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贺山:我破译了中华第一字---日月山符号

 象牙文 2018-10-12

我关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日月山刻划符号多年,我一直认为,刻划符号不能算作文字,也不是原始文字,其原因很简单,刻划符号没有读音,没有音,就没有义,没有音义就称不上是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字可以组词造句写文章的,日照凌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日月山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没发现它的组词功能,所以称为文字为时尚早。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在前辈和当代学人的探索基础之上,我发现了日月山符号具备的文字功能特征及用它组词、造句、写文章的成文历史,这个发现让我有足够能力重新审视日月山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其该字形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对汉字起源的探索会有积极的意义,现特介绍如下:



一,对于日月山符号,学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认识。
有认为是日云山,有认为是日火山,还有认为是日海山,有释旦字[1],有释昊字[2],有释[3]炟字,有释炅山[4]合文字有释字等等,多种多样。于省吾认为:“龙山文化的灰陶尊(1960年山东莒县出土),外部有刻画的符号,上部的图像日形,中间的月牙像云气形,下部的像山有五峰形。古文字中的山多作三峰形,商器'父壬尊'的山字作图二、三、十九的5个山峰形,与此相仿。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因此我认为,这是原始的旦字,也是一个会意字。”
于省吾解释有误,旦字由日和一组成,一代表地平线,这是一个会意字,日出,日照,早晨之意,于省吾领会错了。该字由三部分组成,而非两部分,他还有一个主张,就是认为,日与月不可能出现在一起,不符合自然现象,不能成立。我认为,这种理解有些牵强,日月不能同时在一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事实,但作为一种文字,两个象形文字或三个象形文字,组合在一起,是完全可以的,仓颉造会意字时,将宇宙之大,生物之微,凝于笔端,纵横驰骋,直抒胸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将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日月山组合在一起,符合会意的造字规则和方法,日月之光辉照耀高山,那它表示什么含义呢?古人是崇拜日神月神山神的,尤其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是无以复加,人与太阳,太阳与人,密不可分。许慎解释夏为中国之人,金文的夏字保留着我们中国人对日崇拜的历史痕迹。夏字里有用手捧日或举日之形,说明夏人夏族是一个非常崇拜和热爱太阳的民族,太阳对人类太重要了,给人类带来温暖和丰收,带来健康与长寿,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的华光已经融进夏民族的血液里。
根据 其形,各种释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些不足,不足之处就在于大家没有找到该字的语境,也就是该字应用的上下文,大家还都处于推测的阶段,还未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根据。现在我终于找到和发现了日月山的上下文及成文历史,结合其中有关句子和全篇文章,这样统筹兼顾,上下比对,会更客观的揭示日月山所包括的内涵及字形,这也许能更增加一些说服力。





二,在什么地方发现日月山的语境?
日月山符号出土于日照莒县凌阳河遗址,而在日照天台山遗址,有一个叫汤谷的地方,也称穷桑,那里有很多上古的摩崖石刻,日照天台山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上古石刻文字,其原因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伏羲太昊居住的地方,其后是少昊之国,黄帝长子在这建国发展。这有文献典籍记录为证,清《历代(帝王)陵寝备考》中说:“太昊伏羲氏,风姓,母居华之渚,履巨人迹,因娠生帝于成纪,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府(淮阳县)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人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遗官致祭。”
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伏羲发源祖地,证以现存地名,山泽名,殆即今泗水一带。
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
王献唐先生曰:"泰帝为伏羲,以居泰山而有此号。后裔居曲阜者,袭其旧称。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
 
其中在一篇石刻铭文里,就有日月山这个字,这个字与一个夏字组合在一起,那就没有比释崋更合适的了,整个句子为“尧寅口夏”,意即尧帝恭敬的服侍口夏民族,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尧帝愿意全心全意的为口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天台山遗址的日月山符号与莒县凌阳河遗址的日月山符号,是一样的,只是在山字形上,一个是五峰,一个是三峰,皆言多峰。
 
我将此字释作华字,该句为尧寅华夏,就是说尧帝恭敬地愿意为华夏民族服务,这样解释非常合理,非常顺畅,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牵强附会。如果换上旦字,或昊字,或炅字,或炟字,或炅山,都解释不通。也许有人会说,华夏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名词,以前未有过。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短视行为。就像有人认为的那样,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商朝才是中国历史的开头。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际情况是,早在伏羲之前,华胥氏已经就存在了,胥就是夏,顾实在《华夏考源》中说过'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到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时,先造华字,再造华夏二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非不可能。



