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圣贤养生名言9、10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18-11-18

(九)养生不能只靠药物滋补,一旦有病要及早就医

善养生者,岂徒待药物已哉。(意思是:善于养生的人,岂能够仅仅依靠药物。)

——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善于服药保健的人不如善于保养的人。)

——《永乐大典》卷11620

人处疾则贵医。(人有了病就该早请医生看。)

——《韩非子.解老》

百病不愈,安得长生?(病很多而不赶快治愈,怎么能长寿呢?)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为:有病不及时治疗,就得经常去找医生。)

——《汉书.艺文志》

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意为:有病未及时发现比经常看病吃药的病秧子更可虑。)

——明.洪自诚《菜根潭》

有病当求医,病愈药须止。(有病就赶快去找医生治,病好了就不要无故吃药。)

——宋.邵雍《感事吟》

有病固足惧,无疾未足愉。(有病固然可怕,没有病也不要盲目乐观。)

——清.陈确《病吟》

养生以却病为急。(养生应着重于防病。)

——明.高濂《延年却病笺》

害成于微而败于著,故有无功之治。(病轻微已构成危害,到了明显时才去救治,所以往往有治不好的疾病。)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

形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疾病可以治愈,灾害可以消除。关键是要把握好时机和找准方法。)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摄生者,必须洞晓病源。(保养身体的人,必须充分了解致病的原因。)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有病自家知。(自己应当知道自己有没有病。)

——《万花楼.登楼》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生老病死和人生的各种遭遇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醒世歌》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照看自己的形体需要明镜,治疗疾病需要医术高超的医生。)

——唐.王建《求友》

匿病者不得良医。(隐瞒病情的人得不到有效治疗。)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

体无纤微疾,安用问良医?(身体没有病,不要老想着去医院找医生。)

——三国.魏.毋丘俭《答杜挚》

病非一朝一夕只故,其所由来渐矣。(疾病是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列子.力命》

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意为:既有病因同而症状异,亦有病因异而症状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良医将治之,必穷病所因。(好医生治病,一定要细查深究找到疾病的根由。)

——宋.欧阳修《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察病论证,对症用药。

——宋.阳枋《编类钱氏》

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求本:找出病根。)

——明.张介宾《传忠录》

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三世之书:指《针灸》《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三本医书。)

——明.宋濂《增医师葛某序》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学医,既要精深,以求领会它的道理;又要广博,以便择取其精华。)

——《喻昌医门法律》

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里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无一定之方:并没有不分症候差异、人人一概服用的药方。)

——明.王守仁《示教读刘伯颂》

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好的医生治病,能根据各人的病情,参考各种药方而后用药。)

——汉.王充《论衡.别通》

病生之变,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理尽。(疾病的发生变化,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医书虽多,尚不能穷尽一切医理。)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而恃书以为用者,未能见臻至妙。

——宋.沈括《梦溪笔谈》

药虽进入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己出。(药是医生开的,但药方多为前人留传,如果古人的药方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就不必自己去另创新方。)

——宋.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好的医生治病,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药方。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也随之变化。)

——《吕氏春秋.贵生》

病有万殊,医之用药,乌可执一而不达其变?(有各种各样的病,每种病在各种不同的病者身上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开方用药,也要因病因人而异,不可固执一端。)

——元.阎复《风科集验各方.序》

医不经师,方不袭古。(不经师:不照搬。袭:沿袭。)

——明.方岱《鲁云谷传》

随其症而制其方。(要根据病情而开方用药。)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

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平素:一向。)

——《金史.张元素传》

药不执方,医无定格。(执方:固执一方。定格:固定的规格。)

——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

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医生治病,既要了解病情的变化,又要了解药物的性能,用多种方法治疗。)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聪明的人重视预防疾病;治理国家懂得未雨绸缪。)

——元.刘元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一般人担忧的是病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治病的方法少。)

——清.王廷珍《温病条辨.序》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讽刺书本和实践相脱离的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上医无传方,非无良方也,忧用方者也。圣人无定法,非无善法也,忧用法者也。

——宋.崔敦礼《雏言》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淮南子.说山训》

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杜:断绝,指预防。)

——晋.葛洪《抱朴子.用刑》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良医治刚发之病,下医治已发之疾。)

