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安一品斋毛笔店

 苏家埠大淠塘会馆 2018-11-15
              六安城是一个千年古镇,先人营造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建筑说明六安不缺乏能工巧匠。六安城自1726年至1906年近二百年间,一直是举办科举考试的地方,应试的学子都来此聚集,在棚场街的试院参加应试,由此六安的制笔行业一直是长盛不衰。读书之人离不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毛笔列文房四宝之首。六安的一品斋毛笔历经百余年,其制作技艺,被评为六安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产品蜚声海内外 。

          夏氏创业。   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由原属庐州府升为直隶州,随后在六安城内建立试院,六安州所属的考生都要来城里应试,那时候毛笔是读书人写字的唯一工具,这使得六安的毛笔业有了更大的发展,1875年六安人夏子开,在六安东大街和塘子巷北巷口交会处,设立了“六安一品斋毛笔店”,生产六安一品斋毛笔,六安已有的数家毛笔店又增添一家新字号。
          六安城造笔业不乏能人,制笔业技艺已经发展成熟,有着一套规范的工艺生产流程。当时年轻的夏子开就是到六安“三品斋毛笔店”当学徒,夏子开天资聪慧,踏实苦干,几年学徒就掌握了三品斋毛笔店的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保管等各个环节的要领。圆满出师后继续在三品斋笔店帮工,兢兢业业地劳作,勤俭节约地过生活。待手中略有结余,加上亲友帮助,便在六安城设立了该店。

          精益求精。   夏子开先生开业时,对于制笔业的全部技艺已经是谙熟于心,现在付诸实际是得心应手:采购,选毛,去脏除脂,齐毛锋,按需要截取毛片,配毛片,调匀毛料,捲笔柱,挑笔柱毛,披笔被毛,扎笔根,上笔杆,刻印字,装潢,包装等等,夏子开将积存于脑中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并且使之不断完善,终于在一品斋毛笔店建立了“夏氏毛笔”的独特工艺,一品斋毛笔受到业内同行的赞许,广大用户的欢迎。

          青史留名。   一品斋毛笔店成立时,正值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推介商品展销也是自强民族的一种方式,1909年(清宣统二年)六安商会推荐一品斋毛笔,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展览评比,获两江总督部堂颁发的银牌一枚,奖状一张,同年秋又送往北京清政府工商部参评,获金牌一枚,奖状一张。自此六安一品斋毛笔在业界脱颖而出,名垂青史。
            
          守业艰难。   一品斋毛笔得奖,正是笔店发展的高峰时期,夏氏毛笔的开创者夏子开先生却因病去世。笔店即由其子夏开泰接掌,夏开泰(1871年即清同治十年—1939年)又名连和字均安。夏均安子承父业,他出生笔艺世家 ,其父在时亦协里扶外极尽能事,常年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已能得心应手地掌管这个夏氏企业。在鼎盛期掌管这个企业,夏均安不敢一丝怠慢,对制笔工艺更加一丝不苟,其心中的信念就是:让金牌毛笔永驻六安。经二代人努力,形成了固定的品牌产品,毛笔毛纯质佳,格调清新,经久耐用,价廉物美。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夏均安掌管一品斋仅二年多就遇到大灾大难! 1914年,白郎军在六安纵火,笔店全部烧毁,重建后1919年因隔邻药店失火,烧毁笔店,1928年4月24日土匪帮李老末放火烧街,笔店未能幸免。十五年三次被毁三次重建,第三次重建后没有几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六安城,夏均安先生万般无奈!只得将笔店于1938年迁往金寨县城,先生三番五次受此大难,终于一病不起,1939年夏氏企业的第二代传人夏均安先生辞世!

          合作经营。   夏均安先生辞世后,由先生胞弟夏荣廷先生掌管笔店,上世纪四十年代,铅笔已经在中国逐步普及使用,而后钢笔也步其后尘,历史的发展,压缩了毛笔的使用空间。但是毛笔仍有部分专业人员使用,学生还有毛笔写字课,毛笔店并无歇业之风险。夏荣廷先生掌管一品斋笔店十年后新中国成立,再过几年,1956年在全国合作化高潮中,取消个体经营,六安各毛笔店联合经营,成立“一品斋毛笔社”。就此夏氏企业“一品斋毛笔店”退出历史舞台。
 
六安一品斋毛笔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