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为什么爱吃面?

 zdjphoto 2018-11-18

苏州旅游总入口

懒得做攻略 照样玩苏州


“一个城市的记忆,只需那一碗面。”



如果说用一种食物来代表苏州人的精致,那就是苏式面了。苏式面讲究精、巧、细、雅,一碗便足以展露江南的风情万种。



苏州人到底有多爱吃面?这么说吧,一年四季,面都是热门食物。



据说,苏州人一天要吃掉500吨左右的面条。不然陆文夫《美食家》怎会有:“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样生动的描写呢。



苏州的面食有时候不仅仅是填饱了肚皮,满足了味蕾,还承载着苏州人的情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保留时光的味道。如今的苏州面更是深深镌刻上了江南的烙印,以“面”的名义彰显江南的神韵。





苏式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道平价的平民美食,但却又精致可口。外人都说苏州人活的精致,苏式面大概是最好的诠释,即便是一碗3块钱的韦复兴阳春面,都能让人穿戴整齐早早去吃,这就是苏州人的精致。



在苏州城内,可以说是“百步之内,必有面馆”了。但每家面馆对面的做法,浇头的配置,都十分有讲究。过去讲“头镬”,“二灶”,“三煤炉”,“头镬”指头汤师傅,“二灶”就是捞面师傅,“三煤炉”指炒浇头的师傅,三个步骤哪一个部门没有做好,这个面都会走了样。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讲究的老食客,会赶早吃一碗头汤面,这时候的汤最清澈纯正。外人讲苏州人活得精致,大概就在于此。而这种精致,也是苏州人骨子里对食物的讲究。



苏州没有风起云涌,只是小桥流水,在平静的浸润中,苏州水灵灵地活到了今天,有了深度,也有了沧桑。苏州面同样汤汤水水,主要为汤面。



苏州面馆极其讲究面汤。面汤是苏州面的灵魂,所谓“唱戏靠腔,下面靠汤”。苏州人吃面,以汤水的优劣作为首要的评判标准。


面汤一般用棒骨、鳝骨、鸡壳、虾壳、螺蛳等吊制而成,吊汤师傅天不亮就来店里吊汤了,定定心心吊三四小时方告成功。这锅汤清澈见底,不见浮沫,味道清雅鲜美。



喝上一口,仿佛身体的每个毛孔都被打开了。这就不难理解苏州面唯一与北方面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个顶个都是大碗,既大又深,只有这样的碗,才能盛入够分量的汤。


面浇头的丰富多彩,是苏州面的历史传承、行业特色,也是长期来傲视雄“面”而长盛不衰的原因。



焖肉、笋油、爆鱼、爆鳝、鳝糊、炒肉、肉丝、三虾、虾腰、蟹粉、冻鸡、上素、卤鸭等等,随季节而花样百出,凝聚了历代苏州厨师的聪明才智。


就拿大家熟悉的爆鳝来说,黄鳝必须活杀,斩段后油炸至表皮起泡,再加调料煮至入味,吃口外脆里酥,汁浓无腥,清雅鲜醇。



苏式面浇头的丰富和考究令人惊叹,有单浇、双浇、多浇之分,可面浇、底浇、过桥。数量之多,海内独步,炒爆灼烩“海陆空”都可成浇。



苏式面的面条,最常见的是细圆面。苏式面的面条虽然简单,但是小巧漂亮,面条整整齐齐地窝在面碗中,像用梳子梳出来一样,也像鲫鱼的背



除了汤要清、面要爽利之外,捞面也是一门技术活,说几两就是几两。全靠师傅自己判断下手轻重,长筷一夹一抖一翻,就是苏面最经典的“观音头”,纹理像是风吹麦浪一般。




“鲫鱼背”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卷紧了的面条,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了与面汤的接触,不会马上涨发,没了弹性和嚼劲,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持面条的温度,“面热”口感好,而且可以起到对面汤保温、加温的效果。




这就要求做面的师傅在起水的时候要稳准快,慢了面容易烂,力气小了煮面的水甩不干净,面就容易卷不紧,进而容易泡涨。



从饮食习惯来说,南人喜米,北人吃面,川人喜辣,沪人好甜,广东人喜欢煲汤,山西佬喜欢喝醋。那么作为正宗的南方人,苏州人为何那么喜欢吃面呢?



究其历史原因,要从宋朝说起,宋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掠,高宗逃到临安,即今天的杭州,偏安一隅,史称南渡。时人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讥嘲。



因为杭州和苏州连在一起,来自汴州(开封)的士大夫、商人们来到苏州,被苏州的秀丽风光吸引,很多人不再向临安出发,而是选择一个园林买下住下。



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考证:靖康之乱后,临安和苏州的“移民”,76%来自河南,其中绝大多数又来自开封。



这些喜欢面食的达官贵人,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不但没有入乡随俗吃米饭,反而将吃面食的习惯,渗透到我们大苏州人的饮食习惯中。



因为面条,导致了南方对小麦的需求增加,于是,南宋朝廷采用奖励政策,鼓励淮河以南多多种麦。于是,我们恍然明白了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日,尽荠麦青青”的深刻内涵。



苏州人爱吃面,苏州面馆自然也兴隆。至少在三百多年前,文人笔下就屡屡出现过面馆的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临近闹市观前街的宫巷,成立了苏州史上第一个事关面条的行业协会,世称“面业公所”



很多东西,一开始只是好奇,后来就是尝试,慢慢成为习惯,习惯成为文化,文化变成基因。



关于吃面,苏州人绝对是最认真的。这一份对面的喜爱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无论是男女老少,无不透露着对一碗苏式面浓浓的情感。




经历悠久历史的沉淀,酿就了苏城大街小巷苏式面的老字号,一碗入魂的苏式面,哪一碗深得你心呢?