——元.刘元素《素问.八正神明论》

勿以康健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不要以为自己的健康理所当然,而要居安思危,注意预防疾病。)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以弭病于将然为先,而攻治为后。

——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序》

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意为:已经死亡的人不可能复生。因此,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善养性者,则治无病之病。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至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前,不追于既败之后。

——《太上老君养生诀》

上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著。(上等的医生善于发现还没有征兆的隐藏很深的疾病;中等的医生只能治疗症状已经非常显露的疾病。)

——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与其等到有了疾病再去治疗,不如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就去保养、锻炼。)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善治者,必于其未成之前。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能扑灭其荧荧之火,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成,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治病和备土防水、灭火防灾一个道理,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

——明.李梃《医学入门.保养说》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永乐大典》卷11620

莫待病生才服药。

——《孙真人卫生歌》

妙手回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百病生于气也。(许多疾病和元气损伤有关系。)

——元.刘元素《素问.举痛论》

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对内注意病人的脉象,在外观察病人的形体气色,最后分析病人的病情。)

——明.张介宾《小儿则总论》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除害、疗疾都要以治本为重点。)

——唐.白居易《策林》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但茶可以治各种疾病。)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汉.王充《养性书》

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治病用药好比战场上调兵遣将。善于用兵的人,步兵如同坐上战车的功效;善于用药的人,生姜可起桂枝的效力。)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江村》

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是药三分毒,用药和用兵一样,绝对不可轻举妄动。)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药能怡神养性。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高明的医生用性味猛烈的药攻治麻疹等类似的疾病,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养精神。)

——唐.刘禹锡《鉴药》

有病贪补而不依症用药,……非惟不是却病延年,亦非养心养性之道。

——明.李梃《医学入门》

必须药饵扶持者,亦须量体,宁从缓治,不可责效目前,反致奇疾。

——明.李梃《医学入门》

药者疗也,所以治疾也,无疾则勿药可也。(药是治病的,没有病就不要乱吃药。)

——《申鉴》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病有本末、主次、轻重、缓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如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病在脏腑为本,病在肢体为标。了解到病的标本,就能施治恰当;不知标本而施治,就是轻举妄动。)

——元.刘元素《素问.标本病传论》

治病必求于本。

——元.刘元素《素问.阴阳印象大论》

治病者,必以形体为本,欲治形体者,必以精血为先。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治形论》

(十)养生一定要重视睡眠和饮食这两件事

能息心,自瞑目。(能够使心情安稳下来,自然能睡到香甜。)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何故不寐?湛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心累当然不能入睡;心静自然能很快入睡。)

——宋.邵雍《能寐吟》

大惊不寐,大病不寐,大喜不寐,大安能寐。(大安:心里舒坦。)

——宋.邵雍《能寐吟》

服药千裹,不如一宵独卧;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

——清.杜文澜《古谣谚》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清.李渔《笠翁文集》

不觅仙方觅睡方。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安寐》

卧不安,……大抵以清心为切要。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安寐》

夜卧不覆首。(意为:晚上睡觉不可用被子盖住头部。)

——三国.魏.应璩《百一诗》

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戒久睡,久睡倦神。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注:春夏适宜早起床,秋冬可以睡迟一些。但迟起床也不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才起;早起床也不能在鸡打鸣之前就起来。)

——明.胡文焕《寿养丛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惜花早起,爱月夜眠。

——《太平乐府》卷二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苍天给人的是各色空气,大地给人的是各色食品。)

——元.刘元素《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为国本,食为人命。(国家的根基是人,人的生命依赖食物。)

——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养生的根本,必依靠饮食,饮食不得其宜,就难以维持生命。)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安生之本,必须于食,救病之道惟在于药。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言语和饮食两件事,对于人关系最密切,意义也最大。)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饮膳为养生之首务。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饮食者养其形,起居者调其神。(饮食合理可以保养身体,作息有规律可以调养精神。)

——元.刘元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摄生录》

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水和土生长和滋养万物,它们是人们饮食的来源,而饮食则是人的命脉所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

调养功夫全在眠食二字上。(调养身体最重要的是睡眠和饮食两件事。)

