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说小的时候一些人很了不起,很出色,成年后就不一定就还是出色了。其实,生活里有不少从小定八十的,像仲永那样的人不多。 萧红在吃中读诗 萧红,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童年的萧红跟其他家境比较不错的孩子一样也经受了一段早期教育,也就是萧红的爷爷张维祯教她学念《千家诗》。成年后的萧红回忆道:“早晨念,晚上念,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可是如果祖父教她念到关于吃的诗时,萧红就像打鸡血似的一下子来了精神,困意顿消,原来那诗里面有萧红认为能吃的东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的诗。萧红很喜欢这首诗,不是因为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活泼、明朗畅晓,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而是里面有关于能吃的东西——鸟。萧红家附近有一口井,一次,有一只鸭子掉井里被祖父捉住,祖父就用黄泥把鸭子包起来放在火上烧。萧红把烧熟的鸭子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一股香味在空中弥漫。萧红吃着这用黄泥包着的鸭子,觉得这就是世上最美的食品。萧红想:如果把诗里的鸟也用黄泥包着烧熟,肯定也是不错的美味。所以萧红一念到“处处闻啼鸟”时就不由得高兴起来,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七言抒情诗——《题都城南庄》。这首诗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一经问世,就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唤起了一些人的共鸣。萧红喜欢这首诗恰恰也是因为里面关于能吃的东西。这里面能吃的东西是什么呢?祖父一脸困惑,心想:桃花能吃吗?萧红就一脸笑容地告诉祖父:“桃花不能吃,可是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子吗?桃子不是好吃吗?”萧红这么说着,就想起家里有一棵樱桃树,问祖父:“今年我们家的樱桃树开不开花?”想过一下桃子瘾之情油然而生。萧红学念千家诗时才四五岁,还不识多少字,都是祖父念一句她在后面跟着学一句,用鹦鹉学舌来形容萧红学念诗的情景一点儿不夸张。因为学着学着,萧红就把原诗念得走调了,也就是把诗歌里一些意象领会错了。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里的“黄鹂”,萧红以为是祖父从街上经常买来的“黄梨”,高兴得不得了,念到“黄鹂”时似乎吃到了那油光锃亮的、甜的似乎要流出水来的“黄梨”。当祖父解释那是“两只鸟”时,萧红还不死心,对祖父说:“两个黄鹂和一行白鹭能用黄泥包着烤熟了吃啊。”祖父告诉萧红鸭子易捉,麻雀易逮,可是黄鹂和白鹭飞得又高又远,它们的巢穴也不知筑在什么地方,用黄泥包着它们烤熟了吃比登天还难。萧红听了,知道黄梨吃不成了,还有像黄鹂和白鹭这样的鸟也吃不成了,就一下子不喜欢杜甫这首《绝句》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玩是儿童的天性;吃呢?也是儿童的天性。只是萧红在“吃”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 鲁迅在故事中成长 “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这是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记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而这个神话故事最初是鲁迅从祖母的口中得知的。最近,我重读鲁迅的作品,发现童年的鲁迅是在一些人所讲的故事里渐渐成长起来的。 猫是老鼠的天敌,蛇呢?也是捕鼠的高手。一次,鲁迅在一间空屋里发现一只被蛇咬昏的隐鼠,也就是鼹鼠,这种鼠是鼠类中最小的一种,体形约一个大拇指大。这只隐鼠大半天了,才苏醒过来。而苏醒过来的这只隐鼠忽然爬到砚台上舐吃里面研着的墨水。隐鼠的这一举动,让还懵懂无知的鲁迅一下子想起了自个的父亲从前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鲁迅的父亲叫周伯宜,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可是肚子里还是有不少墨水的,诗词格律做得来,自然也知道一些故事或者传说。果真成年后的鲁迅在《狗·猫·鼠》一文里记载了父亲周伯宜所讲的一个故事:“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这只墨猴多么有趣和好玩啊!童年的鲁迅听了父亲的这个故事以后,一直想拥有这样一只墨猴,可是一直又未能如愿,估计这个故事可能带有一定的迷幻性吧?父亲周伯宜的用意只不过让人们通过这个故事把事情做好,不留尾巴,养成良好习惯罢了。 每一个老人都好比一座博物馆,人老了,并非没用,肚子里的故事或者传说一个接着一个,天天讲似乎都讲不完。除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个关于白蛇和许仙的故事外,鲁迅还从祖母口里听到老虎拜猫为师学艺的故事。记得鲁迅五六岁的时候,一个夏日的夜晚,酷热难耐,鲁迅搬来一张小饭桌放到了一棵桂花树底下。鲁迅坐累了,干脆爬到小饭桌上躺了下来乘凉。鲁迅透过桂花树叶依稀望见天上闪烁着的星星。忽然,一阵沙沙声由上而下传来,原来有一只猫在桂花树上不知为何爬搔着。