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最为优美,最有魅力的语言,没有之一,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汉字的排列组合可以无穷变化,引申出不同的语义。然而,有些词却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成语。我们所见的成语,多为四个字的,这些占成语的总量的96%。其它字数的成语,则成为了“稀有动物”。 而且,非四字的成语,可能大家时常用到,却并没有当回事,有的甚至将它误认为是俗语甚至诗歌。比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很多人却没有将它当成语看待。其实,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成语,意思是虽然能躲得过一时,却躲不过一世,终究还是会束手就擒的。 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懂的这句成语,和尚听后会大呼冤枉。这是因为,和尚是不会住在庙里的。他的居住场所,应该是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相当严谨。尤其在古建筑上,亭台楼阁都有极大的讲究,基本上不会张冠李戴的。所谓寺,原本是官府,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大理寺是是审理案件的地方,相当于法院;太常寺是掌管礼仪的;光禄寺是管理廷宿卫及侍从,后来管理膳食。 在东汉的时候,佛教由天竺僧人传入中原。他们先是骑着白马而来,被安排在接待宾客的鸿胪寺。由于汉明帝非常喜爱佛法,对天竺僧人很是礼敬,下令在他们居住的鸿胪寺进行改进,这就修建了中国官方第一个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则取名叫做白马寺。 可以说,白马寺就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中心,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此诞生的。因此,白马寺成为了佛教的象征,而随后兴建的数之不尽的佛家清修之地,都以“寺”来作为自己的名字。 所以,僧侣都是居住在寺中的,数之不尽的诗歌也曾对此有所描写。那么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庙的原本意思非常简单,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家庙。一开始,《周礼》只允许贵族有家庙,这就是所谓的“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民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只能在房内,而不能单独建庙。直到嘉靖时,才允许老百姓“联宗建祠”。因此,大量的同宗同族人建立了无数的祠堂,其实就是庙的性质。 在汉朝以后,庙的性质开始扩大化,不但祭祀自己的祖先,还演变为祭祀鬼神甚至纪念历史名人的场所,比如说土地庙、关帝庙、孔庙等等。正因为这是祭祀的地方,所以只有祭祀的对象,不会有和尚。 郭德纲曾经在相声中说:“你见过庙里有道士啊?”道士住的地方叫做道观,他们固然不会在庙里,然而庙里也不会有和尚。庙只是一个凭吊、怀念、祭祀的地方,不是和尚清修之所。或许,在某些祭祀活动时,会有和尚来到庙中操办法事,然而如果要找和尚,还是去寺里要靠谱得多。 同样的道理,不光“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个成语出了问题,而且那句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也是不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