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词释义|虎狼药,中药里的“双刃剑”

 万物和合 2018-11-15

虎狼药出自《红楼梦·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一回里,贾宝玉提到他生病时,王太医还说他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麻黄、石膏、枳实乃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常用药物,并非毒药,怎么就成了虎狼药呢?           

虎狼药的历史变化

《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医药发展到清初,古代一些伤害性的疗法逐渐向安全、无害方向发展。越是古老原始的疗法,越有可能带某种伤害性。例如灸法,现代多见用艾卷灸,或者用隔姜灸(即艾绒与皮肤之间垫一片鲜姜),不直接接触皮肤。

但在明以前,基本上都是用艾绒直接烧灼皮肤,故而经常引起灸疮。明以后出现了雷火神针法,说是针法,实际上就是艾绒配合药物卷成大雪茄般的条,再近距离熏灼肌肤,这就是现在的艾卷前身。

古代的放血、刮痧(或用手揪)、打灯火等疗法,无不令人痛楚。所以清初太医院里的针灸科,到道光年间时就被下令永远停止,理由是“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也就是说,针灸具有伤害性,不适合用在皇帝身上。药物治疗也是这样,平民百姓惯常使用的药,对于贾府里娇惯了的公子、小姐们来说,就成虎狼药了。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说到当时医风的这一变化。他说:“古之庸医杀人,今之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医生怎么才能做到不伤人呢?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用药轻淡平和,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后世讥讽为“果子药”。当时市面上甚至有人将干姜漂淡百次然后入药,可见谨慎到了极点。清代医家徐大椿力倡“轻药愈病论”,提倡使用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以防事故。能用安全的药物,达到同样的治疗目的,这自然是上策。但若以此为挡箭牌,一味以轻淡药打发病人,就属于顾炎武所说的庸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宝玉把麻黄、石膏、枳实称之为虎狼药,折射出清代某些医家好用清淡药的风尚。

医家对虎狼药的看法

对待虎狼药,明代医家张景岳有独到的看法。他对本草中记载的毒药,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若用药不当,药都能毒害人。“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有毒无毒,关键在于医家用药。如果“制得其法,用得其宜,何毒之有”?他把人参、熟地、附子、大黄称作药之“四维',也就是四根台柱子。称药性强烈的附子、大黄为“乱世之良将”。对于重病,绝非平庸的药物能取效,还是需要力量强大的药物。


清代医家黄宫绣对毒物也有比较中肯的分析。他认为清淡和平、不寒不热的药都没有毒。药有寒热之性,只要不过于强烈,也不算毒。只有“阴寒之极,爆烈之甚”的药,才可以说是有毒。毒药经过炮制后,合乎治疗所需,则也不能看成毒药。只有那些“气味燥迫”、“纯阴无阳”,即便强行炮制,也不敢重用的药,才算是毒药。“毒人之药,人所共知”,因此医药家向来重视防范毒药”。

虎狼药不能乱用

用药如用兵。如狼如虎之师,战斗力肯定很强。如何掌控虎狼之师,就看统帅的能力了。药物也是一样,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常理。若药性强烈、势大力沉,可以通过配伍监制、炮制减毒、控制剂量等多种方法加以防范。只知道避免使用,则未免因噎废食,也有可能贻误病机。那么,是不是说中药里就没有值得防范的虎狼药呢?当然不是。判定药物有毒无毒,防范可能存在的毒药危害,还是很必要的。

正规药店有售的剧毒药物,有专门的管理措施。医生若确实要用此类药,处方中则必须特别注明并专门签字。中药里的剧毒药是有数的,如砒霜、巴豆、草乌、狼毒、水银、马钱子、斑蝥、甘遂、藜芦、闹羊花等,使用的机会很少,且大多必须炮制减毒。因此正规医院的中药治疗,罕见因药毒引起事故。倒是民问随意服用草药偏方,时常可见中毒。

