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魂魄回归于中医势在必行!

  平凡的人 2018-11-21
院长导读

        

如何修身养生呢?


        葛洪《抱朴子》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人的生死有什么来决定?还由经络来决定,《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是能量的通道。能量又是什么呢?能量就是气,因此人的生死也是由气来决定,王三尊《医权初编》说:“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若果一个人气不足,风寒湿邪就会进入身体,就会堵塞经络,让你的身体功能逐渐衰竭,而若一个人能量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气的强弱,是受神来支配,精气神的“神”。《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中国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在哪里?就是没有人讲清楚人体,没有人讲清楚什么是圣人。                                                                                            ——庞院长



首都医大中医药学院在《北京中医2004年12月第23卷第6期》发表学术论文:


《中医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


王鸿谟

作者单位:100013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诊断教研室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缺乏关于神魂魄理论的内容,导致种种误解。本文系统论证了中医学神魂魄的定义、作用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理论,强调中医学神魂魄理论是唯物的科学理论,值得认真发掘整理,应该在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恢复其相关内容。

【关键词】 神; 魂; 魄; 规划教材; 学术探讨


      神魂魄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涉嫌唯心论,被从教材中彻底删除,至今未能恢复。致使许多青年中医不知神魂魄为何物。或对其存在很大误解。为此,本文拟对神魂魄理论及其科学性进行探讨。

1

1.1

神的定义与表现

      神既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知觉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又是对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人的眼神、气色、表情、语言、动作、脉象等反映于外部,又称为“神气”。中医常通过望神判断病人病情轻重和生死存亡。

1.2

心主神

      神的活动场所为心。所以《素问·宣明五气论》说: “心藏神”。《灵枢·邪客》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神依靠心气心血作为物质基础,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血气者,人之神”。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输送营养于周身。神也需要血液的营养供给。故《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血者,神气也”。因此心或血脉功能失常,必然会出现神志改变。

      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精神、思维、情志三类。其中意志思虑智一系列思维活动,是在心接受了外界刺激之后发生的,在心中进行,由神统率和支配。故《灵枢·本神》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可见,中医对思维的认识建立在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论基础之上。不仅如此,中医还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灵枢·本藏》说: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强调意志思维可以控制身体、适应内外界环境变化。从而说明,精神虽然来源于物质,却又高于物质,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喜怒思忧恐五志,合称情志。认为情志活动是在心神的统率下,各脏腑协调作用的结果。情志首先作用于心,然后影响肝脾肺肾。故《类经·疾病类》说: “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充分说明心在情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若情志过激伤人发病,也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故《类经·疾病类》说: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医醇賸义》说: “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1.3

精为神基

      神以精为物质基础,由失天之精化生。《灵枢·本神》: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当胚胎形成之际,神随之而生。神又依赖后天之精的滋养,《灵枢·平人绝谷》: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精气充足,脏腑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因而,先天之精是神的基础,后天之精是神的给养,两者缺一不可。《景岳全书》: “精强神亦强”。《类经·藏象类》:“夫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说明精神关系为精居第一位,神居第二位。

1.4

形神统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 “形与神俱”。张景岳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均强调形神之间的统一关系。神寓于形体,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与形相互依附、不可分割。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神形兼备,则人体安康。神充则形强,神衰则形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故《类经》说: “未有形气衰而神能旺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独存者。”

2

2.1

魄的定义与作用

      《左传注疏》云: “附形之灵曰魄⋯⋯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此魄之灵也。”张景岳言, “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可见魄是婴儿出生后不学即会的先天的本能感觉、反应和动作,如吮乳吸食、啼哭嬉笑、耳听目视、手足运动、消化排泄、心跳呼吸、皮肤感觉等。魄在精神活动中是一种较为低级的精神活动,相当于非条件反射。魄失常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迟缓、反应不灵等。

2.2

肺主魄

      《灵枢·本神》又说: “肺藏气,气舍魄。”为什麽魄归肺主管呢?从魄的作用及肺的功能分析:魄司痛痒等感觉,感觉由皮肤接受,而肺合皮毛、司卫气、主一身之表;魄司啼哭为声,声音由肺发生,而肺主呼吸故主声;魄主本能反应与动作,运动由宗气推动,而肺主一身之气。均表明肺与魄在功能上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肺与气表现出来的。所以中医认为魄的活动场所在肺。

