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显义录》节选

 医者仁心经方 2018-10-14


十个月高热不退:枢转三阴,六经合围

本案中病人在广州工作,好食寒凉,特别喜饮冰镇啤酒。于2016年8月发烧,连续十个月反复发烧不退,最高烧到40度,不分时间。该患者先后在广州、平顶山、郑州三地住院治疗,均不果。2017年6月初转至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依然无效。万般无奈之下,病区主任带着病人找到扶阳基地的学员何老师,寻求中医治疗。


在王师的口传心授下,运用四逆败毒综合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烧,可谓是火神门团队的拿手好戏,门内高手如云。

 

这个病人恰于此时就“撞”对了门!

 

细查病者,既无咳喘积水,也无心衰迹象,西医各种检查都做了,什么病都没有,但就是高热不退。医院无能为力,但何老师却成竹在胸,诊断之后,建议病人立即岀院,带几副中药回河南老家吃,即能治好。

处方一:

江油附片9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鲜生姜75g,川羌30g,白芷60g,金银花200g。

 

何老师用的是四逆败毒基本法,未做加减。以四逆扶阳护正;川羌白芷,宣表祛邪;加金银花,透热转气。大道至简,力专效宏,何老师寄望于一箭中的。

 

王师创立的这个精简版四逆败毒法,近年来火神门团队的同仁们屡用不爽,特别是针对感冒后到医院打了几天点滴,但还是无法退烧的湿郁发热的患者,用此方化裁,疗效确定。

再看患者:每天四次稀便,舌苔厚腻质暗,脉数且沉紧不浮。这些症状至少说明了患者中焦郁堵,气机不能下行,脾虚湿盛而胃气不降,从而造成中焦郁滞而发热。何老师据此辨为湿郁发热,信心满满,其思路是用此方作为先遣部队,与病邪先打一打,赢了,收功;打不赢,再调兵遣将也不迟。

 

病人遵医嘱回到河南老家,服用何老师的处方之后,果不其然,十个月久治不愈的高热,一剂烧退!患者、家属、医生,皆大欢喜。然而好景不长,三天后病人又开始发起烧来,体温最高烧到38.2度,喉咙痛,全身也疼,嘴里还长出个小口疮,每天稀便三五次。何老师闻讯后,嘱续服原方。但几天后病人告知用药无效!病情原形毕露,又回到高热不退。

什么退烧后会再发热呢?有两种可能:

 

一是病邪可能由阴转阳,此时会反发热。由于患者正气虚弱,没有力气托邪外出,寒伏于里,所以脉象不浮反沉。由阴转阳的脉象关键在于脉沉,比如《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指的就是少阴而兼太阳之表的问题,仲师说“脉沉者”即是此意,脉沉主少阴里寒,再发热是邪气由阴转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向外一推就退热了。处方一用四逆败毒把病邪往外推,由阴转阳的可能性是有的,既然如此,何以患者续服处方一后而无效呢?

 

二是病邪或许已内陷至厥阴或血分,病人极有可能是三阴温病发热。反观整个治疗过程,患者住院十个多月,打了那么多的抗生素和激素,冰冷的液体似寒湿之邪,早已深入厥阴甚至血分。因此,该病人三阴温病发热的可能性极大。与何老师详细沟通之后,我便给患者开了一副清营凉血、清热解毒的温病方。

处方二:

炙黄芪90g,二花250g,白芷90g,大秦艽30g,炙升麻25g,生鳖甲45g (先煎),水牛角90g(先煎),元参45g,丹皮30g,生地50g,生甘草25g。三剂。

 

病人吃完处方二两剂后,体温随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三剂服完过后,体温降到了35度多一点,除了尚有喉咙痛之外,别无它恙,情况似乎好转了。但此时病人却出现了一个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症状:原来白厚腻的舌苔一下子变成无苔了,整个舌的表面干干净净,一点苔都没有!

