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这几种疾病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撞衫”

 紫金港闲云野鹤 2018-10-13

在众多精神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的发病严重程度相对于其他疾病来说要显眼、严重的多。


临床案例中: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在定义上——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


对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精神分裂症在病症上的表现多具有迁延性,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并且严重者会直接造成患者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


当然,也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也正是因为精神分裂症的严重性,所以很多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和精分“类似”、“重合表症”的症状时,就以为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但其实——


不一定!


因为在现实的临床案例中,有很多时候,会有不少疾病的症状和精神分裂症雷同或者是相似,但两者却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有哪些疾病会和精神分裂症“撞衫”?


在众多精神类疾病中,能够和精神分裂症“撞衫”的疾病不算,但是也不算少,这里笔者为大家罗列6种,容易被“误认”是精分的疾病:


1、抑郁症;

没错,看似和精神分裂症有着不小区别的抑郁症,其实也是“撞衫”大军中的一员。

抑郁症中的抑郁性木僵和精神分裂症中的“紧张型”的紧张性木僵症状在外表表现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处,这也是为什么两类疾病会被认错的原因。


不过,区分两者也很简单:抑郁症的抑郁性木僵患者表现出来的是“低沉”状态,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来的则是“冷漠”


2、强迫性神经症;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时候也会表现出来强迫症的状态,所以有时候因为强迫症的表现,这两类疾病存在被误认的几率。

但是不同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强迫性表现一般具有不可理解、甚至荒谬的特点,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强迫症一般不具有完善的自知力,患者自己甚至没有摆脱这种强迫状态的意愿。


3、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的相似点在症状的早期,一般都有失眠、易疲劳,日常生活效率降低的情况。

而这两者间的区别在于:神经衰弱患者在自制力上具有完整性,并且具有主动就医的意愿,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自知力是不完整的,对于主动就医的意愿也不强烈,甚至没有。


4、躁狂症;

在临床案例中,很多急性发病并在症状表现为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患者,在外观表现上和躁狂症的患者很相似。

所以,很多时候当躁狂症患者表现出兴奋躁动时,如果起病速快快,就会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


但其实,两者在情感的内外协调上不具有相似点,典型的躁狂症患者的外部情感反应和内心其实是一致的,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这种内外具有不协调性,甚至会表现出与环境的矛盾性。


5、器质性精神病;

器质性精神病同样也是一类很容易就会被误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疾病,但是相比较其他的“撞衫”疾病来说,器质性精神病的区别也很明显。

典型的就是:器质性精神病有脑器质性或者是躯体疾病作为基础,而精神分裂症一般是功能性精神障碍。


通过这两点区别比较,可以快速的分辨两类疾病。


6、反应性精神障碍;

对于反应性精神障碍来说,在很多时候患者会主动去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并且在叙说的过程会有非常明显的情感反应色彩


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往往不会主动去诉说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或者是感想,简单来说就是缺乏一定的情感反应,会表现出来“木楞”的情况。

但是这两类疾病,在起病初期时,都是会带有强烈的反应性色彩,尤其是在患者早期的思维和情感障碍上,也正是如此,往往会被错认。


以上6种疾病,在很多临床案例中,从病症到情感反应再到阶段性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雷同”。

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在自我判断时不要因为某一个特征相似,或者是某一阶段的表现相似,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因为或许,你只是在病症上“撞衫”了……


所以,如果你碰上这类情况,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三不要”:


不要擅自使用药物;

不要自我断定病情;

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三不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眼前的“症状”而慌了神,从而丧失正常的判断逻辑能力,最终小病被自己活生生吓成了大病。


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其实不单单是精神分裂症,对于任何一种精神类疾病,患者都不要有“我自己能扛过去”的想法。


因为没用!


精神类疾病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病理性、躯体性疾病,就在于它会无时无刻、会因为任何一个事物让你瞬间“发病”。


所以,对于一些患者靠着“自我调节”的方法想要扛过去,笔者一直在强调,不能代替专业治疗,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治疗。

真正能够帮到你,让你走出病症的就两大原则:


一个是,尽快就医,不要拖延,对于某些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不要以为单纯的靠心理疏导就能“痊愈”,因为必要时这类疾病还需要用到“药物治疗”,单一化的治疗效果远远小于多元化的治疗。


另一个则是,学会适当“失忆”,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疾病”不放过你,而是你自己不放过你自己!

每当你整日纠结、担忧自己的病症时,其实都是在变相“加重”病情,良好的治疗心态应该是学会适当“失忆”,学会去忘记自己是个病人,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这样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以往会因为别人一句话就陷入“发病”状态的情况,慢慢少了。


甚至,可能你都不会去在意了。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潜移默化中帮你堵上了一个能诱发病症的缺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