三,将日月山释华的根据是什么?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华夏先民对太阳神的信仰和崇拜。最能代表古人心思是舜帝将天子位禅让给大禹时,唱了一首卿云歌:.卿云烂兮,(祥云灿烂啊,)糺缦缦兮.(聚集弥漫在天空啊,)日月光华,(日月的光辉,) 旦复旦兮.(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啊.)在先民的心里,,天之光为华,这里的光华寓国号 华即日,日即华,伏羲始祖将华命名为夏人的名字,将自己的命运与日月光华联系在一起,称华夏,华人即夏人,华族即夏族,华夏如日中天,与山同寿,可见我们的先人对太阳神的美誉怎么说都不为过。
1,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 · 大传 · 虞夏传》   
一句,古代先民心里认为,日月的光辉,一天又一天的照耀,江山多娇,风景独好。这就是华的本义,日月之光为华,对人来说,华有光明温暖美丽之意。光谓之华,在夏人的心目中,华是一个好词,充满祥瑞和喜气,故上古先人将华字借用过来,合称华夏,意称夏人是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时时不忘、念念不忘太阳对夏人的赐予和恩情。
 华:凌阳河遗址大口尊上的日月山文字
 崋:日照天台山遗址摩崖上的日月山石刻文字
2,日之光照下地,下地者山也,山之光为华。华的本意是日月照大地,光彩而美丽。大地指江山,江山又指江山社稷,代表国家国土,俗称一统江山,打江山,坐江山,江山无限,先民用华作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姓名称谓,可见其对太阳神的热爱程度。
华者,日也,光也,明也。《水经·若水注》引《淮南子》:“若水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今本《淮南子·坠形训》(武进庄氏校本)作“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则知“十日”本作“十华”,“其华”又可作“其光”。屈原《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此“若华”即指上述“若木之华”,是知日、华、光通用。山与光融为一体,山之光为华。
2,《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古人以木、草为華。这个字从形和意上分析,在汉字中,可谓一个褒词。木谓之华。
 崋:保留了山,山上之木为华。
3,木为华,草为荣。说文:荣,光也。即草木为华,以后逐渐演变为山下之木为华。
 崋:这是【禹王碑】里的华字,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可见夏朝文字已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夏篆华字仍有山形 。这是楷书“崋”字,仍保留了有山形。
4,花为華,诗经: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文字的起源及演变上看,今“华”的初字为“華”,左右对称,古文字呈花叶下垂型。其本义是“花”,以花为華。又有繁荣、秀美之意,《说文》中有“华,荣也” 。花谓之华。
5,冕服章华,注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意思是中国,是礼仪之大邦,故称“夏”;那里人的服饰精美,所以称作“华”。服谓之华。
《左传》曰: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 华夏有中国也。《孔传》载: 夏,华夏。 孔颖达疏: 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以文章、冠服为華 。章之华指华章之美,章谓之华。
实际上,章就是文章,就是古文,我所说的古文不是指战国古文,是仓颉古文,我所说的篆字,不是指史籀大篆,而是指仓颉大篆,五千年的黄帝时代,在华夏大地上,已经有了系统的文字,有了成文历史,有了成篇的文章,【仓颉书】、【金人铭】、【巾几铭】、【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等等,都已出现。出现了才正常,如果没有,那仓颉造字都造到哪里去了?传世的【夏禹书】、【禹王碑】、【连山】、【夏小正】、【山海经】、【禹贡】及【唐典】、【舜典】等都是经典华章,由此可见,仓颉造字不是传说,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字传承,载体为玉版、甲骨、金文、摩崖石刻、简册、帛书等等,当时华夏民族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6,火之华。表现了先民对火的重要性认识和崇拜。
 
以上就是华字产生、发展、演变的前世今生。总之华有光明、温暖、美丽之意,华代表了文明与进步,华胥就是华夏,华夏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中华,时代不同,叫法不同,实质一样,华夏在上古时代是一个最早进入人类文明的伟大民族。
华字的发现和破译,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五千年前,汉字已经产生,说明仓颉造字不再是神话传说,说明了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文字的发明创造,决不会是造一个就使用一个,造一个就流行一个,文字的发明创造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有周密安排的朝廷行为,只有仓颉造完整个文字系统,上交黄帝审核批准,然后才能在朝廷和社会上推广施行。所谓约定俗成,实际上,是指朝廷发布约法三章,让天下百官百姓守法执行,让文字顺利贯彻、普及。难怪已发现的大口尊上的华字出现六个之多,从山东莒县到千里之外的安徽蒙城尉迟寺,再到日照天台山汤谷,五千年前仓颉造的华字、包括华夏二字,已在华夏大地上流行、使用开来,华夏民族的海岱地区,最先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华字的发现和破译,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