重臣都是明哲保身之辈,还说这样的行为令人很痛心。

第一队人就这样被太史公一棍子给打翻在地了。替李陵辩护就罢了,但也用不着得罪大家吧,太史公的耿耿侠骨当真令人心惊肉跳。不过我想太史公说这话其实还是留了余地的,以他的性子,这种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的行为不仅令他痛心,简直是令他寒心、恶心!

再看第二段话,太史公推言李陵苦战之功,还说他跟老一辈的帝国“叛徒”韩信一样都是国士,这样的人就算投降,也应该是“欲得当以报汉”。

这样第二队人又被太史公一棍子打翻在地了。李陵的才干既然超越古之名将,其战绩还“足暴于天下”,好嘛天下人都知道他厉害了,那比他军衔高、仗却没他打的好的李广利算什么?还有,李陵投降是“欲得当以报汉”,那么李禹被告是怎么回事儿,难道告发他的人其实是在挟私报复、政治倾轧?

这世上可有律师在替罪犯辩护时,顺道把法官、公诉人以及陪审团,全都埋汰一遍的?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所以说,太史公的这番话杀伤力太大,打击面太广,武帝就是想饶他都不行。何况刘彻本来就在气头上,太史公却还要语带讥讽,这样要是他在史书里替叛徒李陵高唱赞歌,并大骂海西侯李广利无能,讽刺天子用人偏颇,那还了得?

李广利此次作战,军队损失了六七成,还差点全军覆没,如果李陵有罪,那么李广利也应该有罪,这事儿其实大家都知道,但不能说啊,因为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嘛!可太史公却明着暗着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这还是一个掌握千秋话语权的史官捅破的,你叫刘彻怎么办?

这就叫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于是太史公的罪名就这样定了:司马迁妄自诋毁忠臣良将李广利,为汉奸叛徒李陵开脱,这是欺君罔上罪,罪当处死。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好嘛现在司太史公也面临跟李陵一样的生死抉择了:是屈辱的生,还是抛开一切去死。

我们知道,按照汉律,死罪是可以拿钱粮赎免的,这个小生在前文已多次提过。但问题是司马迁官任太史令,秩不过六百石,怎么凑也凑不出那免死的五十万钱,不过汉律中还有一条“死罪欲腐者许之”的补充条款,即死刑犯如果不想死的话就必须去受一种更可怕的痛苦与屈辱:扒光衣服,绑起来用竹片抽打,然后割去生殖器。(详见太史公《报任安书》)

当年贾谊、周亚夫都曾经说过类似“大臣不可辱”这样的话,但太史公与李陵却宁愿受辱遭沮也要偷生惜死,为什么?

李陵说他这是“欲有所为”也,同样,太史公也是如此,他要是死了,已完成一半的《史记》怎么办?这可是他甚至他整个太史家族多年来的理想与志愿啊!

从这个层面来说,李陵与太史公才是真正的知己,虽然他们之前或许连话都没说过两句,后来更是天各一方,全无交集。

于是太史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屈辱活了下来,而且并没有因此就害怕了就在史书中曲笔逢迎汉武帝,而是秉笔直书,勇敢无畏的大写了当时的当代史,文风犀利更甚从前,且充满了冷峻深刻的批判精神。他这种勇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孝武本纪》之原文据《三国志》中魏臣王肃所言及后人考证已被刘彻给和谐了,现存之文为后人依《封禅书》补记。)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读史至此,请大家跟我一起放下书本,张开双臂,把最热烈的掌声,在送给勇于殉死的人同时,也送给勇敢活下来的人!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汉武帝刘彻对李陵事件开始反思与开脱了,或许是他觉得自己这样的确有些过分,也或许是他还想在历史中留一个好名声,总之,他后悔了。

他后悔的说:“当日应俟李陵出塞,再诏强弩都尉路博德令迎军;都由预先下诏,得令老将生奸诈。”

我们在汉武帝晚年这段历史中会发现他动不动就后悔,这个迟暮老人,总是在做错事后就悔之无及,然后再犯一个更大的错误去弥补,而且老是喜怒无常,老是摇摆不定,比较于他青年时代雷厉风行的豪迈气魄,实在让人严重怀疑汉武帝晚年是不是精神分裂了,要么就是他为求长生而吃丹药时吃错药了。

名将李陵投降匈奴,引发的汉朝政治大争斗

否则的话,我们怎么解释汉武帝在这么久后才开始后悔,才发现路博德的上书原来另有门道,他这样是否太迟钝了一点。

不管真相是什么,总之刘彻把路博德拉出来,为自己的这个历史错误负责,实在是个让人很无语的事情。

或许刘彻也觉得自己这样有些离谱,所以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因此就治路博德个留迟观望罪,否则说不定路博德也会跟李广一样委屈的自杀了事。

不过,刘彻知道后悔毕竟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一来李陵铁血兵团仅存的四百名可怜将士就可以平反了,他们不再是投降将军属下的丢人败兵了,他们是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战士,我们最可爱的人。

于是刘彻派出使臣,带着赏赐前去边塞,慰劳了这些生还的将士,很多人在听到诏书后,忍不住喜极而泣,只有他们知道自己这段苦难的岁月是怎么熬过来的,大家又哭又笑的拥抱在一起,场面非常感人。

天汉二年是充满了血泪的一年,将士们在流血流泪,李陵在流血流泪,太史公在流血流泪,历史也在流血流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