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

 木香草堂 2018-11-20

心理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学原理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背景: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有心无力:“敢想、敢试、敢为”与“无知、无能、无法”

一、行为主义:心理即行为及其强化

(一)强化的原理

斯金纳是以一种相当操作性的方式来界说强化的。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也就是说,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都可以起强化作用。这样,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而且,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并不一定起强化作用。同样,对某一个人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起强化作用。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又译积极强化)和负强化(又译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例如,当饥饿的白鼠按开关时给予食物,食物便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负强化物即厌恶刺激,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例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开关时停止电击,停止电击就是负强化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由此可见,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一种强化物。

当今许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著作中,往往都混用负强化与惩罚这两个概念。而在斯金纳看来,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同强化一样,惩罚也是根据其结果来界说的,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

    研究发现(Estes1944),我们不可能通过惩罚根除有机体的某种不良行为反应,惩罚的效用至多只是起抑制的作用。此外,间歇惩罚(即并非每次不良反应后都给予惩罚)比连续惩罚(每次反应后都给予惩罚)的效果要更好些,持续的时间也更久些。

斯金纳认为,惩罚有时在改变行为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虽说惩罚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而与此同时,惩罚可能会引起负效应,如攻击性行为。所以,他认为,与其给予厌恶刺激,还不如不给奖励刺激。

在非得给予惩罚时,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惩罚一定要在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给予,延迟的惩罚可能是无效的。第二,要注意利用惩罚后的反应抑制期。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在惩罚的同时通过强化加强正确的行为反应。第三,要对事不对人。

(二)延宕满足与意志锻炼

 心理学家作过有关“延宕满足”的实验。所谓延宕满足是指个体为了将来得到较大的更有价值的酬赏,经由自我控制而舍弃即刻的较小的价值较低的奖赏物的过程。研究发现,延宕满足能力与高智商水平、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高的成就动机水平等密切相关。在对17岁的在12年前就已作过延宕满足能力测试的儿童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能忍受较长延宕的儿童能提前想好和作好行动计划,并表现出自信、充满机智、真诚可靠的特征,而童年时低满足延宕的人则表现出不成熟、无计划性、易于紧张不安。可见,延宕满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变量,是一种伴随人终生的积极的社会性能力。

 

二、认知心理学:心理即信息及其组织

认知心理学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主流,人的心理活动的核心是大脑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逐级加工,即信息的注意与输入、组织、存储、提取与应用。认知加工的理论正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的特点,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即第一,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既不是虚无飘渺的灵魂,也不是具体雷同的生理机制,而是信息加工及其组织结构;第二,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信息加工水平,也就是人的知识学习能力;第三,现代人的能力愈来愈依赖知识的学习,知识正在成为能力之母;第四,学习方法与策略已经成为学习能力的核心,极大地提高了对儿童独立性的要求。这一切都启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习知识,学好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摆脱缺乏知识含量的常规思维的束缚。

现代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个科学家,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科学思维与常规思维是相对的。科学思维的本质是乐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常规思维则相反,它不仅不能发现问题,而且害怕问题,躲避问题。一个的士司机的例子。在科学思维看来,“倒霉”是指由于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的灾害,而的士司机的罚款是完全可以规避的。科学思维的目标是要将问题转化为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像“倒霉”理论那样,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

没有科学思维的人是没有知识的人。一个不懂教育、没有文化的家长可以骂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为“笨蛋”,这是常规思维,因为这是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是逃避问题的常规思维方式。但如果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家长这样看问题则是极其错误的,是无能的表现,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应该并且能够去分析学习差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神分析:心理即潜意识及其意识化(性/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

(一)“成人与孩子”之间

儿童的想象心理与成人的经验与智慧的结合。

(二)“正常与异常”之间

个性怪异者或弱社会化人格者,能在客体世界与对象世界之间自由穿行。精神病者则相反,在两个世界都显得无能。

(三)“男性与女性”之间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本来是两性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概念。日本学者吉行淳之介称为“智的性隐蔽”(by-sexual)。天才、艺术家、著名学者等创造者中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同性恋者。

 

四、小结:给家长的建议或原则

(一)不能情绪化

要教育不要责骂。教育就是要讲理性与方法,遵从教育规律,追求良好效果。
    (二)不能片面化
    表扬尤其是批评一定要客观,在两者的统一中进行教育。
    (三)学习不能影响发展
    发展是最终要求,是全面的,学习必须服从发展。
    (四)不能庸俗化
    坚持以德育促智育,重视精神境界的培养,淡化物质欲望,要重视理想教育。
    (五)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不能摆架子。
    (六)不能私有化
    孩子终究是社会的,不是自己的私有商品或财产。
    (七)以强化为主,惩罚慎之
    (八)坚持全人格教育,培养创造性
    (九)处理好几对关系:  
    1.方法与动机统一
    2.欲望与需要统一
    3.言传与身教统一
    4.学习与提高统一
                                    2002-7-6南昌

http://wanma99.blog.163.com/blog/static/10727887320063113430434/

 心理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学原理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