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此文:“微生物”就能明白一半——豆瓣的老文章

 朱主任4188 2018-11-16

食品安全的真正专业是什么?它最主要指的是预防医学专业。在发达国家,不是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人是不可以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而在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队伍、检测队伍中,很多人对食品基础学科不曾了解。比如:食品卫生学、毒理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统计学、食品工艺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等等。还有一部分人,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很零碎、不系统。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如果食品安全是一本书,那么,这些人只了解书的皮(封面),真正的瓤(内在),不懂!——这一点,在食品监督抽检的核查处置中得以体现。比如,植物油的过氧化值超标、酸价超标,到底算不算油脂酸败,在法条引用时产生歧义。

今天,我以微生物学为例,说说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所谓微生物,就是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这里说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之分。

一是做为我们最常见的微生物——细菌。它是微生物家族中八大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分离技术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借助培养基(其中,含有大量的碳源——糖、氮源——蛋白质等营养素)开展分离、纯培养,然后利用单染、复染技术(最常见的革兰氏染色),再利用光学显微镜简单地加以鉴别,给出初步的印象“诊断”——提出方向,之后再利用生化、血清学技术来鉴定(详见GB4789)。

而今微生物检验技术飞速发展,核酸技术的PCR、ELISA以及放射免疫等实验技术的引入,大大地提高了其准确性、灵敏性以及快速等特点。

二是病毒。病毒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微小生物。它的发现,突破了人们对微生物的传统理解,因为它只含有单一的核酸,抑或DNA病毒——比如,乙肝病毒;抑或RNA病毒,比如刚流行过的流感病毒。这一点很奇怪!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基因,所谓基因就是DNA片段,那么,流感病毒等RNA病毒是用什么做遗传物质的基础呢?——豆瓣告诉你答案:天知道、鬼晓得!

大学刚毕业时,我被分到中国预防医学院工作时。那会儿国家顶层对食品安全工作(当时叫食品卫生)的理解,与今天国家高层的重视角度不一样,那时更看重内在的实质。而今,国家高层更注重法律法规的层面研究、制定。孰优孰劣?怎么说呢,各有千秋吧。那个期间,朱暨明教授(当时的中国预防医学院院长)带领我们,欲证明病毒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那个阶段,我对病毒分离有很深的体会。然而,在我工作期间,未能完成《病毒与食品安全内在含义研究》的课题。退休后,此事就更无从谈起了。美国鬼子做到了,它证明了诺如病毒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我对美国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同仁们,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了,呵呵!

病毒分离很复杂的,它要利用活细胞才能分离的(细菌所用的“死”培养基,病毒是不能存活的,更别说复制了。说明一点,病毒不能叫繁殖,而称为复制,因为它由核酸构成)。之后,再利用鸡胚、人培肾细胞等“活的培养基”,再借助超速离心技术、电泳、血凝、反向血凝等等实验来鉴定。

三是霉菌。它是真菌的一种,是个十分讨厌的家伙。实验室的检测人都懂这点(而今实验室人是否懂?不得而知)。霉菌由菌丝、孢子构成,孢子多是生殖器官,同时,孢子有个很大的特点,用大白话说,它可以到处乱“飞”——很讨厌的。而今,霉菌实验室虽然采用了生物安全技术,无论是几级生物安全,仍无法解决孢子“传染”给实验人员的弊端。

我努力地想用大白话和您说微生物,但是写到此处,依然感觉还是写的有些过于“专业”了。没办法,而今的食品安全领域和社会中许多其它行业一样,过于浮躁。而我又对食品安全工作浮于表面的现象很着急。以前,我在文章中对某些监管机构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有些言语说的过了,在此表示歉意。我的初衷不是想打压谁,是着急,这个急是心急。不想让顶层再胡来,不想让前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付之东流。

今天看到一篇微生物方面的文章,感觉不懂的人也在专业领域上胡侃,憋的受不鸟,就写了此文。写的时候也没细想,也没怎么推敲,东一句西一句的,想到哪写到哪,见谅!同时,题目写的太大了,担心您不看,微生物的海洋浩瀚博大,本文就是这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抛砖引玉之水。

 

作者:豆瓣。退休老者、食品安全资深人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