——清.曾国藩《家书.喻纪泽、纪鸿》

余教尔从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精浅,却得自然之妙。(养生要认真处理好睡眠和饮食两件事,这个道理看似简单浅显,却隐含着自然规律的奥妙。)

——清.曾国藩《谕纪泽.纪鸿》

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

——清.杜文澜《古谣谚》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元.刘元素《素问.上古天真论》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说话要谨慎,饮食要有节制。)

——《易经.颐象》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按时按量进食,身体必然健康。)

——《吕氏春秋.尽数》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进食穿衣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

——《墨子.鲁问》

若夫圣人,量腹而食。(有智慧的人按照自己的实际饭量去吃饭。)

——《淮南子.精神训》

饮食不节以生百病。(饮食没有节度,就会生各种疾病。)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

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信胜于药也。(如果了解食物的性质,调剂而食用,则其疗效比药还好。)

——《食治养老序》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长远的事情难以逆料,日常生活则应说话谨慎,饮食有节。)

——汉.崔瑗《座右铭》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元.朱丹溪《饮食箴》

病从口入,福从色败。(因贪食、偏食或不讲卫生而致病,因好色而招祸。)

——明.尤遵叙《食色绅言》

慎言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谨慎说话有益于修养德行,节制饮食便可以保养身体。)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

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饮食没有节制是生病的原因;心术不正必然招致杀身之祸。)

——宋.林逋《省心录》

饮食不节,杀人顷刻。(不注意节制饮食,顷刻间就可能叫人毙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人知饮食所以养生,不知饮食失调亦以害生。(人们只知道饮食有益于身体,却不知道饮食失调则有害于身体。)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饮食》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至自安逸。(人依靠饮食保养身体,但注意不要饮食过度,身体就自然安适。)

——《孙真人卫生歌》

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条有节,有益有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日用饮食,斯为尚矣。(颐养:保养。尚:崇尚。斯:此;这。意为:食品很多:有的能吃,有的不能成;有的可以多吃,有的不能多吃;有的多吃点对人有好处,有的吃多了对人有损伤。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

——清.吴澄《不居集》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加陪的猛吃猛喝,肠胃必然要受到损伤。)

——元.刘元素《素问.痹论》

人饱食劳倦即伤脾。(人过饱的吃东西,过度的疲劳,都会伤害脾脏。)

——元.刘元素《素问.本病论》

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饮食的原则:不挨饿,不太饱,五脏自安好。)

——《吕氏春秋.尽数》

婴儿常病,伤于饱也。(婴儿许多疾病是因为吃得过饱造成的。)

——汉.王符《潜夫论》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要想婴儿平安无病,就不要让他吃得十分饱,也不要让他穿得十分暖。)

——清.梁同书《直语补正》

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饭不要吃得过饱,水不要喝得过多,冬天不要捂得太热,夏天不要把环境搞得太凉。)

——晋.葛洪《抱朴子》

养生者先饥乃食,先渴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意为:养生的人不要等饿了才吃,饿得不行了,就会饥不择食,吃得过多;不要等渴了才喝,渴得不行了,就会猛灌猛喝,喝过头了。)

——南朝.梁.陶弘景《养生延命录》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而无极,食无过饱。(身体总想多安逸一点,吃饭必须经常欠一点。劳累不能到极点,吃饭不能过饱。)

——明.王蔡《修真秘要》

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人到了非常渴的时候不能大量饮水;同样到了非常饿的时候不能大量吃东西。)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吃饭要少吃多餐,不要一次吃很多,长时间吃一次。)

——明.王蔡《修真秘要》

不饥强食则脾伤,不渴强饮则胃伤。(肚子不饿强行吃东西就会损伤脾脏,本来不渴强行喝水就要损伤胃。)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喝饥餐犹戒多。(酒喝醉了倒头睡觉,刚吃过饭马上躺在床上,都对身体没有益处;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尤其不能过量。)

——《真西山先生卫生歌》

已饥方食,才饱即止。(肚子感到有点饿了就吃,刚刚有点饱就不要再吃了。)

——明.高濂《遵生八笺》

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吃饭宁可吃欠一点,千万不要吃得过饱。)

——清.李渔《笠翁文集》卷六

宁少食,无太饱。

——清.褚人获《坚瓠集.秘集》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清.钱大昕《恒言录》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吃得太饱要伤神,肚子太饿要伤胃;喝得太多伤气,太渴了伤血。)

