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珠澳大桥总工林鸣:谁说中国缺少工匠精神?!

 金苹果6 2018-11-16


“大桥漂亮吗?”

“漂亮!”

“给自己打多少分?”

“满分!”

10月23日上午,被公认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宣布正式开通!

这座全程长55公里的大桥,拥有着全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把33节沉管完美对接,并且装好难度有多大?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曾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做了一个比喻:

“把33节沉管装上对接好,就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尽管难度高到难以想象,但这“33次清华”,林鸣终究还是考上了。完工那天,林鸣热血沸腾地说:“参加这个大桥建设,是我毕生的荣幸。”

在大桥建好的那一年,林鸣恰好60岁。

在这个双鬓已经发白的老人一生里,是对建筑事业的执着和死磕。

他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过一句许多人一生都不敢说的话,他说:

“好些年了,我还从未让自己失望过。”

不让自己失望,代价就是对自身的超高要求,和十年如一日的自律生活。

每天早晨5点,林鸣起床开始风雨无阻的长跑。

他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途经淇澳大桥,最后到达伶仃洋上的淇澳岛,来回10多公里的路程,便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这项运动他坚持了十几年,每次超越自己的长跑纪录,林鸣都能感受到再次战胜自己的人生。他常常问自己:如果跑步都不能坚持下来,那为国家建设世界级的工程项目还能坚持下来吗?

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太清楚,人生从来没有捷径。

1977年,那年林鸣20岁,几年农民经验和工人经验的他,到县里一家国营化肥工厂当学徒。

林鸣每天拿着锉刀或者锯条,在工厂里练习锉、锯、凿、刨等基本功,每次都练到精疲力竭,汗流浃背。那时候的他根本无法想象,40年后他将成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建造者。

也就是在工厂那几年枯燥、重复的锤炼,让林鸣具备了在工程师身上罕见的动手能力,让他一眼就能看出工人在建造桥梁时的基础性问题。

在工厂那些年,林鸣敬业的工作态度,为他拿到一个到西安交通大学,接受制氧核心技术培训的机会。

培训结束那天,学校组织学员返程到北京游学,那一天,他听到了天安门广场广播里,播放全面恢复高考的消息,林鸣兴奋得几宿没有合眼。

回到厂里后,林鸣一边工作一边复习。

1978年,他考入交通部下属的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也就是如今的东南大学,从此步入了他奋斗一辈子的的交通建设领域。

此后,林鸣的一生,开始和桥梁建筑死磕到底。

珠海第一座特大桥梁,珠海大桥,他扛下了……

中国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湖北黄石大桥,他参与了……

许多工程师望而却步的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他拿着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一起施工,只要施工过程稍有闪失,基坑就会被瞬间灌满江水,他用自己的生命,陪工人一起走到施工完成。

在港珠澳大桥建工期间,已经50多岁高龄的林鸣,更是因为过度劳累而鼻腔大量出血,4天之内做了2次全麻手术。

病床上,林鸣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沉管安装准备工作进行得怎样了?”

在手术后的第七天,他更是披着毛毯坚决离开医院,去了建设工地。

整个港珠澳工程下来,本就不胖的林鸣,生生瘦了40斤。

7年来,伶仃洋上的风吹得有多大,海面上的浪卷得有多猛,只有林鸣带领的建筑团队知道。

但即便条件严峻,林鸣依旧给自己“下套”。

在港珠澳大桥测量偏差的时候,有一个沉管产生了16公分的偏差。

6公分的偏差,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但林鸣却做出了一个“很作”的决定——返工重来!

甚至外方部分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工程师,也被他“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整整几十倍的差距!

以致于有媒体采访港珠澳大桥的团队,问:“港珠澳大桥项目组,最难的困难是什么?”

团队的工程师回答:“是林鸣总工程师。”

林鸣的一生,就像他热爱的长跑运动一样。

没有人知道,他的下一城会打哪里,他又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

他做事情永远要超越自己一点点,从那年当学徒开始就是如此,一点点,再加一点点,再前进一点点……

最终前进成为历史性伟大桥梁——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

就像林鸣在《朗读者》上面读的那一段话: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有不少人说,现在的中国,缺少“工匠精神”。

影视剧的粗制滥造,各种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目标再也不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而是希望成为网红,一夜爆红,日进斗金……

更是有不少网络红人,歌喉不及专业歌手,舞蹈不及专业舞蹈家,只因长了一副姣好的皮囊,在网络上卖萌亦或是搞笑,收入就能轻易甩专业技术人员几条街。

要知道,他们几百万的一个代言,且不说对于普通工薪阶层而言是巨款,单是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就是一家经营不错的小型企业的年收入。

越来越多的捷径走得通,就没有人愿意走阳光大道。

成功若是容易,就不会有人珍惜自己的羽毛。

所以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某音一姐因为“篡改国歌”而遭拘留;某鱼主播发表“亲日”言论而遭封杀;某网红更因为涉嫌“推搡孕妇”而站在风口浪尖,淘宝店被迫关闭……

所幸的是,我们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

网络资讯可以告诉我们,有一种网红,可以通过“博人眼球”获取高收入。

但还有另一种“网红”,他们可能是从事建筑行业几十年的工程师,用一刀一锤锻造了惊人的世界奇观;他们也可能是用笔战斗了十几年的写手,用一字一句写尽世间冷暖;他们存在在每个人身边,有的或许做出了成就,备受瞩目,有的或许还在蛰伏努力,尚待挖掘。

但起码他们告诉了我们,另一种更值得推敲的成功之路:未必要一夜成名,也可不求一朝暴富,扎扎实实一步步走,总能让世界看到你的光芒。

而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