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这十句名言,我们误解了两千多年!

 fckxs 2018-10-10

他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误解: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后半句。

真相:

“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相处之道。

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2.以德报怨

原文:

“以德报怨,何如?”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误解: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4.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误解: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

孔子重在强调“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

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5.愚不可及

原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误解:“愚不可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

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6.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真相:

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原意是对季文子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儿想糊涂了。

谨慎是要谨慎,但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

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现在多为赞颂某人做事讲求仔细,属于褒义。但是在出处《论语》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

7.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

原文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误解: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

真相:

孔子还说过:“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9.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误解:我们常常把“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就变成“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如果这么理解,就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真相:

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这个“习”不是复习,是练习,实习的意思,强调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误解: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