如果说枫镇大肉面是苏式汤面的一块招牌,那同得兴就是苏州面馆的一块招牌。比起苏州不少明清时就已创立的老字号,同得兴只能算是后起之秀,然而它却凭借着一碗白汤枫镇大肉面成为当下苏式面馆的代表。



枫镇大肉面,即是以枫镇大肉为浇头的白汤面。这碗面对肉是十分讲究的,一定要五花三层,好看,新鲜,香,口感就是不一样。码的整齐的面被乳白色的汤刚刚盖过,汤的表面飘着切的细碎的嫩葱,面上摆放着一大块诱人的焖肉,肥瘦相间、晶莹剔透。单这外表,就把人吸引住了。



肉入口即化,面条爽滑劲道,高汤滚热鲜甜,就这么一口面一口汤一口肉地吃着,不一会儿碗就见了底。额头微微冒汗,只想低呼一声“爽”。



唐贞元十二年,刘禹锡送挚友张盥赴举,行致姑苏城山塘街。逢一大户添子在“麒麟阁”大摆“汤饼宴”,两人入之,食之大悦,随口一吟:“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掌柜陆正兴方知“诗豪”刘禹锡至此。便将此佳句写下并悬挂店中。从此“麒麟阁”名声大作、生意火旺。掌柜后人为纪念先辈的业绩,更店名为“陆正兴”世代相传至今。1995年陆氏后人不断改善、创新,使之成为苏帮独特的面馆之一,并更名“陆振兴”。



焖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浇头,选择猪五花肉,特别焖煮而成。自己拿筷子把焖肉从不锈钢盆里夹到面汤上。


稀松的肉纤维浸满了汤头,肥肉化在汤里,吃起来肉皮Q弹,又不会太有韧性,肥肉肥而不腻,整块焖肉超级酥烂,用筷子一夹就断。就算是不爱苏式面的人,也很难拒绝这一块堪称极品的焖肉。



裕兴记有三大法宝:两面黄、三虾面和秃黄油。



“两面黄”是苏州传统美食,先将面条煮熟后,用油煎至两面发黄,俗称“两面黄”又称“双面黄”。再配制各式浇头,其美味无与伦比。



三虾面是时令菜,初夏五月上市。所谓三虾面指的是“虾籽、虾脑、虾仁”。而只有初夏时节的河虾才符合要求,才能制成这么一碗季节限定的三虾面。将浇头倒入面里拌,满口都是虾籽的香味,简直要鲜掉眉毛。



阳澄湖大闸蟹上市后,秃黄油面成为了最时令的美食。一份正宗的秃黄油面浇头,需用一对阳澄湖的大闸蟹,包含一只4两半以上的公蟹和一只3两半以上的母蟹。蟹洗涮干净后,上笼屉大火蒸熟后便开始剔蟹。剔下来的蟹黄和蟹粉约为70克,用猪油细细的炒了以后,便是一份秃黄油浇头。



朱鸿兴的面点之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一碗冻鸡面。据朱鸿兴董事长、中国烹饪大师俞长林老先生介绍,冻鸡面是苏州传统冬令面的代表,由于制作工艺繁杂,老一辈的师傅退隐江湖,这碗面几斤失传,甚至曾经在离开苏州人的餐桌五十余年。



所以就在2014年,俞老先生和高扣林、汪成等几位业内烹饪大师、苏帮菜非遗传承人,加上90余岁的苏式面点祖师爷俞雪根,成立了苏邦面大师工作室,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尝试,将这“冬季一碗面”又还原了出来,这才有了现在朱鸿兴面馆里的“冻鸡面”。



壹得面馆,算不得是苏州面馆的主流,但就靠着一碗蕈油面,在高手如林的苏州站住了脚。蕈油面过去是常熟兴福寺的斋面,壹得面馆老板在兴福寺学艺后,将它带到了姑苏城。原料取自松树蕈,松蕈“生于松树茂密处,松花飘坠著土生菌”。



极品蕈油面采用的是野生鸡孵蕈,并且用农家菜油,加以八角、丁香等佐料,爆炒而成,所以吃起来会有菜油特有的香味。常熟风味的鲜汤,配上山珍野蕈的鲜嫩、爽滑,真应了那句“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楫。”