 

其实处方二与四逆败毒综合法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君药是炙黄芪,没用四逆,但正是这个地方出了问题,致使病人出现了光苔!为了引以为戒,吸取教训,有必要重点讲讲这个方子,以提醒大家免蹈覆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真正做到“以病为师”。

当看到何老师用微信发来的舌苔照片时,我突然间感到毛骨悚然……

 

因为这样的舌苔,过去自己在大病期间时常出现,一旦如此,麻烦可就大了。

 

舌上无苔,提示病人可能精气欲绝,无精如何化气?无气上蒸,又怎能有舌苔呢?此其一;再者是寒药应用太过,阳气上不来,其结果同样会造成气化无能,当然也就没有舌苔了。

 

处方二中,水牛角、生地、丹皮,法于犀角地黄汤,犀角换成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升麻、鳖甲,法于升麻鳖甲汤,枢转厥阴少阳,鳖甲入厥阴挖邪,升麻托邪出少阳。大秦艽,鳖甲,法于秦艽鳖甲散,清热除蒸。另加二花透热转气,白芷合解三阳,用元参清热凉血又防止热病伤阴。思路虽然清晰,但整个处方太过寒凉,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弃用四逆,而任以炙黄芪为君,黄芪运转的大气中,俱是寒凉!

无四逆何以败毒?


由于医生与病人远隔千里,只能网诊,而扶阳医学最重要的脉象信息又无法获取,因此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所以立法处方没敢用四逆为大法,以致于凉药打压太过,阳气伏郁于下,抬不起头来。阳气郁闭造成津液无法蒸腾以上养,以致于病人咽喉疼痛,口干舌燥,舌苔全无。


病人及其家属倒是千恩万谢,谢天、谢地、谢医生,终于退烧了……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心里明白,这个处方是失误的!一旦阳气伏郁于下而不能宣发,长久以往将会造成伏热难透的半生半死之局,临床治疗会非常麻烦。如不及时纠正,今后可能还会反复发烧,继续出现高热不退之状。另一个结果,伏热郁闭难以透出,该病人可能再也烧不起来了,体温永远就保持在35度左右,僵尸一般!

怎么办?!病人的舌苔照片摆在面前,无声地拷问着我!想起了师父一再的告诫,对待每一个患者,一定要树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思想,切不可盲目处方。我为什么会那么大意呢?一丝不苟的精神哪里去了?

 

记得在基地讲课的时候,我常常告诫大家,孩子感冒或扁桃体发炎,千万不要到医院打点滴,千万不要用抗生素。如果在医院输液几天,再去看孩子的舌象,舌苔就没了,阳气被寒凉压制,郁闭于下,将来可能会百病缠身。说着别人,却忘了自己!我上面的处方与西医的抗生素又有什么区别呢?如出一辙啊,钦安祖师的那句话此时如滚雷一般响了起来:滋阴降火,杀人无算!

 

恐惧、苦闷、懊恼、愧疚、悔恨,五味杂陈!

 

真是当医师难!当个好医师很难!当个好的中医师更是难上加难!唯有发奋进取,励精图治,才是中医人应有的态度。失误不可怕,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知对错,死不悔改,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执迷不悟,越走越远。

难过中,我还是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次认真地向王献民老师请教,他指出:总观此病治疗过程,患者舌淡暗、无苔,并有瘀斑和淋巴滤泡,说明病人长期贪食生冷,内伤脾胃,以致湿郁气机。由于之前西医治疗期间,不但没有化湿健脾,反而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从而导致久病难愈,伏热难透。又因为患者痰湿久居,由“郁”而 “瘀”,致使气血不能畅行,血内瘀毒更加难以透出。加之处方二中凉药太过而伤阳,导致体温过低,阳气郁闭于下,无法正常气化,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坏病之局。

 

详细分析了病情后,王师还为下一步的治疗指明了方向:法宜四逆为大法,用附子大温坎水,化冰体为液体,化液体为气流。再以温病方为常法,透邪以清血毒为要。又因患者精气极亏,用四黑散补益精髓为法中法,添油加水,填精续命。

王师建议用下方一试,若能由阴转阳,阳气来复,生命之火点燃,便能重现光明。

 

处方三: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5g(后下),鹿角片45g(先煎),生熟地各30g,元参30g,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三剂,水煎服。

 

反应:

处方三服用两剂后,体温还是维持在35度多一点,没什么变化。第三剂服完后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38.7度。但病人感觉比较舒服,不难受。这时基本可以断定,此时的发热是由阴转阳之兆。

至此峰回路转!

