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派,又叫“三元教”,此派是道教闾山派的分支。流行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它的道教仪式主持者,有师公和道公两种,师公以“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将军为其师主;道公则信奉正一派道教,尊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为道祖。 瑶族的祭祀就有“师边”和“道边”之分。但师公又尊道教为正教,并借用道教的“三元三官”的概念和含义来称其师主为“上元唐相,中元葛相,下元周相”。道公舞以道教“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的教义为法则,形成了高、中、低三种位置进行舞蹈的“三元跳法”;师公舞则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等观念出发,形成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进行舞蹈的“五方规则”。 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支系,起源于洪州分宁县梅山,该处尚有许旌阳[许逊]的磨剑地,宋徽宗曾降诏,令谢景仁去分宁县,重修旌阳观,并赐诏书一道,送该观收掌,遇天宁节即拨放童行一人。 此派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颇具特点的教派。 “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聚居在这里的“梅山峒”人,凭藉雪峰山和资水的险阻地势,自为生理,“旧不与中国通”。直到北宋开发梅山置县之后,汉文化不断注入,徭、苗、汉民族逐渐融合,当地的梅山文化涌透外来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新化属梅山要地,古称上梅山。 史载“元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功颂德舞以娱神”。 屈原放逐楚地,用巫辞以作《九歌》、《招魂》诸篇,以寄其怀忧之情。 古梅山人多信梅山教,打猎、捕鱼前后都要祭“梅山神”,特别对倒立的“张五郎”崇拜有加。梅山教属巫教,先民巫医不分,巫史不分。古云“治病工也,或从巫”。古巫祝、巫师,即今“老司”、“道士”、“仙娘”。 张五郎,是流行于湘、黔、桂、瑜、鄂五省道教梅山教中的信仰神。也是原始宗教的猎神。梅山教有“三洞梅山”之分,“上洞梅山”为弓驽射猎者所信奉;“中洞梅山”为赶山打猎者信奉;“下洞梅山”为装山套猎者所信奉。三洞梅山信奉的梅山教主神均为张五郎。是湘西南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明。人们往往对此神冠以“翻坛倒洞”四字,称“翻坛倒洞张五郎”。张五郎是一个双手撑地、两脚朝天的倒立神。神像由民间专事神像刻作的工匠用野葡萄或家葡萄的藤雕刻。 明代建阳书林坊刻本《海游记》中有张五郎的身世传说。雍州府张百万生有一子名世魁,乳名五郎。进京赴试得中,尚书郭正以其女月英招张为婿。张携妻赴山东青州府,于途中嵩山岭邮亭驿,闻当地有一乌虎庙,若不祭祀对地方有害,便往祭之。不料于祭庙时,其妻被乌虎精摄入洞中。张世魁得太白星指点往闾山学罡法救妻。在返回途中,由于救妻心切,致使其妻烧死洞中。太白金星救活其妻,夫妻回闾山谢恩,张被封为闾山护法神五郎 梅山咒:五路梅山兵,上硐梅山扶大王,中硐梅山李大王,下硐梅山赵大王,杨士九郎,翻坛倒硐张五郎,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寻到老君殿前过,拜见老君不起身,寻到西眉山上过,西眉山上早行人,看见蔡郎来挑水,蔡郎挑水洒坛场,左手端碗清凉水,右手拿起一主香,口中咬把飞毛剑,左手拿来斩妖怪,右手拿来斩邪精,敕封下坛场,翻坛倒硐张五郎,吾奉五猖兵马,急急如张五郎律令敕。 老司”为人“打符”、“封禁”、“打醮”、“还愿”;““八字先生”为人“算命”、“看手象”,卜凶吉宿命。 梅山派在土家、仡佬、壮、毛难、畲等族中都有传播,但以瑶族最为典型。瑶族社会的鬼魂崇拜历来比较盛行,这也是以驱鬼捉邪为特点的道教,能够被瑶族群众所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瑶族群众相信凡有灾难病祸必是恶鬼作崇的结果。因此延请师公度戒消灾。鬼的名目达数十种之多,被认为经常出来作崇的有风鬼、三炎鬼、偷盗鬼、阴兵鬼、双虹鬼、江鬼、虎鬼等。 梅山派尊奉上元唐文保、中元葛文仙和下元周文达为最高神,尊张天师为祖师,以梅山法主大圣张九郎为教主。三元合称“三元大道”,师公自称“三元门下弟子”。据《鬼脚科》所记,所信神祗有120馀位。 《鬼脚科》把三元化为三兄弟,唐朝时期,生于梅山。三兄弟后来到雪峰山雪峰寺学道,授业法师为张九郎和真武,学成后被授予道名。所信神灵多为民间道教的神祗。 鬼的名目达数十种之多,被认为经常出来作崇的就有风鬼、三炎鬼、偷盗鬼、阴兵鬼、双虹鬼、江鬼、虎鬼等。 云南文山州一带师公经书有《鬼脚科》、《功曹牒》、《上中下元伸奏》、《门外榜语》、《阴阳二牒》、《大令安坛川光》、《表式》、《师公法贝》、《启师科》等; 所谓“度戒”,就是道教吸收信徒的入教仪式。在度戒之前,先要度过七至十五天的“投坛”斋戒期。 举行仪式,师公用一整晚的时间念经请神祗到坛,然后于次日早上举行跳“五台”仪式。师公在信徒身上盖“上元印”,表示他已脱胎换骨,成为本派道教的信徒。 道公身穿绣有二十八星宿的道袍,念诵大量经书,把所有神祗都请来“临坛作证盟”。然后进行“天门度戒”,由主持仪式的证戒、引教和保见三位师父剪下度戒者的三小撮头髮,并在剪发处盖“玉皇印”,剪下的头髮则献给三清,并授给写有戒律的阴阳牒和一枚“玉皇印”。