来苏州吃面,大家一定会向你提起胥城大厦,原因只有一个:那里有代表苏式面水准的一块金字招牌——奥灶面。



胥城大厦是苏州的一家四星级酒店,但没想到这里最出名的居然是一款来自市井的奥灶面。胥城的奥灶面,从引进到改良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每天的食客络绎不绝,胥城的奥灶面已经成为了酒店的一大品牌,它的名声响彻了整个苏州城。



说到奥灶面,就得说到浇头,胥城有爆鱼、卤鸭、焖肉、爆鳝、虾仁五种浇头,色浓味鲜的爆鱼面,肥而不腻的焖肉面,酥而不烂的卤鸭面,鲜美香醇的红油爆鳝面,晶莹透亮的虾仁面,吃上一口胥城的奥灶面,那股美美的味道,保管让你一辈子忘不掉!



要吃奥灶面,伟记奥面馆是不错的选择。这家店是苏州有名的老字号,以奥灶面为主打,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地道的苏式奥灶面源自昆山,过甜的口感让许多外地食客难以接受,甚至留下了“苏式面很难吃”的印象。而伟记奥面馆针对这一点做了改良。




特别是白汤卤鸭面,少了一份浓甜,多了一份咸鲜。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投锅煮时水大透足,少投勤捞,保持水清,下使之软硬适度。再将大麻鸭用老汤熬煮,鸭肉肥而不腻,配以刚捞起的头汤面,白面白汤,原色原味,汤清面爽,浇头醇厚。



韦复兴的爆红,皆因为它的这一碗招牌阳春面。之所以称为招牌,不仅因为面的味道,还因为这碗面只卖3块钱,是苏州最便宜的一碗阳春面。所谓阳春面,也就是光面——没有浇头,只有汤和面。正因如此,所以对汤和面的要求就尤显苛刻。



每天早晨不到3点,韦复兴的师傅就已经开始按照传统方法熬制汤头。猪骨加上各种河鲜打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熬制,面汤和白开水一样清澈见底,但喝上一口,却感觉鲜美无比,再加上特制的面条,让许多苏州人大老远赶来吃上这一口。



今年苏州评十碗面,琼琳阁的醇香肉排面都榜上有名。为了吃这碗面,即便不是饭点,店外面也会大排长龙。琼琳阁面庄的老板苏松是苏州本地人,烹饪科班出身,曾在苏帮菜馆做红案厨师多年,后学习苏式汤面,专注研究传统制面、吊汤等技艺,于2006年在书院巷开出首家琼琳阁。



据琼琳阁面庄吊汤老师傅说,他们通常晚上就开始吊汤,汤料的配方是老板根据传统配方研制成的,有20斤猪肉、一只金华火腿、七只农家土草鸡、六只草鱼头、五斤黄鳝骨等等,汤底的鲜美,全靠真功夫。文火吊4-5小时,才能下350碗汤面。浇头非常丰富,最有特色的就是醇香肉排,早上吃一碗最有特色的醇香肉排面,岂不美哉。



美味斋饭庄始源于上海,创于1923年,以经营上海风味菜肴为主,口味独特、正宗。1956年北京美味斋饭庄在宣武区菜市口正式开始营业,经营生炒鳝糊、五香大排、小白蹄、古老肉、叉烧肉、松树鳜鱼等,经营的菜肴中既有苏锡帮菜的特点又兼有淮阳风味,尤其善烹鱼虾类菜肴。



现在以“菜肴实惠、菜品丰富”为经营特点的美味斋,以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继承流传的美食风格,在各界食客的关怀下,得到长远的发展,使得美味斋的菜肴成为美名远扬的美食品牌,如今美味斋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重要美食聚集之地。




陆长兴是苏州面馆业中的后起之秀。1992年,受到洋快餐启发的陆氏父子申请注册了“陆长兴”商标,陆长兴由此成为苏州餐饮行业第一块商标。陆长兴的面名声在外,不仅是本地人,就是许多到苏游客也对它赞不绝口。


正宗苏州口味的好面,名气很响。汤好,面也好。酱汁是熬过的,浓浓的很香。老苏州都到这里来吃面,不怎么爱吃面的到这里也能吃满满一大碗。如果你想一饱口福的话,就趁早叫上一碗尝尝,那鲜美无比的感觉,包你从此念念不忘。



灵岩山寺除了这佛之胜地,还有另一引人之处,那就是寺内素面部的面,可别小看了这一碗素面,可是有不少人慕名而去就为尝尝这放空的美味。



听师傅说这素面,还有一句谚语:“灵岩一碗面,天平一口汤”,这谚语里描述的就是灵岩山甚是一绝的素面,只有尝了才明白,为何食客千里迢迢就为灵岩山的这一碗素面了。



今年,苏州面以518种浇头摘得“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头衔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以及评选出的“苏州十碗面”,打造苏州“美食天堂”,让更多人享受天堂美食,体验“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只需一碗面”。都在进一步提升苏州面的水平和影响力,彰显了匠心精髓和创新特色。



苏州面

是一张名片

是苏式生活的缩影

苏州面

是一种文化

也是江南水乡的温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