处方三回归到四逆败毒法之正途,以之加减而成。由于病人服用处方二之后,体温过低,故病不在三阳,因此不用白芷、陈皮等合解三阳的药。加之舌苔全无,已现精亏欲竭之象,故用四黑散以补益精髓。处方二中凉药太过,阳气被压制郁闭在内,无法透达于外,加升麻鳖甲以枢转厥阴少阳,里透外达。病人腹泻,“下之利而不止”,专取乌梅,法于乌梅丸。鹿角片填精透邪,助力四逆扶正,同时取龟鹿二仙添精之意。

 

方中君臣佐使,层次井然,寒温并用,擒贼擒王。用四逆败毒为大法,以四黑散为常法,以升麻鳖甲为法中法,即成桃园三义,群龙腾跃联袂而出,扶正、填精、枢转;将病邪从里经推至表经,由阴转阳,恰如钱塘潮涌,使阳气来复,正是: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四黑散”。很多扶阳人对用滋阴药不理解,此处就涉及到了“寒温并用”。

四黑散:吸星地髓,玄冥神功

生熟地、元参、上安桂,名曰四黑散。当精气极亏兼有痰湿瘀阻之证,舌象出现光苔或腐松苔,此时必须要用四黑散补益精气,以添油加水,同时又不至于瘀阻经络。

 

四黑散的神韵在于生地和熟地。《神农本草经》上说:“地黄,亦名地髓”。因为地黄是吸接地气的一味药,能够尽取土中精髓,故曰地髓。一块肥沃的田地,种过地黄之后,就会贫瘠十年。如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地黄,那么从第二年开始,种出来的地黄就成了次品。劣质地黄,除了“腻膈”,补髓的功效基本丧失,人食后也难以消化。

 

地黄含铁量很高,从现代医学的意义上来讲,地黄又是很好的补血之品,因此《神农本草经》里面讲到“填骨髓”的药中,唯一常用的植物药就是地黄。地黄可以改善骨髓的造血机能,特别适用于血虚贫血的病人。金元时代的刘河间有一个方子,叫做地黄饮子,把这个方子放在扶阳大法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加减,治疗现代的骨髓病效果就很好。

 

地黄的吸髓效用,犹如金庸笔下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取一分,贮一分,不泄无尽,愈积愈厚,犹北冥天池之巨浸,可浮千里之鲲。”然而,我对地黄这味药,却是爱恨交织!恨在前,由于大病其间,被庸医以“滋阴降火”误治,六味地黄丸成箱地吃,以至成为坏病,深受其害;爱在后,是因在扶阳立法的前提下,用四黑散屡起沉疴,治疗中风后遗症、牙痛烂嘴、精亏发热,以及热毒壅盛的化脓性脓肿、肺脓疡、肝脓疡、急性胰腺炎等等病症,均是百战百胜!

四黑散法与郑卢医学的封髓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相映成趣。封髓丹的构成是:黄柏、西砂仁、炙甘草、木蝴蝶、上安桂。其中,生地相当于黄柏,封髓丹用黄柏引归离位的相火,四黑散以生地收聚浮游之虚火;熟地相当于西砂仁,封髓丹用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四黑散以熟地入肾填精;元参等同于木蝴蝶,封髓丹用木蝴蝶金降生水,四黑散以元参直接加水;双方俱用上安桂,引火归元,其意不谋而合,可谓“殊途同归,其致一也”。

 

在本篇四逆败毒综合法中,四黑散是以药物组合出现的,其功用在于补益精髓,应用指征是针对精气极亏,但又有痰湿瘀阻之证的患者,舌现无苔或腐松苔。比如,本例患者就出现了无苔,为防患于未然,四黑散先用上,已病未病一起治。四黑散作为“法”,在本书后面会有系统的论述为读者朋友们做详细介绍。

处方四: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5g(后下),鹿角片45g(先煎),生熟地各30g,元参30g,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细辛25g,青蒿30g,茵陈60g,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二剂,水煎服。

 

反应:

