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涵天楼诗法讲座:7,意境是诗的生命

 江山携手 2018-11-23

一、 什么是意境
  “意境”或“境界”是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常用的术语,也是我们写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一首诗词艺术性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意境的高下。所以,美学家李泽原认为“意境是诗的生命”。这一点也不夸张。
  何谓“意境”?“意”指作者主观世界的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诗人在客观现实中产生了主观意象,叫做“意中之境”,反映在作品中,这就是“意境”。有首古诗:“路远喜行尽,家贫愁到时”。“路远”“家贫”是“境”,“喜”“愁”是“意”。劳累的长途跋涉将要结束,未免一喜,但是想到家徒四壁,妻子饥寒冻馁,幼儿嗷嗷待哺,自已这次回家又身无分文,实在愧对家人,所以,离家越近反而越愁了。由此发出了“家贫愁到时”的苦吟,这就是诗人的意境。
  古往今来对“意境”“意象”“境界”这个诗评的术语,各有不同的诠解。但我最欣赏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 意境浅谈》中所下的定义。他说:“意境也称意象或境界,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既简单明了又好懂易记。

二、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意境的形成主要是靠心与物的交融,也即是情与景的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 审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这就是说: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精神由内心来主宰,意志和体气掌握着它活动的机关;外物靠耳目来接触,语言主管它的表达机构。只要表达机构很灵活,那么事物的形象就可以描绘出来了。这里强调了主观(神)与客观(物)的交融。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诗人构思过程中在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境界有三种。物境偏于自然景色,主要是就山水诗创作而言的。如元好问的诗:“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情境偏于作者的情感,具体是指人的“娱乐愁怨”之情;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境偏指人的思想意识,一般不流于感官,故仅云“张之于意”。如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物境得形似,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景语、情语、理语都有意境。意境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观交融的境界。王昌龄提倡“境、思”连用,要求“思”与“境”相结合,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评陶诗时说:“境与意会”。会就是融合。这两位大诗人,一致认为意境的形成都是思与境相结合的产物。三、如何写出有真意境的诗
  第一,要性情真。诗贵性情。诗人应该是性情中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袁枚也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他又说:“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有心胸”。重要的是能“贴切此人此事”。叶燮在《说诗卒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他又在《原诗》中说:“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才辨以出”。苏东坡品格高尚,胸襟阔大,才能抒豪情,发狂歌,写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千古不朽的咏唱;李后主深怀亡国之痛才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饱和血泪之词;当代诗人熊鉴,虽饱经忧患,但鲠直之性未改,所以他的诗始终是“九死难忘说人话,一生偏好作雷呜”。是狮作狮吼,是虫作虫吟,杜鹃啼血、秋雁哀鸣,各具真性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意境的真诗。
  第二,要态度真。忠实地、真诚地对待种种人、景、物、事,才能写出真境界。王国维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写诗要求:“神形兼备,而不是机械摹写”。他对诗词创作提出“三不”:一“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二“不使隶事之句”;三“不用粉饰之字”。写诗如果矫揉做作、扭怩作态、空腔虚套、空喊口号,那就无法达到自然、纯净、深厚、完美的艺术意境。
第三,要观察感受真,诗人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出真意境的必要条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影象和情趣,这是诗人的本领。
  王国维说:“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寥寥10个字,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它的好处正是写出人人眼中之景,是人人之所欲言而不能言,而诗人即只用10个字就把它描绘出来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诗人感受真、观察细之故也。
  第四,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
  炼意,其实是炼意境,也即人们习惯称之为“锤炼”“苦吟”。因为“意境”当它以萌芽状态出现在作者心目中时,多半即已具备了某种“意”与“境”交融的雏形。这种雏形多数较为平熟,往往不够清晰、鲜明、深刻、完整,要把它写成诗,还需要加以提炼、开拓、深化,用恰当的词句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种“意境”雏形偶然萌发过程,人们习称为“妙语”、“灵感”。而意境的提炼、开拓、深化过程,这就是“锤炼”、“苦吟”。由“灵感”而“苦吟”,由“苦吟”而得“妙语”,这就是炼意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闹”字,一个“弄”字,则意境全出矣!
  另外炼意不仅要深、而且要新。叶燮在《原诗》中说:“凡有诗,谓之新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人云亦云,陈词滥调,有意等于无意,有境等于无境,还有什么味道?章润瑞先生举例说:“第一个用花比女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是庸才;第三人用花比女人是蠢才”。我曾写过两首诗:一首是《蒲圻赤壁怀古》“嵯峨赤壁耸江浔,千古兴亡感慨深,若欠东风焚一炬,二乔另抱合欢衾”。这实际是化用杜牧“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无多大新意。而另一首《霸王潭怀古》“莫道英雄力拔山,临危无术护红颜。何堪梦断江东路,夕照霸王潭水寒”。这首诗我认为比较有新意、寄意也比较深远。
总之,意境是诗的生命,要写出有真意境的好诗,不但必须品格高尚、襟怀阔大、感情纯真,而且要认真观察、刻苦锤炼、刻意创新。
参考资料:
1、林从龙《诗苑寻芳》
2、王振铎《王国维人间词话与人间词》
3、章润瑞《漫谈诗词的意境》
4、汪涌豪、骆玉明主编《中国诗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