2.3

魄并精出入

      《灵枢·本神》: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强调魄与精的关系极为密切。与精同出同入,即与生命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其含义有三:其一为强调魄与生俱来。《内经》反复强调“生之来谓之精”, “人始生先成精”, “常先身生是为精”。表明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有生命的物质。魄并精出入,故中医将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知觉与动作称做魄。其二,体魄是要活动的。这一活动有外向、有内向:动作是外向的,叫出;感觉是内向的,叫入。或出或入,都通过形体,故并精出入又阐述了体魄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三,肺主魄,肾藏精。魄并精而出入,表明了肺肾之间的密切联系。临床某些知觉运动失常的病证,常常在补肺的同时兼予补肾,就是以此为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 “感觉并不必然和神经相联系,但是大概和某种至今还没有确切地弄清楚的蛋白体相联系。”与中医所说“魄并精而出入”有异曲同工之妙。乐祁曰: “魄属形体”。突出了魄与形体的密切关系。形存魄存、体健魄壮,体弱魄衰、形消魄灭。

3

3.1

魂的定义与作用

      《左传注疏》说: “附气之神曰魂⋯⋯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杨上善云: “魂者,神之别灵也。”可见,魂是由神派生的、出生以后在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思想意识、情绪思维、知识技能等精神活动。与魄比较,更为高级,相当于条件反射。

3.2

肝主魂

      《灵枢·本神》: “肝藏血,血舍魂”。表明肝与魂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内在联系。首先,魂以血为物质基础,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而得以安藏。所以中医认为魂的活动场所在肝。其次,是魂与思维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阐明肝在思维谋虑中的重要作用。所谓魂属精神,所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均表明魂属思想意识等较高级的精神活动,思维的成分较多,故魂亦属肝。其三是魂与寤寐的关系。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而魂可往来游舍于目窍肝脏之间。正如唐容川所说: “昼则魂游于目而能视,夜则魂归于肝而能寐。”表明魂作为高级神经活动之一,对于人的睡眠醒寤有一定作用,而这一作用与肝密切相关。基于魂以肝血为物质基础,魂与思维、寤寐的关系皆和肝密切相关,故中医认为魂归肝主管。

3.3

魂随神往来

     《灵枢·本神》曰: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乐祁曰:“魂属精神。”强调魂属于精神活动,与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一,神魂同属意识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有两种形式:想到远处、顾及未来、创造发挥、演绎推理,由此及彼叫做“往”;考虑现在、思维眼前、归纳问题、总结经验,由远及近叫作“来”。或往或来,魂必须在神的控制支配下进行活动,其作用才能正常发挥。其二,魂伴随神产生并必须接受神的调节控制,才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如果肝血不足,魂不守舍,或魂离开了神的控制,独立活动,独往独来,便会导致精神意识的异常现象。例如临床常见的恍惚不安、睡眠不宁、惊骇多梦、梦语梦游、幻听幻视、记忆丧失之类,皆属魂不随神往来的结果。此即张景岳所言: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临床见到这些症状,中医认为多属肝血不足、魂不守舍而致,通过养血安魂,常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三,心主神而主血,肝藏魂而藏血,魂随神往来,还反映了心肝之间的密切联系。临床魂不守舍而失眠多梦者,常常兼顾心肝治疗,反映出神魂关系的具体应用。

4

神魂魄关系

      神魂魄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神是魂魄的领导,是人体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不仅包括魄这一维持人类生存的本能的精神意识,而且包含魂这一分析综合等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故张景岳说:“阳神曰魂,阴神曰魄。”神魂魄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都接受神的统率,主持于心,基本包括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主要功能,相当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毫无唯心论成分存在,是唯物的,对临床实践具有很大指导意义。肝藏魂、肺藏魄,魂魄同属精神活动,互相协调。有感觉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动作。如果不相协调、互相脱离,魂动而魄静则为梦幻,魄动而魂静则为魇游。轻者尚无大碍,重则罹人于病。

5

神魂魄的发生发展

      中医学认为,在父精母血相互结合的初期,神尚未产生。神是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灵枢·天年》 “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明确指出随着胚胎的逐渐成长,到血气和、营卫通、五脏成的阶段,神才跟着生成而舍藏于心。这时才成为人,具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婴儿足月分娩, “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哭为声”,具备初步的生存能力,如吮吸乳汁、呼吸消化等,这些功能仍属于低级的本能活动,是一种原始反应,叫做魄。至于更高级的精神活动如情感、意识、思维、意志、智能、技巧等,是随着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的发育生成,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健全,再加上后天环境的熏陶、学校的教育、个人的努力与实际经验的积累、总结等等,才逐渐发展形成、 “渐有所知”,叫做魂。此后,又随着机体的衰老,神魂魄也逐渐衰退,最后随着机体的死亡,神魂魄也逐渐消失。《灵枢·天年》: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神魂魄的发生发展,完全符合人体的发育规律。

6

小结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神魂魄理论是关于人体精神活动的具体论述,是早期医学科学的珍贵资料,处处体现出唯物论的光华。所以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新增“精神思维情志”专章,系统论述,建议全国规划教材尽早恢复相关内容。

(收稿日期:2004-10-08 )

·首都医大中医药学院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