因为抓药困难,两天时间仅服药一副,体温从39.6度降到38.4度,但第三天体温又上到40.2度,病人觉得很不舒服。同时,服药后出现腹泻的症状,一天三次。

病人服处方三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38.7度,观舌象又有湿热。故处方四在处方三的基础上加茵陈和青蒿,祛湿退热;加细辛专取少阴。二剂服完后再转服处方五,六经合围,收功。

 

处方三和处方四都用了升麻鳖甲,同样的,在许多大病难症的治疗过程中,都能见到升麻鳖甲的影子,升麻鳖甲无疑为扶阳医学最锐利的武器之一。

升麻鳖甲:妙转枢机,乾坤挪移

妙转枢机,里透外达,乾坤挪移,阳气来复!这是我们对于升麻鳖甲的定位和理解。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伏热难透,至虚有盛候,以及在很多大病危症的生死关头,升麻鳖甲的运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治疗瘀毒内陷的高热不退,妙用升麻鳖甲,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病入太阴可以建中,病入少阴有细辛独活,用四逆败毒合解三阳,由内达外,透表解肌,太阴少阴之难题均可迎刃而解。但是,一旦病邪深入厥阴和血分,细辛就鞭长莫及,独活也只能望尘兴叹,此时唯有鳖甲披坚执锐,升麻枕戈待旦,方可于千钧一发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救患者于水火。

 

升麻鳖甲,取意于升麻鳖甲汤,该方是治疗阴毒阳毒的名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查其各种医案更是浩如烟海。比如,用升麻鳖甲汤可以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子宫肌瘤、红斑狼疮、血液病、骨髓病、荨麻疹等等,即使浏览这些资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遑论细致地去学习和掌握了。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升麻鳖甲呢?

 

鳖甲引入厥阴,升麻转出少阳;二者联袂而行,枢转厥阴少阳。仅此一语,便道破天机!

有关鳖甲的功用,吴鞠通在青蒿鳖甲汤的自释中是这样说的:“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因其点明了眼目,即鳖甲的主要功用是“领之入也”,入到哪里去呢?入到很深的阴分去,临床上就是偏于厥阴和血分的区域。

 

厥阴是六经中最深的,过了厥阴就是血分。由于鳖甲可以往很深的阴经里面钻,因此,其作用点是偏于厥阴和血分的位置。其主要功用是破阴,而非滋阴,鳖甲并不是一味滋阴退热的药!在青蒿鳖甲汤中,退热的是青蒿,鳖甲功在破阴,只是把其他药物引入阴分,“领之入” 而已,吴塘的自释即是此意。

 

再看本医案的处方四,既有升麻鳖甲汤之趣,又兼青蒿鳖甲汤之意。其目的就是用鳖甲引入厥阴,以青蒿来退热,然后再用升麻转出少阳。过去我在读《本草备要》和《医方集解》的时候,一直以为鳖甲是滋阴药,能够退热,虽然临床上误打误撞也会有效,但却是没有抓住根本,没有理解这味药的实质。

 

用鳖甲的关键是“引之入也”,临床中掌握了这个诀窍,就抓住了“七寸”。比如,慢乙肝的治疗就有很大的机会用到升麻鳖甲,乙肝病毒是阴分之邪,那么就用鳖甲钻进去挖,把厥阴肝经的垃圾挖掉,把肝经挖通,再将其他药物引进去杀灭乙肝病毒,当年文道长为我治病的时候,就时常釆取这种治法。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再去看那些治疗红斑狼疮的医案,白血病的医案,骨髓病的医案等等,很多疑惑也就不攻自破了。

回到本医案的处方三,当时这个病人并没有发热,而且体温偏低。既然不发烧,用升麻鳖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让患者重新发热!

 

由于该患者十个多月发烧不退,打了十个月冰冷的点滴,早已病入厥阴。再加之处方二过用凉药,将阳气压制于内,造成伏热难透。临床上,只有用鳖甲把郁闭的阴邪挖开,阳气才能喷薄而出,再用升麻转出少阳,如此,患者才有治愈的希望。所以,处方三用升麻鳖甲的意图,并非是滋阴退热,而是为了透邪外出而发热。

读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鳖甲仅仅是一味滋阴药吗?

