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辨阴阳的奥秘——选自《悟道张仲景一一平脉证解读》

 醒真 2018-10-12

纵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看似复杂,实质简单,因为作者只强调了一个内容——方法。即远古以来的经验方,即平脉辨证法,方以法显,法从方明。尤其对的认识、的运用是著作的灵魂,平脉辨阴阳,方法扼要,简便易行;而辨证从阴阳,其方法也蕴藏了许多奥秘。

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两条经文寓含了象数哲理,内容只谈辨证,没有涉及脉法,张仲最告诉读者以极其简单的方法辨识证候的阴阳虚实: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阳病均可见恶寒,但阳证有发热,阴证则无发热。三阳在表,阳盛则热;三阴在里,阴盛则寒

寒热有虚实真假之别: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也,此为真寒假热;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此为真热假寒。

阴阳、寒热、虚实由此而辨,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此阳证、阴证的辨别方法,也即证辩阴阳的提纲。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为认识三阴三阳六经病本质指明了方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从《周易》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格物致知方法以推求宇宙变化规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喻万事万物包括疾病的认识皆可简单到极致,即治病必求于本、提示只要抓住了病机的阴阳属性,就可避免犯方向性错误。通俗面言,一正一反,正反相对,道法自然,阴阳相从,就是宇宙法则世间万物忠实于宇宙规律而生存,太阳系各星球之间的运行轨迹衡动而不变,人类只要没有离开地球这个蓝色星球,就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循从阴阳之道。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从象数理论对阴阳辨证提纲的高度概括。古人认为物生而有象,象生而有数,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疾病概莫能外。简而言之:取类比象,象数的根本惟阴阳而已。故此古人以奇数属阳为天,偶数属阴为地。把一、二、三四、五配水、火、木、金、土五行,叫做五行的生数,表示五行的初始;把六,七、八、九、十配五行,叫做五行的成数,表示五行的长成。《河图》生成数规定: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此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六为水的成数,亦为地阴之数,故曰阴数六;七为火的成数,亦为天阳之数,故曰阳数七六表示水气足,七表示火气旺,阴阳旺盛则水火共济,则正气强,邪气弱。因此,病发于阳,待七日阳气旺当愈:病发于阴,待六日阴气足当愈。

《伤寒论》中对于疾病病程的描述有明确的时问界定,时间是辨别或推测疾病阴阳属性的重要方法,从时间日期推理病机转变的经文比比皆是。《伤寒论·伤寒例》中的部分内容以《素问·热病》为基础,从三阴三阳六经病传变规律为解读三阴三阳篇的相关条文提供了方法。如:

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

此为伤于寒的疾病病程从三阴三阳六经病判断的一般日期推测。

另有病情急剧变化即若两感于寒者,则届直中的两经合病或多经并病。如:“若两感于寒者,

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

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

十二日厥阴病衰,嚢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

以上从具体日期上推测病机变化的方法,自古迄今少有医家关注,而判断阴阳机转的日期恰恰是正确解读经文,特别是那些有明确日期描述的经文,以及六经病欲解时的相关经文所蕴含的不可或缺的开门钥匙。

实际上阳数七,阴数六中三阴三阳的分类法,对于病机认识至关重要。如:

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风邪上受,仅仅伤于寒的轻微症状,一日太阳受之,二三日传阳明少阳,循经感传,待七日太阳经气盛,而太阳病衰,邪去正安,所以说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风邪层于“其不两感于寒者”,虽然表证仍存,十二日乃三阴三阳六经经气一周循环的终结日期,阴阳自和,故断定“十二日愈。”

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少阴居半表半里,属肝络胆,主枢机。《伤寒例》云“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故谓“三阴当受邪”。应该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273条)、少阴病“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条)、厥阴之为病当“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326条),但“其人反能食而不呕”,与三阴的必然证不合,所以不拘于三阴病传变时向,断定“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脓也。”

此段经文对厥阴病的病机认识非常重要,分析如下:

1“伤寒始发热六日”,与“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的病程吻合,阴阳辨证提纲“阳数七,阴数六”,故见发热六日,即当考厥阴病。

2 六日发热之后,即由阴出阳,又发热三日,非病入阳明(即“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就病出少阳(即“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

3 “厥反九日而利”,阴阳本已不相顺接,发热伴下利是少阴病程的阴阳将竭,当不能食。如果脉象迟,反能食,即为阳气将竭的回光返照,所以要考虑为除中

4 厥阴病本脉象微浮,不发热是厥阴出阳之象,故“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5 如果“其热续在者”,即阴病转出少阳,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夜半”即子丑时辰,为少阳、厥阴主旺之时。

6 如果“后三日脉之,而脉数”,是病入阳明,故断定“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脓也”。

故据此分析,厥阴病程不但可见少阳病症状,同时也见阳明、少阴症状,当属阴阳不接,水火不济的阴阳合病,病机呈现了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复杂性。

《伤寒杂病论》中列举了许多有关疾病发生,加剧、向愈或恶化在时间上的描述或界定,实质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变化的病机认识。如《辨脉法》:⊙“问日: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

其脉浮面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日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疾病过程从时间上度量,从阴阳节律变化推求病机,是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

古人这种推理有没有道理呢?大家可以从实践中观察。

我个人以为,正如

鸡蛋孵化成小鸡——需要 3 个七日

鸭蛋孵化成小鸭——需要 4 个七日

胎儿自孕育至出生—需要40个七日一样,

生命七日律蕴含了地球生物密码

因此,古人从“阳七阴六”预测疾病绝不可能凭空而来,玄机或许就藏在孕育生命的时间节律中,人体机能代谢功能的恢复与细胞的修复时间,以及细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的繁殖,在时间节律上可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何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这种规律,是医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批评某些医者时说“短期未知决诊”,对医者缺乏对疾病过程的预见性表示愤慨。学习《伤寒论》,非常有必要对那些从时间上判断病机阴阳属性的条文重新梳理。

“阳七阴六”蕴含的阴阳象数推理,还可认识另外一个问题——水、火生命的常态在于形体与功能的协调:

水属阴,与生命形态相关;火为阳,与生命功能相关。阴阳调和意味着水火共济,水火共济则生机旺盛。

阳病主表证,多与致病因子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相关,火盛属实,用药多寒凉;

阴病主里证,多见器宫功能衰竭,与形体损伤相关,水盛属虚,用药多温热。

阴阳的偏颇、水火的多少而使病情有轻重缓急。

火性炎上,中上焦多阳病;

水性趋下,下焦病多阴病。

论治从三阴三阳细分:

阳病 分:太阳、阳明、少阳;

阴病 分:太阴、少阴、厥阴。

阳病剧者为 阳结;

阴病剧者为 阴结。

轻重则从 微结、纯结 而辨。

阴阳离绝,则水火无济。

阳化气,阴成形,气机不利多化火,积聚形成必从寒。

东汉·班固《沒书·艺文志》说: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水火之齐”“齐”通假“剂”。经方方剂合成及其应用,尤其重视药味的寒热温凉,配伍为纯阴的水剂、纯阳的火剂,或阴阳偏颇、寒热夹杂的水火共济之剂,我以为是符合生命原理的。经方“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只要方证对,就能达到阴阳调和,故疗效突出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