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tjboyue 2018-10-09

长假前某一天,我去接文文放学,一向闹腾的她那天居然出奇的安静。

我问她:“今天小麻雀为什么不说话了啊?”她沉默,两手抓着书包带玩。

“文文,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告诉妈妈哦。”我又问了一次,然而文文只是轻生嘟囔了一句,便什么也不肯说了。直到回到家看了会儿动画片才又活泼起来。

我在微信上询问了好友洛洛,文文会不会在学校被别人欺负了且又遭到恐吓所以才会保持沉默。她研究儿童心理学多年,肯定能解答我的疑问。

洛洛回复了我3个大笑的表情,然后告诉我,文文只是不知道怎么跟我说罢了。表达是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难过/生气时,他们多半并不知道该怎么说,甚至可能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心烦。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能对自己交心,把快乐的、不快乐的、愤怒的、心烦的事情分享给父母,这是亲子间的情绪共享,也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重视,但对于年纪很小的孩子而言,想要情绪共享并不容易,甚至还可能因为家长咄咄逼人的口气拒绝沟通。关于这些问题,洛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想要情绪共享就不要这样做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1、‍少用为什么

“为什么哭”“为什么生气摔东西”,家长们出于关切之心提出疑惑,却忘记了小朋友很难表达得完整清楚,因为解释自己的情绪来源需要逻辑思考,需要动用到孩子前额叶的功能,小朋友前额叶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就算他尝试表达自己的遭遇,可能家长也会听得一头雾水。另外,孩子们情绪特别低落时,第一时间更想获得认同或安慰而不是陈述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2、不轻易下判断

“是不是老师又说你了?”

“又被XXX欺负了吧?”

知子莫若父/母,一看到孩子闹情绪、摔玩具,多半也能猜出个大概,文文每次对我有意见时,吃饭就会只吃白米饭和素菜,所以每次看到她“斋戒”,我就知道自己又得罪她了。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轻易下判断,毕竟也可能是文文爸得罪她的。

最重要的是,不管猜对或猜错,都可能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劣,这是因为家长们太懂得戳孩子痛点了。比如在学校里被欺负或是特别害怕某个老师,本来孩子们并不想提这事,偏偏家长直接戳破,自然情绪更加糟糕。但如果家长判断错误,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不耐烦,他不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再跟家长耐心解释,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听孩子说而不是自己下判断。

3、不轻易否定孩子情绪

当我们得知孩子情绪的真正来源时,有时会报以成年人式的“轻蔑”态度。文文曾经因为别人没有遵守躲猫猫的游戏规则而大哭,当时我不理解,没有理会她的诉求,结果她越哭越厉害,我才开始反思,忽然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如家庭事业对成年人的重要性。

否定孩子们的情绪等于间接否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哪怕他们没有“价值观”的概念,同样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否定被忽视的沮丧感,如果这种否定还来自他信任依赖的家长,只会令他加倍难受。

想要情绪共享就要有说话技巧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来自于沟通不良,导致交流不畅的原因不仅仅是语言本身,也受到了交流者的语音语调、姿态、眼神表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想象一下,当你和孩子说“妈妈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告诉你”时,小朋友正翘着脚看动画片,连看都没看你一眼,嘴里哼唧一声表示答应,这时你会怎么想呢?如果是脾气不太好的妈妈,恐怕当下就火冒三丈了吧。

所以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至关重要,下面分享一些亲身案例,家长们可以尝试一下哦。

1、用共情来加强沟通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自从洛洛指出了我的问题后,我也开始尝试和文文换一种方式交流,发现效果好了很多。

前两天,她和亲戚家的小朋友在玩闹时发生了一点小冲突,等我喊她们过来吃饭时她就不肯过来了。我没有先问她发生了什么,而是安抚她:“文文是不是不开心了?妈妈陪你坐一会儿。”

“妈妈,我不开心。”文文撅着嘴告诉我。

“嗯嗯,妈妈看出来了,是什么事情让我们家最可爱的文文不开心了呢?”

“君君(亲戚家孩子)拿我的风车(音乐盒),我跟她讲不要拿她还是要拿,她拿的时候(摔)掉了,风车有一个角也(摔)掉了。”

听完她的委屈经历,我也告诉了她很多遇到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重点在于我用共情的方法来加强亲子沟通,而不是一上来就简单直接地询问事情经过,再粗暴地做出判断。孩子们没有成年人那么理性果断,他更渴望获得认同和共鸣,所以先承认孩子情绪的重要性会更令他感受到关心和重视,用“宝贝不开心啦”更胜过用“你为什么拉长个脸”。在共情的基础上,孩子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直抒胸臆。

2、重复是个好办法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妈妈,我摔了一跤。”文文啜泣着给我看她膝盖上擦破的皮。

“天啊,你摔了一跤啊,肯定很疼吧。”

“超级超级疼的。”文文继续呜咽不止。

“肯定超级超级疼啊,妈妈最怕疼了,文文好勇敢,腿摔破了就哭一小会儿,要是妈妈肯定要哭很久,文文比妈妈勇敢啊。”

文文的啜泣声渐渐停止,她抹了一把眼泪骄傲地告诉我:“妈妈,我比你勇敢!”

想要情绪共享,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理解孩子的情绪,而理解对方有时并不太容易表达,此时重复就是个好办法,重复孩子的话可以令他们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家长理解,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家人重视,毕竟我们总是习惯把重要的话重复讲。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疏导和建议,就会更容易被接受啦。

3、与孩子分享情绪

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最常说的三个字恰恰是错的

一般来说,很少与人分享情绪的人显得难以亲近不好把握,就像很多早期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一样,严肃刻板,看不出喜怒哀乐,但频繁分享情绪也会令孩子感到压力重重,而适度有效地和孩子分享情绪并没有那么容易把握,下面分享两点小建议,如果有读者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好,也不妨分享到留言区哦。

第一,让孩子感受到你们有相似的情绪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