 

患者服用处方三之后,阳气的郁闭束缚便解除而外达,由此出现由阴转阳之兆而发热。接着在处方四的立法结构中,随即加入合解三阳的药物,顺水推舟,驱邪外出。所以,临床上是需要发热,还是需要退热,做到了成竹在胸,才能进退自如,参透病“机”而不为病“相”所牵引!升麻鳖甲的运用之妙,只要存乎于心,便是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

 

升麻鳖甲联袂使用,一个进去,直入阴分;一个出来,转出少阳。应用升麻鳖甲作为法中之法,与其它立法组合应用,临床上治疗很多大病危症,均能屡见奇效。近期观王师治疗一位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血小板接近900单位,是正常值的三倍。怎样才能把粘稠的血液化开呢?王师就用升麻鳖甲加水蛭,鳖甲引着水蛭钻进去,利用水蛭的力量融化血液,再以升麻转出少阳,血小板就降下来了。这样的组方精确到位,三阴三阳气机运行,疾病的起承转合,清晰明了。假如单用所谓降血小板的专药,效果就不会如此之好。

 

升麻和鳖甲也不一定非要同时使用不可,我们看《千金方》和《肘后方》中,很多治疗阳毒的方子没用鳖甲。如果病邪本身是要往外发的,只用升麻透邪解毒,就不需要鳖甲“引之入”了,反而还会加一点往外推的药,比如桂枝,《卢氏临证实验录》里面有几则治疗皮肤病的医案,就是这样用的。因为鳖甲是往里面钻的,目的是把邪气由内挖出。

 

本书的医案中,有时用升麻,有时用鳖甲,有时升麻鳖甲又同用。这么用的关键在于组方思路:想钻进去,鳖甲;想转出来,升麻;既要进去又要出来,鳖甲升麻。临床治病一定要有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路,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方时方,墨守陈规。

下面我们再谈谈鳖甲的搭档~升麻。






升麻是争议性相当高的一味药,由于名字里面有个“升”字,因此自金朝之后,都是以“升”来论其药性。到了宋代,升麻又被应用到很多治痘疹毒疮的方子中,如热毒闷在内,血分的痘疹无法外达,就用升麻将之散出来。

 

升麻的功用由此形成了两套路子,一是升提,二是拔毒。

 

升麻的功用到底是升提还是拔毒呢?还原到《神农本草经》的续篇《名医别录》,其中讲到,如果风寒湿把热毒郁闭在内,就必须要用升麻把毒透出来,只是拨毒,若从厥阴病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外面有风寒湿邪,里面有热,这种里热外寒相互格拒的状态,就会内烧而出毒素,所以用升麻来交通阴阳。比如,张仲景的麻黄升麻汤,大概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到了扶阳派的卢铸之时期,老人说升麻“有车辐之纹,能分阴分阳,分清分浊,引毒气外出或下行,凡毒凝于气血之间,皆能治之。”

 

所谓“车辐”,就是车的轮辐,含有“枢转”之意,其“枢转阴阳”的概念呼之欲出。卢老接着指出:“升麻与鳖甲同用,鳖甲乃纯阴之物,得水土之精而成,凡气血交流之毒,在阳者引之随阳而出,在阴者引之下降。”也就是说,升麻不仅可以从阴分把毒“枢转”出去,还能够从少阳阳明把毒推出去。实际上,卢老论断升麻的作用点,就在厥阴以及少阳网膜。

 

下面,我们继续看处方五:

处方五: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0g(后下),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青蒿30g,茵陈60g,细辛25g,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白芷75g,黄芩30g,防风30g,茅术50g,广陈皮45g。一天一剂,水煎温服。二剂。


反应:

病人太阴开泻太过,阳明不合,因而发热不退。由于病人继续腹泻,一天三次,再用生熟地,元参,鹿角片已不妥,故此方中去之。病人已由阴转阳,加白芷75g,黄芩30g,防风30g,茅术50g,广陈皮45g,合解三阳。本来预计二天内可以退烧,因抓药困难,二天才服了一剂药,药量不到位,致使第三天才退烧,比预计退烧时间推迟了一天,嘱再续服上方五剂,收功。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处方三、四、五,三个方子里都用了乌梅。四黑散可以添油续命,升麻鳖甲妙转枢机,那么乌梅呢?