——《孙真人卫生歌》

不欲过饥,饥则败气。(肚子不能饿过头,饿过头损气,严重者就可能产生厌食症,后果很严重。)

——《彭祖摄生养性论》

甘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美酒佳肴,利于口而伤于身。)

——《韩非子.扬权》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豆子、麦子足可以满足食欲了,美味佳肴不值得羡慕、眼馋。)

——晋.陶渊明《有会而作》

衣不求华,食不厌蔬。(不追求华丽的衣着,不厌弃粗淡的饮食。)

——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是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的身体器官的运行要靠胃消化食品供给营养。)

——元.刘元素《素问.玉机真脏论》

若要衍生,肠胃要清。(若要活的长寿,肠胃一定要好。)

——晋.葛洪《抱朴子》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粗茶淡饭足以填饱肚子,何必追求山珍海味;破衣烂衫能够遮风避雨,何必追求绫罗绸缎?)

——唐.白居易《赠内》

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善于保养身体的人必须多吃素少吃荤。)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注:三千功行从此始:各种养生方法都以这为出发点。信有之:确实是这样。)

——《养保名铭》

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吃饭越简单越好,菜园中蔬菜比山珍佳肴好得多。)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注:五谷指:麻、黍、稷、麦、豆;又说指:稻、稷、麦、豆、麻;还有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更有指: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五果指:桃、李、杏、栗、枣。五畜指:牛、羊、鸡、犬、豕;又指:麋、鹿、麏、狼、兔。五菜指:葵、韭、薤、葱、藿。)

——元.刘元素《素问.藏气法时论》

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食品吃到嘴里和吃药治病一个道理,符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则对人的五脏六腑有益处,不符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则对人的五脏六腑有伤害。)

——《本草求真》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注:五辛指葱、薤、韭、蒜、蕖。)

——《孙真人卫生歌》

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即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多促人寿。(酸味吃多了伤筋,苦味吃多了伤骨,吃甜食太多伤肉,吃辛辣太多败气,吃咸盐太重要折寿。)

——明.王蔡《修真秘要》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有茶。(我从小到老口味都很清淡,一生所好道的就是喝茶。)

——宋.欧阳修《茶歌》

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顾元庆《茶谱》

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论喝茶的功劳它可以治疗各种疾病,长期喝茶健身的功效比胡麻强。)

——宋.欧阳修《茶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米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论语.乡党》

食饐(yi)而餲(ai),鱼馁(nei)而肉败,不食。(意为:不吃变质的食物。)

——《论语.乡党》

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吃饭不要太急太快,太急就会损伤脾脏。最科学的方法是细嚼慢咽。)

——《医说》

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为逍遥。

——元.伊世珍《琅环记》

所食之味,有与身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晋.傅玄《口箴》

善医者先寝食而后医药。(善于治病的医生先看病人吃饭、睡觉好不好,而后才开处方用药。)

——隋.王通《文中子》

治之愈与不愈,亦在人之调摄如何尔。(病治好治不好还和人的调养护理到位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明.龚居中《洪炉点雪》

吃药不如自调理。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谷:稻黍稷麦豆。五药指寒、热、温、补、泻等各种类型的药材治病。)

——《周礼.天官.疾病》

食能排邪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X(病旁+阿,读e.字库无此字),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物能排除病邪,安顿脏腑,使神志愉悦爽顺,还可以资助血气。如果能用食物防病治病,排解不良情绪,那一定是很高明的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当医生的人,必须首先洞察病情,知晓病源,能食疗的一定先进行食疗,食疗不见效果,再用药物治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老年人有病,最好先用食疗,食疗不见效果,再用药物治疗。)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善于治病不如善于审慎的防止疾病,善于用药不如善于调节饮食。)

——宋.陈直《食治养老序第十三》

人之所赖,药食为天。

——明.张介宾《类经.序》

有病固当攻以药石,然不若调饮食,使日中二餐如意,乃康济上策也。(有病固然应当用药物、针灸治疗,然而再好的药物和针灸也不如调节饮食,使一日三餐吃得开口如意,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上上之策啊。)

——宋.李光《十四与赵元镇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