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扣紙》:不仅仅是造紙術

 俗夫9ojxsg4wnj 2018-11-16
吴岚冲/文


从古至今,我国到底出现过多少种纸,天知道。
现在,还留存有多少种手工造纸作坊,天知道。

鬼叔中导演把采用其中一种纯手工造纸方法的兴许是最后的一个乡村作坊做了忠实的记录。很多人据此才知道了玉扣纸的存在,包括我。

独立纪录片《玉扣纸》,约47分钟,彩色,拍摄于2009年初春的闽西宁化茜坑。前10分钟是一个幻灯片式的全景展示,犹如预告片;中间30分钟呈现了玉扣纸的主要制作工序,间或穿插着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及其美丽的风土景致;最后8分钟主要给了当地两首民歌的独唱。

是缘,鬼叔中偶然知道了玉扣纸的存在。是执,鬼叔中坚持用镜头代替笔。拍摄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几个星期。但导演诗性的灵感被点燃了,他把《玉扣纸》写成了一首精悍的小诗。

现代的造纸厂充满了轰隆隆的机器声,有的工人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监视机器。只有一种声音,就是机器的声音。轰隆隆的声音始终存在,非常霸道,工人必须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它谦让人。这时人的听觉被统治和奴隶了。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各种缤纷多彩的声音被覆盖和驱逐,没有倾听者——倾听者只能听到机器的声音。

“咚……稀里哗啦……稀里哗啦……滴沥滴沥……”
“唰……唰……唰”
“喔……喔……喔”
“嘎……呀……噶……呀……”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咕噜咕噜……”
“欧……欧……”
“唧……唧……”

原谅以上我对影片中原生态声音的笨拙的文字模仿。鸡鸣声、老木门声,烧火声、滴水声、流水声、搅水声,鹧鸪声,雀子声……这些声音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互融为一体。鬼叔中对声音是极其敏感的,他善于倾听,他能抓住和表现声音中所潜藏的神性和诗性。在《玉扣纸》的开头,他让纯质的声音次第先出场,让观众去想象和寻找发声者。观众成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她)经过一栋古老的屋宅,里面传来清脆充满历史感的声音,他(她)隔墙静听,他(她)并不急着推开门去打扰。

但是细细地听,影片中的声音并不纯良,还夹杂着低鸣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需要用技术手段去除掉的。影片结尾时的最后几个镜头纯粹是多余的,我看到了导演试图用图像来配合声音的被动地位。让声音只是声音地存在,或者让影像只是影像地存在,或者让声音和影像完全不可分离,不需要用一种声音去嫁接图像,或是用一段图像去填充声音。不需要去美化和移植,让它们自然地单独存在或者共存。

当评论者、围观者、媒体记者试图拔高鬼叔中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的动机和意义时,他总是给以冷冰冰的拒绝和明确的否认。他认为拍摄纪录片就像是写诗,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活动。“拯救、社会责任、崇高”等宏大叙事词语只不过是外加和被赋以的。他曾说:“拍系列风土电影的想法,仅是想给孩子们留存一份温暖的乡间影像记忆而已。”导演不单单想记录玉扣纸是如何制造的以及它濒临失传的困境,他更想借此表现的是对以这种技术相联系的乡村生活方式的衰微。纯技术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相应的技术某种程度上规定了相应人类特有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一种技术的消失,伴随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手工造纸技术,并不总是完美的,不总是文化的符号,不总具有质朴的美感,它还是现实的,艰辛的。它的消失不单单是单纯的技术失传的问题,而是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被遗忘被丢弃的问题,就像影片中的歌声:

目睡起来了不得
喊妳老妹倒碗滚茶来
一碗滚茶食落,郎没醒
同妳老妹玩耍,好哩?

昨日对梦,对得是好诧
对梦来到妹屋下
睡到半夜,哥俚寐一醒
晓得哥俚,还在纸寮下

昨日对梦,对得是好奇
对梦鸡公拖狐狸
对梦老鼠都来拖猫子
对梦老妹坐袍皮
……

想起走厂,真好可怜
半夜三更,要早补簾
老妹情意,虽然好哩
再好情意,也无屌用
想起走厂,苦确难当
鸡鸣半夜,天还没光
一日要做,两坊的纸
做得哥俚,无奈得何
多谢妳妹借钱,讨老婆
多谢妳妹借钱,郎做酒
一个上席,要留妳妹坐
……

如果没有了这项技术,那么这些声音也将消失,而这些歌曾凝聚了那么的艰辛,听起来是那么的凄凉。我们不一定要都去造纸,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曾经的纸是怎样地在汗水、思念、荤段子、千万次的踩踏中制造出来的。

“简”是鬼叔中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用镜头只对准一两个人,专心做一件事,发出一种声音:一个人压榨,两个人踩踏,两个人操簾,两个人烘纸,一个人睡着,一个人歌着……简单至极,只做一件事,不断的重复,不断的重复。是重复,而不是创新,蕴藏着生命不息的秘密。

对小孩的特别关注。鬼叔中在影片中常用孩童来连接场景间的过渡。孩子,或是这个技术的继承人,或是这项技术的终结者。此外,烧香拜祖宗,对各类动植物的凝视,加之对天地间各种声音的倾听。对!那是天、地、神、人,中国最古老的生命哲学。

《玉扣纸》完成之后,鬼叔中说:“我拍完《玉扣纸》后那些做纸工人就各自回家务农了,玉扣纸作坊至今没有开工,年轻人也不会再学做纸手艺了。”

乔布斯死了,他留下的苹果让聪明绝顶的人看到了数字出版的可行和潜在的利润。电子阅读器是不需要一切纸的。

且慢,鬼叔中还说:“我还想腾出时间重剪一个准科教版本的《玉扣纸》呢!用极简的方式不急不躁来呈现乡愁记忆,那会是我的另一个探索方向。”

——《漢品》第1辑'读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