献发后度戒者就成了道教的皈依弟子,以后可跟随其师父学习道法,济世度人。 梅山派所信神祗,本民族的神祗较多,如行马走马观花坛主九娘、威得雷主圣帝、雷家一般大小官员、东方转化龙村法师、天罗李北坏玄天真、中央敬古郎君、三台禾谷父母、冯耕贤圣四官、运财力士仙官、五色花大圣等。 蓝靛瑶道公一派以《完满科》为主要经典,道公自称“上清天师门下弟子”。阴牒烧化给三清、玉皇诸神众圣,阳牒留给度戒弟子作为入道的证据。经中称主持葬礼的道公为“掌坛道士”或“法师”,称死者为“斋主”,称举行葬礼的场所为“坛场”、“道场”或“丧场”。经书的前一部是为死者赎罪,将其三个灵魂从地狱中拯救出来,为此要请九幽天尊、救苦天尊、朱陵天尊等众神前来为亡灵“消罪”。 完满科派则属江西龙虎山的正一派分支,尊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三清为最高神,尊张天师为祖师,尊“玄中教主大法师”为教主。所信奉的神祗主要为正一派道教的神祗,正一道称灵宝天尊为“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称元始天尊为“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称道德天尊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经书有《完满科》、《月内交陵科》、《灵宝大部经》、《飞章科》、《交龙科》、《炼度科》、《伸斗科》、《安龙科》、《设醮科》、《书识式》、《被剃科》、《启师科》、《阐朝科》等数十种之多,多用于替人度戒和超度亡灵。 古梅山人认为世上某些动物、植物与本氏族有关,即经此物作为图腾,以示保护和象徵。 一是“龙”,视为最威严、神秘、吉祥的象徵,每逢喜诚意节日要高举彩龙(纸糊或布罩)游行,在锣鼓喧天、铳炮齐鸣声中舞动,热闹非凡。 二是“犬”,与梅山人狩猎有关,对犬十分宠爱,每逢大年初一吃年饭,第一碗饭要先喂犬,并加大片猪肉,连小孩取乳名,也大多冠以“狗”字。传说此爱犬之习,也是为了纪念盘瓠(徭人、苗人的祖先)。 此外,梅山人还有以狮、虎、鸡、熊为图腾者。建新房要在大门上造个虎头图案,谓之“吞口”,以驱邪恶。 梅山境内的熊姓,相传源于熊图腾时代。黄帝轩辕氏亦立国于有熊。西周时党政军有鬻熊,为楚之祖先,均以熊为氏族图腾。 古梅山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利用当地的草药、中药治病,世代相传,积累了许多验方、妙方,造就了不少草医名师。特另是对虫伤蛇咬、跌打损伤、无名肿毒有神奇的疗法、疗效。往往在山野、路旁,随手扯几味草药,用口嚼碎,敷一口、二口即愈。或以普通的食物、菜肴,巧妙配伍,用于治病养生,如膳疗、粥疗、酒疗等,屡见奇效。 冷水江市岩口镇官溪村苏得常的坟山后院上官溪一梅山巫教世家发现一本梅山巫教本经,其中一段咒语云: “……观起祖师苏法盟……观起父师苏法龙……新传度男苏法善……弟子用起天地金银铲,铲开金井深万丈,铲开银井万丈深。弟子立起七指诀一道,收起藤精,收起柳精,收起樟精,收起鲤精,收起水精,收起石精,收起黄衣道士,收起白衣和尚,收起眼瞎之人,收起怀胎之人,收起孤魂野鬼,收起五色花狸,千隻莫过坳,万隻莫过山,收来弟子禁中倒死……” 铎山镇花桥村苏家湾院巫教世家苏肇坚家的神龛上,供奉著梅山苏氏的始祖苏公法盛的神像。据清道光辛巳《苏氏二修族谱·始祖太极公派衍世系总图》载:“太极公,字文盛,号浑仪。湖南之苏氏皆尊公为鼻祖云。子六:子旺、子隆、得常、得贵、得轻、长三。”法盛即文盛。而苏法盛的形象竟为头戴蚩尤日月帽,左手挽缰、右手执鞭的武将,正好印证梅山苏氏始祖为骑兵将领的传说。 毛南族,现有7.2万多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章,以信仰道教为主,带有原始宗教的鬼神崇拜。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有的已专门依靠法事活动,为生活收人的重要来源, 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 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鬼师为“武教”,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 巫师和鬼穀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 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做“禁”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伤亡事故时才做禁。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 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还愿时均请莫六官。李广将军的神位设在每个村头的进口处,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七月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瑶族的盛大祭祀活动仍然保留著明、清时代的典仪遗风,要挂盘王、三清、三元、四帅、龙王等帛画,并由道公和师公主祭主跳,配以跳鼓、跳锣、跳铜铃、跳罗帛、跳花带、跳法棍等舞蹈。其中,跳鼓乃是仪式活动中的主要舞蹈,盘鼓为主奏乐器。云南瑶族的盘鼓(又叫扁鼓)大小各异,故盛行“盘鼓舞”而无“长鼓舞”,据本族人说是因为长期迁徒之故,长鼓不好携带,进入云南后便逐渐失传了。度戒仪式还有祭祖还愿的“跳盘王”、祭祖纳福的“跳江楼”、缅怀亡人的“龙虫舞”和驱鬼除邪的“丢曼”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