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体寒还会上火? 相信大家都有过上火经历,常见症状有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长痘等。 对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体内火太大了。 不过,绝大多数现代人的常见症候却是:常年上火不断,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诸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明明体寒,却还会上火呢? 其实,在中医里,这种上火与体寒并存的“怪现象”,可以用这些词来形容——“上热下寒”,或“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身体就会表现出热症。 就是说,体内寒气太重,就会把热排斥在外,而火性炎上,就会出现上火症状。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举例说明:二战时,日本侵略中国,很多父老乡亲被迫离开家园、转移到山林里,只有把侵略者逐出中国,我们才能回到家园。在这里,侵略者就好比体内寒气,消灭它们才是治本之法! 二、上火就吃败火药,对吗? 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上火了,就该赶紧败火。于是乎,消炎药、凉茶、冷饮等,轮番轰炸。 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方法恰恰适得其反,为啥?原因上文已经说了——现代人上火多由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小贴士:实火虚火,如何区分?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三、“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 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又上火又怕冷。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同时出现下述左右列表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 上: 口腔溃疡、舌疮、嗓子疼、牙疼、腮肿、流鼻血等反复发作; 慢性中耳炎; 目赤红肿; 眼干眼涩; 青春痘; 甲状腺类问题。 下: 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 腰膝酸冷; 女性宫寒痛经,经色紫暗夹杂血块; 男性阴囊冰冷潮湿,夜尿频多; 手脚冰凉,特别怕冷; 饮食耐温不耐寒; 肤色暗沉,长黑斑,甚至有水肿。 四、“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运行好比自然界的天地阴阳循环。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唯有“水火既济”,体内气血阴阳才能循环正常,才能该暖和的地方暖和,该凉快的地方凉快。 那么,为什么水火会不既济呢?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 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2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讲完了车辆本身的问题,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 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2 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五、“上热下寒”,必须艾灸! 说到艾灸,有些人会担心,都已经上火了,再艾灸会不会火上浇油?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原因上文已经说了,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 此外,艾灸还能阴阳同补,既能补肾阳,又能补肾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六、如何艾灸呢?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如何打通中焦呢?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穴,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
|
来自: 老玉米棒 > 《上热下寒格阳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