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涅槃

 天地虚怀xia 2018-10-15

以下的佛法开示,摘自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一、涅槃的语义:涅槃是漫长生死轮回的终点,是毫无意义的生命流转的止息,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也是四圣谛中的第三圣谛——苦灭圣谛。

 

涅槃,巴利语nibbàna的音译,源于动词nibbàti,意为火被熄灭。若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则为渴望(vàna)的无、离(nir),所以涅槃的原意为“离爱”。在《长部》的义注中说:“从那渴望中出离为涅槃。”

 

涅槃的相、作用、现起等:涅槃的特相是寂静,因为涅槃通过断尽贪爱等而止息一切诸苦故。涅槃的作用是不死,或者是令安息,即轮回诸苦的安息。现起是无相,即涅槃空无五蕴之相故;或现起为无迷执,即寂止了贪、瞋、痴等一切迷执。

 

遮诠涅槃:涅槃是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佛陀教法中的重要内容,不过,佛陀却很少就涅槃发表长篇大论。虽然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可以用来表达生活中所感知的事物现象、经验和想法,但是用来表述超越一切世间存在的涅槃时,显然变得贫乏无力。

 

涅槃不可言喻、难以表达,佛陀常用反义词来描述涅槃。所以,巴利圣典在谈论涅槃时,往往借助苦、贪、爱、漏等词语,而使用苦灭、离贪、爱尽、无为、无漏、漏尽等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涅槃(遮诠)。

 

例如有个游方外道食瞻部果者,问具寿沙利子说:“贤友沙利子,所谓涅槃、涅槃,贤友,什么才是涅槃呢?”沙利子尊者这样说:“贤友,贪尽、瞋尽、痴尽,这称为涅槃。”涅槃,是贪、瞋、痴的完全灭尽,是一切烦恼的不存在,也是生死诸苦的究竟终尽。

 

又如佛陀在《小部.自说》中说:“诸比库,有彼一处,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无他世,无日月两者。诸比库,我也说该处无来、无去,不住、不死、不生,无住处、无转起、无所缘,此乃苦之终尽。”

 

涅槃虽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证悟,但却不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现象,或是一种结果。因为物质现象或心理现象、原因或结果、产生或消灭等,只适用于表述有为法,而并不适合于表达无为法的涅槃。

 

涅槃既不是任何物质形态,也不是任何心理状态。虽然涅槃可以作为道心和果心的所缘(目标),但涅槃本身并非心,并非名法,它不会取任何的对象为所缘。

 

涅槃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或意识等诸缘,而产生、存在,它超越了一切的名色法,超越了一切的因果,超越了一切的生、住、灭,超越了一切有为法(行法)。

 

表诠涅槃:尽管佛陀时常使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涅槃,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巴利三藏圣典中,发现一些用肯定方式来描述(表诠)涅槃的词语。

 

例如在《相应部.无为相应》中,佛陀开示了一系列经文,在这些经文中,一共用了三十三种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涅槃,其中除了使用无为、无漏、不老、不死、无执著、不可见等遮诠的方式之外,还用了寂静、清净、解脱、微妙、安隐、终极、彼岸等肯定方式来描述涅槃。

 

现在把这三十三种涅槃的不同名称,罗列如下:无为、终极、无漏、真实、彼岸、巧妙、难见、不老、恒常、不溃灭、不可见、无迷执、寂静、不死、微妙、吉祥、安稳、爱尽、不可思议、未曾有、无灾、无灾法、涅槃、无恼害、离、清净、解脱、无执著、洲渚、庇护所、避难所、归依处、到彼岸。

 

在一些巴利经典中,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用快乐来形容涅槃,例如:“健康最上利,知足最上财;信任最上亲,涅槃最上乐。”虽然佛陀也使用恒常、快乐、清净等词语来描述涅槃,但必须清楚这只是相对于世间有为法的无常、苦、不净、杂染等而方便说的。

 