这时祖母手摇芭蕉扇正给鲁迅扇风取凉。于是祖母就给鲁迅讲了老虎拜猫为师学艺的故事:“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从鲁迅所睡的床还可以知道,小小的鲁迅还知道“八戒招赘”“老鼠成亲”等一些故事,原来鲁迅的床前就贴着这样的小花纸。 童年时,鲁迅家里还有一位保姆叫阿长,这位保姆“生得黄胖而矮”,大字不识一个,可是在鲁迅的心目中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人,因为从阿长的口中,时不时也能听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对抗清朝剃发垂辫的法令,他们就留发而不结辫。保姆阿长就把起义军叫做长毛。于是阿长就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说长毛把掳来的老女人当做阻挡外兵的盾牌。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引用阿长的话说:“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当然了,阿长还给鲁迅讲了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这个美女蛇是“是人首蛇身的怪物”。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说这美女蛇“能唤人名,倘以答应,夜间便来吃这人的肉的。”原来阿长讲这个故事是要小小年纪的鲁迅不要跟陌生人接触和交往,免得上当受骗。 童年的鲁迅听到一些故事或者传说,大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可是这些故事给鲁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鲁迅在文学的天地里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最终成了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 张爱玲在故事里取乐 善始善终是说做事要有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可是小时候的张爱玲写起小说来常常是丢三落四,虎头蛇尾,很少把一篇早已构思好的小说写完的。 张爱玲七八岁时,有一天,她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精彩传奇,构思里的那些曲折而又动人的故事情节如真的一样历历在目。当时没有像样的本子,张爱玲就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上开始写了这篇历史小说。当她写下第一句话“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时,被她一个有二十来岁的堂房侄子发现了,这个侄子非常惊讶:“喝!写起隋唐演义来了!”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谁知三分钟热度一过,张爱玲只写了一张纸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张爱玲十岁时,成了上海圣玛利亚女校的一名学生。肚子里有了点墨水的张爱玲就更想把脑海里经常蹦出来的故事写成小说,比如有一篇小说没有题目。这个无题目的小说内容是什么呢?张爱玲说:“关于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叫凤娥。哥哥出去经商了,于是凤娥便乘机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历史上有山东吕剧《小姑贤》,没想到张爱玲构思的小说里的小姑却是个歹人。可是张爱玲没有写完,只写到了小姑定下谋害嫂嫂的计策那一章就搁笔不写了。 据说这些没有写完的小说,在构思时都不是太长,连个中篇都算不上。可是到了后来,张爱玲开始计划写个长篇小说了。那时她受到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的影响很大,经常阅读张恨水、秦瘦鸥等人的小说,竟然是异想天开要写一部关于“摩登红楼梦”的大书。书里的人物全是套用《红楼梦》里的人,一个不都变。据说张爱玲当初要写《摩登红楼梦》的时候,很是像模像样,似乎动笔之前要来个什么仪式似的,以示她对写这部长篇小说的非同一般。那是一部章回体小说,回目是她的父亲代为拟写的,够一本正经的了。可是张爱玲只写了前五回又搁笔不写了。 这种兴兴头,前功尽弃的事儿真是太多了,好多人都替张爱玲惋惜和遗憾。可是成年后的张爱玲或者说成名后的张爱玲对她小时候这种虎头蛇尾的写作一点儿不后悔。玩是儿童的天性。有人爱踢毽子,爱跳皮筋,爱耍棍棒打打杀杀,张爱玲呢?把写小说当做童年的一种游戏,能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管他是否有始有终呢。比如在读小学的时候,张爱玲还写了一个负心男子叫殷梅生的小说,班级有个男生看到了,就把这小说里的殷梅生改成了王梅生。原来这个男生也姓殷。可是张爱玲不情愿,又改了回去。几次三番,纸都破得不像样,没法阅读了。可是张爱玲一点儿不生气,觉得非常好玩有趣。那个男生也是一路开心,跟张爱玲闹着玩。这不是游戏,又是什么呢? 玩累了,就停停。歇过来了,接着再玩,这就是游戏规则。成了名的张爱玲深受编辑和出版社的约稿之累,感慨着:“现在我又写了,无限制地写着。实在是应当停一停了,停个三年五载,再提起笔来的时候,也许得有寸进,也未可知。”张爱玲小时候那些未写完的小说,估计也是一种蓄势吧。 【文/陆琴华】 自宣小广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