乌梅:梅花三弄,融合阴阳

过去我患肝病期间,脸色潮红,嘴唇焦干,舌苔黄黄的,但手脚又是冰冷的,寒处大寒,热处大热,正是典型的乌梅丸证。可为什么吃了那么多的乌梅丸后还是无效呢?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疑问就一直梗在心里,我对乌梅丸也慢慢丧失了信心。


直至后来在献民老师的指导下,又把乌梅丸重新拾起来,让我意外的是,临床效果奇佳!一些稀奇古怪的疾病,比如:莫明其妙的高热不退、忽然一下的狂咳或狂呕、子宫息肉、慢性肠炎、大肠癌、以及西医的“性腺轴”相关免疫疾病等等……加了乌梅之后,疗效就会显著提高。在事实面前,我不得不对乌梅丸刮目相看,重新认真地学习,而这个醒悟的过程,因此历经了十年的漫长时间,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乌梅的奇妙在于“焊接”阴阳,即,能够把已经离决的阴阳重新粘合起来。梅花在冬季腊月冰雪中绽放,然后走过一个完整的春季,直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才慢慢结出乌梅这样一个果实。从五行和八卦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北方坎水之位的肾,横跨东方震木之位的肝,再到南方离火之位的心,后天八卦左半边的升华之路,一个乌梅全走完了,所以乌梅具交合阴阳之殊效就不难理解了。下面抓着坎水,上面拽着离火,一上一下,往肝木方向拉,这就是乌梅这味药的着力点。一言其功:梅花一弄,交合阴阳。


处方三、四、五中为什么都用了乌梅呢?治疗发烧的方子加用乌梅,源于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里有十五则医案用的是乌梅白糖汤。彭老说,当一个人高热烧得神志不清时,脉象一开始是洪大带劲,但久按沉取又是空的,这样的温病发烧就用乌梅白糖汤。其思路是恢复厥阴的能量,温病发烧才能够退得下来,《神农本草经》上说乌梅“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可以收回相火。再言其功:梅花二弄,吸纳相火。


《伤寒论》中乌梅丸“又主久利”。按厥阴病辨证条文来说,如果“下之利而不止”,就有用乌梅丸的机会。乌梅主治痢疾,大便带血带脓。在临床上可以扩充其用,比如治疗慢性肠炎,以及病入厥阴的腹泻。本案中,从何老师一开始进行治疗的时候,患者就有腹泻,这到底是太阴的理中汤证,还是厥阴的乌梅丸证呢?俱中!若在太阴,方中有附子,上安桂,筠姜;果为厥阴,乌梅设防,更绝病进。三言其功:梅花三弄,主治久利。


本案中,乌梅功于阴阳和转,妙在清劲处,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乌梅之用“八面玲珑”,我会在后面的“专药法”篇中与大家详尽分享。

综合来看处方五,王师兵行二路,分进合击:


三阳方面,防风、白芷、黄芩、独活,取之于九味羌活,透达三阳,退热解表;半夏配陈皮,调节太阴阳明升降自然。这样处方的目的,不管是新感还是旧疾,外敌或者内奸,凡犯我三阳者,新仇旧恨一起算,远近必诛。用药三阳兼顾,层层设防,剿抚兼施,步步歼敌,既可处理正邪相争之发热,又能防止三阳传变。


三阴方面,附子、细辛、干姜、茅术、上安桂、甘草,太阴少阴;厥阴再加乌梅。这样一来,三阴也封得密不透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用药全部到位。不管病人是太阴的湿郁发热、少阴的夹阴伤寒、或者是厥阴的伏热难透,均能打包解决。


升麻鳖甲枢转厥阴少阳。转出少阳之后,少阳阳明有白芷黄芩;太阳之表用防风陈皮;湿热下茵陈;虚热上青蒿。总之,见病治病,对症治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三阴三阳,六经合围。如此层层设防,步步为营,伏热岂有不透之理!

看整方气韵流动,一草一药,信手之间,浑然天成,无有畔岸。王师之于药性的理解和用实,真是点石成金,妙参天人,令人叹为观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案一波三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内容虽显庞杂,但“形散而神不散”。有心人若能循此门径,悟道扶阳,则如仲师所云之“思过半”矣。

为了更好地了解治疗此病的来龙去脉,以下微信截图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