涅槃只有通过亲身证悟才能真正体验到,不管一个人花上多少岁月企图解释和谈论涅槃,世间凡夫也不能因此而有所体会。犹如一只回到池塘中的青蛙,无论用什么词汇向蝌蚪描述地面上花草树木的美丽,蝌蚪们也不可能凭其想象而有所领悟,除非它们成为青蛙。

 

二、涅槃的分类:涅槃可以分为一种涅槃、两种涅槃和三种涅槃。一种涅槃:无为不死界。涅槃是无为法,又称不死界。涅槃的本质并非因缘造作,故称无为界。除了涅槃之外,一切诸法都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

 

有四种究竟法:色法、心、心所和涅槃。其中,色法、心、心所称为名色法,又称行法、有为法。凡是诸缘和合、有生有灭、具生灭相的诸法,都是有为法。而涅槃离造作,不是因缘和合,没有生灭之相,故唯有涅槃才是无为法。

 

两种涅槃:1.有余依涅槃界,2.无余依涅槃界。有余依,巴利语sa-upàdisesa。sa是还有,upàdi是生命所依,即依赖作为过去世渴爱之果报的五蕴。sesa是残余,即还有残余的五蕴。

 

阿拉汉圣者虽然已断尽烦恼,但在未般涅槃期间,由于身心尚存,仍须体验苦乐。以其烦恼已完全寂灭故,称为有余依涅槃界。无余依,巴利语anupàdisesa,是已无残余的五蕴。阿拉汉圣者般涅槃后,以诸蕴完全寂灭故,称为无余依涅槃界。

 

佛陀在《小部.如是语》中说:“诸比库,有两种涅槃界。哪两种呢?有余依涅槃界和无余依涅槃界。诸比库,哪种是有余依涅槃界呢?

 

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但他仍存续的眼等五根未坏故,能体验可意、不可意,感受乐与苦。他的贪已尽、瞋已尽、痴已尽。诸比库,这称为有余依涅槃界。

 

诸比库,哪种是无余依涅槃界呢?在此,有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诸比库,在此,他的一切感受已无诸爱乐而成为清凉。诸比库,这称为无余依涅槃界。”

 

有余依涅槃界是烦恼的完全寂灭,无余依涅槃界是诸蕴的完全寂灭。应该如何理解呢?证悟涅槃分为两个阶段:先证有余依涅槃,再证无余依涅槃。

 

以我们的果德玛佛陀为例,当菩萨在五月月圆日于菩提树下证得正自觉时,他的阿拉汉道智完全断尽了一切烦恼和习气。从此,菩萨就称为佛陀或正自觉者。烦恼断尽之后,五蕴是不是立刻就离散?不是。

 

佛陀在菩提树下断尽烦恼,证悟了涅槃界,从此,佛陀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进入阿拉汉果定。虽然佛陀已经不会再造作任何新的善恶业,不会再造作任何能引生未来世轮回之因,但是,菩萨在过去世也曾造作了很多善或不善之业,连这堆果报五蕴也是由过去业带来的。

 

自从佛陀证得阿拉汉果后,他还继续生活了四十五年。在此期间,因为烦恼已经断尽,只残余五蕴,故有余依涅槃又称烦恼的涅槃。四十五年后的五月月圆日,当佛陀在古西那拉的沙喇树林中般涅槃时,即进入无余依涅槃界。

 

从此,佛陀的五蕴完全寂灭了,剩下的只是一堆时节生色(尸体)。七天之后,这堆时节生色也被烧掉了,只留下许多的舍利。当佛陀般涅槃了,还会不会再投生?还会不会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还会不会以所谓的“化身”度众生?不会!

 

假如佛陀还有任何的生存因素,或者以任何生存方式存在着,那就不能叫“无余般涅槃界”!对于沙利子尊者、摩嘎喇那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阿难尊者等诸阿拉汉都是如此,在他们证悟阿拉汉道时,即断尽了一切烦恼,称为有余依涅槃。在他们般涅槃时,五蕴也完全寂灭了,称为无余依涅槃。(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