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璞玉 国庆长假去了内蒙的阿尔山。 途径科尔沁草原。 一路目睹从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这次跟随万象自然的队伍,感觉真是太好了。 作为家长很轻松,感觉小朋友也收获多多。 我们先来讲讲游字。 旅游的游字,其实很有趣。 你看甲骨文时候的游字,像不像一个小人儿拿着旗帜? 又一想,襁褓中的小儿如何执掌得了旗帜? 那就是大一点的孩子,拿着小旗子,在游玩?
现在幼儿园还有这种玩法,跟着小旗子 小孩子,拿着旗子,排成一队,出来玩耍? 或者说,不是小孩拿着旗子,是用旗子来表示后来有一队小孩,小孩们跟着旗子,走走,看看,这种状态,是最早游的意思? 这个一队的概念很重要。 不是一个人在玩,是有一定组织的玩,是集体性的游玩项目。
跟随少先队队旗的孩子们 我喜欢这种说法。 虽然有很多专家说,这个甲骨文里的小孩子的形象,是在比喻旗子的末端,那些装饰,那些穗穗。
我想了又想,还是无法表示赞同。 甲骨文时期,人的想法应该没那么复杂。 真要表示旗子末端的装饰,直接画就好了,还拿孩子来比喻? 另一方面,游戏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远古人类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 有本书就叫《游戏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链接。 最早我们是用玩这个字表示游戏吗? 不是。 我们现在用的玩字,最早的意思是,把玩玉器。 孩子天生就该有的游戏,游玩, 你看游字,表示得多么合适! 再来看一眼甲骨文的游。
多么形象啊。 为什么专家们都看不到这一点,执着于旗呢。 大概因为许慎先生是这么解释游的吧。 故纸堆有时会限制我们想象力。 要警惕。 在金文时期,这个字里,有的出现了水。 大概是走走看看,走到了水边,甚至下水去玩? 后来这个意思就发展为,在水中浮行。 游泳。 是专门的技能,不是戏水这么简单。
在金文时期,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字。
还是小孩子跟着旗子,但是增加了部件:路口和脚。 这两个部件后世演化为偏旁走之底。 看来,有水里游,就有陆地上走。
但是这一支不够强盛,所以加水字旁的游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到了小篆时期,笔画依例规整。
注意看,以前旗帜会伸出长长的一笔,罩着下面的孩子,现在被割裂开了。 以前一队小孩的意象,现在成了小孩头上的一个帽子了。 至于旗子呢,被挤在水和孩子中间,后世演变为了“方”字。 沧海桑田。
好了,经历隶书阶段,到了楷书时期,水字旁的游和走之底的遊共存。
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两个字共存的状态。 如果还有空间保留最初的没有三点水,没有走之底的游字,那当然更好。 可惜,后世都统一用游。 说起游山玩水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别扭。 但是简省再简省,是为了文字好用,也只能接受。 国庆长假过了,眼下这两三月就踏实学习工作吧。 但是,忍不住又开始想,下一次又去哪里呢? 尤其是要带着孩子出行的旅程,要兼顾游玩与看世界,兼顾休闲放松与在旅途中学习获益。。。 我觉得有四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是非常值得亲子同游的—— 草原,森林,海边,以及沙漠。 我们这次去了内蒙的阿尔山,眼见了大兴安岭的层林尽染,看到了草原,森林,还有火山!
Photo by 璞玉 这是万象自然教育的团队策划的精典项目。我一直关注他们,以前孩子小,不适合,这次终于有合适的项目啦(7岁以上可以考虑)。 一路有老师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孩子们分享,孩子们还一起搭了小木屋,用树皮做画。。。 五个三四年级娃的团队作品 Photo by 璞玉 我家娃的作品一向迅猛抽象 怎么说呢,如果自己查资料,也是可以的,但是真的是太花时间了。 不免会有遗漏。 不如借用万象自然教育这样专业的资源。
Photo by 万象自然教育 另外,我们这次一行27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娃的年龄不同,来自的家庭不同,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了五天,大概也从彼此的互动中学习到另外一些东西。 真是一个很好的带领孩子探索自然&人文的平台。 也因此,万象没有给我广告费,我也忍不住要大大地推荐一下他们。 万象收费不贵,我希望他们多些用户,可以继续发展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