病急乱投医,患上疑难绝症,往往令人方寸大乱,百药敢尝。道听途说来的草药偏方,有人也敢贸然试验,殊不知这是很危险的事。民间固然有很多有效的草药单方,但对于疑难绝症,很难听从传言中的效果。古今这方面的教训数不胜数。宋代《夷坚志》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位读书人带一仆人乘船,仆人脚病不能行。船夫说他认识一种草药可治,于是就登岸入山采药给仆人服用。药一入口,仆人大呼肠胃如刀割,很快死去。船夫很难堪,拿起仆人喝剩下的药自己服用,很快也死去。形态相似的草药很多,传言的疗效难免失真,因此不了解确切效果的草药偏方,切忌随意服用。

当今民间抗癌的单方中,经常使用有毒的药品,而且往往单用一味药,缺乏其他药的配合监督,因此毒副作用有时过于强烈。古代的走方郎幸、现代的游医,特别善于利用人们病急乱投医、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理,兜售假药或毒药。这类没有医生资格的游动行医者,行踪不定,骗到钱就走,更无法令人相信。因此,民间的单方验方,不可轻率服用,最起码应该索取方药,请教经过严格医药训练的专业人员,然后再作决定。

日常生活用药要小心

我国某些地区的民众素有好服某药的习惯。例如湖北、江西等部分地区好煮服商陆(泻水消肿力强),把它当做补药。四川气候潮湿,又盛产附子,因此当地也有服用附子(久煮)的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不见有害。据记载,古代滑台(今属河南)风土极寒,百姓吃附子好像吃芋头、板栗一样,不见中毒。李时珍怀疑这可能是“地气使然'。若离开原来的环境,旧习俗就可能出现变故。有一四川老妪,夏天去外地探亲,想吃附子,就到药店去买来煮服,结果引起严重中毒。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药物炮制方法的差异,减毒不够,也可能是炎热环境有利于药物毒性发作。天南地北,气候环境不一,不能以为某地的服药习俗就能适用所有地区,也不能以为天下同名的药物都是同种东西。

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用药习惯,因此存在地区用药品种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便同名之药,不同地区可能用不同的东西。例如大戟,是中医有名的峻下逐水药,历史悠久。本草最早记载的正品大戟,是大戟科的京大戟,利尿作用明显,但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历史上部分地区习惯使用狼毒科的绵大戟作为大戟使用,其毒性更为强烈,俗称断肠草。但是当今全国大部分地区多用的大戟,却没有什么利尿作用,自然也没有毒性。经药家考证,目前全国多用的这种大戟,是晚近出来的冒名大戟,本是茜草科植物。这种大戟也并非无用,可用来解毒疗疮。于是《药典》给它定名为红大戟,以示区别。

正确运用虎狼药

作为医生,应该训练自己具有两只眼,一眼看医,一眼看药,随时关注药物与临床运用有关的知识。用药品种是一般医生不大注意的事。遇到药名前所冠的地名,有人往往以为那是道地药材名,与药物性能无关。其实药名前所冠地名,也有可能表示不同的用药种类,不可掉以轻心。例如五加皮,民间常用它来泡酒,驱风通络。此药正品是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树皮,药性温和,疗效显著。但有些地区好用香加皮(一度也曾称之为北五加皮)。这种香加皮香气浓郁,药性燥烈,是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该药也能祛风胜湿,利尿消肿。现代研究本品所含杠柳毒苷具有强心作用。如果用来泡酒,很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大家都知道的有毒之药,即便猛如虎狼,也有法子避免伤害。上述那些不被人重视或注意的潜藏“虎狼药”,才值得认真防范。但防范药毒,只能避免伤害,却无法利用“虎狼药”的效力、化害为利。实际上有些虎狼之药,若利用得好,就能取得神奇功效。

《红楼梦》记载对贾宝玉算是虎狼药的麻黄、石膏、枳实,都是中医常用的有效药。即便是有毒的附子、乌头、马钱子等,运用得当,也能获得治病良效。有一种毒药雷公藤,别名叫断肠草,可见其毒性之烈。但现代将该药制成一定的剂型,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及紫癜性肾炎等比较棘手的疾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在现代条件下,更有利于掌握某些毒药的剂量,或制成一定的剂型,化害为利,让本来如狼似虎的某些药性剽悍的药物,俯首帖耳地听从人的指挥,成为治疗疾病的利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