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擅长治痛

 人老颠东 2018-11-16

中医擅长治痛


疼痛严重影响着众多人的正常生活。中医擅长治痛。我自己临床体会,中医治痛疗效甚高,而且,有简单、方便、快速、有效的特点。

一、医圣的治痛思路与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了24个部位的疼痛,其中主要论述了腹、头、全身、心、骨节、胁下、胸、咽、喉、心下、腰等部位的疼痛治法;与疼痛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弦脉和紧脉;温、通、补法是仲景最为主要的治痛思路,代表“通”法的桂枝、“温”法的附子以及兼“补”兼“通”的芍药。

仲景治痛,主要有以下4点思路:

一则,常用解表药通络止痛

二则,常用温阳药散寒止痛;

三则,善用苦寒药逐邪定痛;

四则,妙用甘味药缓急止痛。


有人对《伤寒论》中有关治痛的方证及方药进行多层次地研究,发现仲景治疗疼痛方药出现频次最高的药方是桂枝汤类方,桂枝味辛行散走窜,性温能散寒通阳,恰好直接针对寒邪。可见,疼痛的治疗需要准确的把握“寒——痛——温药”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我的治痛思路与方法

我学习仲景,并参考历代诸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痛思路与方法。以下略列数条,以与同道交流。

凡痛多寒。寒则气滞血凝,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治痛离不开温阳散寒。对于剧烈的疼痛,特别是脉紧者,往往重视应用附子、细辛之类的温散中药。且右尺脉若多一分紧意,就多用一分附子。

一般来说,若痛症兼有脉浮,即是有表症。有一分表症,就用一分开表药。我常用麻黄。麻黄不但发汗解表,更兼有逐散寒湿痹痛之功

热痹作痛,关节红肿疼痛,局部发热,其治法当以清热为主,辅以散风通络化瘀诸法。然而,仍需佐以细辛、麻黄等温散中药,以加强止痛疼痛。

治痛,需求其本,因此,一定要辨证。痛的症状为标,病机为本。治痛要标本兼顾。急则治标,先止其痛;缓则治本,改善其病机。比如,因寒治痛者,散寒止痛可治其标,温阳补虚则是治本之道。

治痛,首重八纲辨证,在此基础上,参以气血、缓急、新久辨证,以提高止痛的疗效。

治痛,当多法合施,以求速效。比如,我临床常急用针灸以止痛,再处以汤药,以兼顾标本,自觉二法合施疗效甚高。

治痛,要求速效。我常以针灸为先。针灸治痛极有效验,甚至针入痛除,令病人叹为观止。关于针灸治疗疼痛的医案,我在微博里发表了不少,有心的读者不妨参考。

治痛,我重视针灸,尤其重视耳穴。耳穴的特点是:止痛效力强,擅长治疗急痛,止痛范围广,周身各处的疼痛都可采用。我临床治疗癌症晚期疼痛,若体针效果不显,则辅以耳针,往往收取奇效。

凡痛,多与心神相关。《内经》有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安定心神是治病的重要环节。我常在辨证方的基础上加用安神的药味,如生龙骨、生牡蛎、元胡、酸枣仁等等。针灸亦常配合针刺百会、印堂、神门等安神穴位。

因寒致痛者,多用温性中药;若因虚而致痛者,则治以温补,以扶正为上。比如,产后诸痛,往往多有气血不足的因素,需考虑温补。

癌症疼痛要重视补虚泻实。癌症疼痛的基本病理是“不通”和“不荣”。气滞、血瘀、寒凝、湿阻、痰饮等日久胶结,成为癌毒,都可以使经脉凝滞,气血不通,产生疼痛。不通又可使气血逆乱,不循常道,失于对脏腑经络、四肢九窍百骸的濡养,进而产生不荣则痛。

止痛类的中药里常不离毒药。为了尽量减少中毒,我常用外用法。比如,生川乌、生草乌、蟾酥等,常用制成外用制剂,贴敷于疼痛局部,效果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