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区多举措打造社会组织建设新格局

 健康慢走 2018-10-09

本报讯(记者 泮巧露 通讯员 袁芳)日前,“西湖区社会组织党建大篷车”在蒋村街道竞渡社区小广场首次亮相,市民们纷纷上前参与互动游戏,通过系列广场活动增进对食品安全的了解。据了解,“党建大篷车”由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牵头,通过联合西湖区的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发挥自身的特殊优势,为辖区更多居民带来贴心服务。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作用发挥”这个关键点,以激发活力、促进参与为落脚点,针对全区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目前,我区注册登记类社会组织共计342家,其中社团106家,民非235家,基金会1家;备案类社会组织2299家,其中农村社区社会组织180家,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119家。


健全保障

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

政策保障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我区先后出台了《西湖区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西湖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西湖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意见》《西湖区社会组织扶持激励办法》等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平台”,为辖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我区在全省率先施行社会组织审批“最多跑一次”,凡是在我区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都能享受代办服务。

“我们也鼓励社区工作者注册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从而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专业性,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在降低社区工作者注册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的同时,还将注册资金降低至3000元。除此之外,我区每年还安排不少于100万元、镇街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各级公益创投,并每年投入80万元租赁1000平米场地,优先提供给社会组织免费使用。


搭建平台

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培育孵化

2012年,我区成立益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实行实体化运作,统一负责全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评估、考核工作,通过提供办公场所、项目资金、培训等支持孵化社会组织。目前,已入驻社会组织27家。

同时,为促进辖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我区还先后成立了11家镇街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辖区社会组织提供培育指导、专业培训、驻点办公、项目对接、资源共享等一条龙服务。而社区“邻里之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平台。与区、镇街两级的培育孵化不同,该平台通过挖掘社区领袖、联合社区各类特色工作室、引进区级和镇街中心孵化成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强各社区社会组织之间沟通协调,从而搭建起邻里守望、互助、交流平台,增加居民参与互动,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多元作用

激活基层社会组织活力

“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社工最清楚不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社区通过社工服务,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引领社会组织提供更加接地气,贴民心的服务。

同时,我区以居民自治为目的,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比如,遍布城乡社区的“和事佬”协会,已经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主力军;购买的“民情圆桌会”服务项目,在开展企退人员130元活动经费如何使用、小区无序停车等多个民主协商议题,通过专业社会组织的介入,协助社区更深入了解民情,实现了社区“做什么”与居民“要什么”的有效衔接。

“为有效促进民间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我区还通过网站、媒体和社区互动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公告,征集公益创投的项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补充介绍,该项目重点支持以“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社区服务和专业社工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服务项目,目前已吸引了不少爱心企业、慈善团体、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营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