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山的伟大 2018-11-23

【摘要】分析研究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在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缺血性肠炎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21例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其中累及乙状结肠4例(19.05%)、降结肠5例(23.81%)、脾曲部3例(14.29%)、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28.57%)、脾曲部和降结肠3例(14.29%)。在内镜下观察病变的肠管为节段性分布。经过内科治疗2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且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缺血性肠炎在老年群体中多发,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一旦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泻及便血,要及早进行内镜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91-02缺血性肠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主要是指肠壁的血液灌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减少或者中断,使得肠道发生缺血性损害,最终导致肠壁发生营养障碍的综合征,可累及整个消化道。该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血便等,严重者表现出肠坏疽及穿孔,甚至诱发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疾病,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缺血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仍然比较困难,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肠炎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收治缺血性肠炎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52-81岁,平均(66.78±2.19)岁。其中9例(42.86%)合并高血压、8例(38.10%)合并冠心病、6例(28.57%)合并脑血管疾病、7例(33.33%)合并糖尿病、9例(42.86%)合并高血脂、6例(28.57%)合并结肠息肉。21例均起病较急,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大多位于左下腹及脐周,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或者持续性绞痛。1天内14例(66.67%)出现鲜血便,7例(33.33%)黏血便;18例(85.71%)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16例(76.19%)伴有腹泻;5例(23.81%)伴有不同程度腹胀;6例(28.57%)伴有发热,其中5例小于38.5℃、1例大于38.5℃。
1.2方法21例患者在入院3天内均进行常规的结肠镜和活检病理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的结肠病变。对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及临床特点进行评价。以纤维素析出、粘膜出血、腺管变性、剥脱及坏死、纤维蛋白析出等为主要急性期表现。21例患者均经过禁食、补液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其中主要选取罂粟碱、前列腺E2、硝酸甘油、血塞通及复方丹参等,并通过甲硝锉或氧氟沙星等预防和治疗感染,经过治疗3周左右进行结肠镜复查。2结果
2.1内镜检查结果21例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其中累及乙状结肠4例(19.05%)、降结肠5例(23.81%)、脾曲部3例(14.29%)、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28.57%)、脾曲部和降结肠3例(14.29%)。在内镜下观察病变的肠管为节段性分布,和正常肠管的界限十分清晰,且本组21例患者均是非坏疽型病变,无坏疽型。内镜下表现:肠壁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出血及糜烂、大多伴有多发性的不规则溃疡及纵行溃疡,严重患者的黏膜呈现暗红色的结节状,甚至表现为“假瘤症”。
2.2病理检查结果本次研究21例患者在行结肠镜检时均进行活检病理的检查,表现为黏膜水肿及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以部分有小血管内纤维素血栓。在慢性期可观察到炎性肉芽组织。
2.3治疗结果经过上述的内科疗法,2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且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其中疼痛的缓解时间为0.5-6天,平均(3.11±0.89)天。便血停止时间为1.5-7天,平均时间为(4.09±1.01)天,均在周内停止便血,大便转为黄色,且隐血试验呈阴性。治疗后经结肠镜复查显示病变几乎全部消失,溃疡及糜烂均愈合,且结肠膜未出现严重水肿。3讨论
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在8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中,大多伴随一些基础性疾病[2]。本次研究患者9例(42.86%)合并高血压、8例(38.10%)合并冠心病、6例(28.57%)合并脑血管疾病、7例(33.33%)合并糖尿病、9例(42.86%)合并高血脂、6例(28.57%)合并结肠息肉,与报道相符。且起病比较迅速,临床主要症状包括血便、急性腹痛、腹胀等,大多数患者伴有多种症状,主要与老年人的机体反应下降有关,因此临床上需提高警惕。其中血便主要是鲜血便,也有黏血便等,本次研究21例患者中有14例(66.67%)出现鲜血便,7例(33.33%)黏血便,与报道相符[3]。若老年患者伴有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基础疾病,在突发腹泻、腹痛及便血时要优先考虑该病的可能,尽早行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以提高预后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检查主要依靠结肠镜,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够将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严重程度明确的显示出来,有利于治疗,并可判断治疗的效果。缺血性肠炎主要是由结肠血流灌注下降或中断,而致使肠壁出现缺血性改变。研究认为肠壁缺血主要由动脉流入阻滞、回流阻塞和灌注不足这三方面造成的。其中发病部位多发生在肠系膜下的动脉供血左半结肠,并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为结肠脾曲及横结肠,几乎不发生在直肠。本次研究通过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累及乙状结肠4例(19.05%)、降结肠5例(23.81%)、脾曲部3例(14.29%)、乙状结肠和降结肠6例(28.57%)、脾曲部和降结肠3例(14.29%),与报道相符[4]。在内镜下观察病变的肠管为节段性分布,和正常肠管的界限十分清晰。
在进行内镜检查时都需要进行病检,且病理切片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下出血及水肿,并且有大量的纤维素血栓和沉着,严重者可显示出肉芽组织。本次研究病理检查与报道相符[5]。并且通过病理检查,能够将该病与其他的肠病区别开来。另外,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且一旦确诊要及时给予治疗,本次研究通过禁食、补液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在辅以甲硝锉或氧氟沙星等感染预防和治疗,经过治疗3周左右进行结肠镜复查显示2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且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缺血性肠炎大多伴有基础性疾病,一旦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及便血,要及早进行内镜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文献
[1]汪雪琦.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20-21.
[2]董芳,杨钦清.缺血性肠炎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75-176.
[3]王清华,宋其亮.缺血性肠炎患者37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6):134-135.
[4]马君红,张黎.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16例诊治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6):327.
[5]Matsumoto S,Tsuji K,Shirahama S.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41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accompanied by ul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8):1236-12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