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地考察:看看冬天草莓棚需要什么!

 龙_之吟 2018-11-24

辽宁东港和大连属于草莓种植的焦点地带,这里有超过十几万亩的草莓棚,种植技术也一直为外人称道,但是经过实地考察,却发现了里面隐藏的很多问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草莓棚室的建造


地处沿海地带,大连至丹东一线冬季气温其他地区那么寒冷,再加上草莓一般是在棚内,对外界要求的温度不是太高,但是发现当地棚室的建设比较简易。

两侧山墙采用砖墙建造,宽度不超过40cm,后墙下部一米左右使用砖混结构,一米以上基本采用草帘子和塑料布作为保温材料,棚室采光角度尚可。这种结构,棚温内白天的温度能达到草莓生长的正常需求,但是晚上保温效果较差,冬季最冷的时期,棚室内经常出现零度以下的情况,严重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

为此,我们给出以下建议:两侧山墙和后墙的外侧,加贴五厘米厚苯板,棚室前脸处棚膜外侧开挖防寒沟,深度60-80cm,沟内使用5厘米厚苯板立贴在防寒沟一侧,然后填平。这样处理可有效阻断热量传导,确保棚室内夜间温度不会太低。在这里强调一下,苯板一定要用在山墙和后墙的外面,用在里面保温效果差。


栽培模式


调查发现,在高垄栽培正在普及的现在,有很多人还是在使用平地栽培的方式。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平地栽培地面接受阳光照射面积小于高垄栽培的面积,地温偏低。平地栽培容易导致土壤湿度偏高,土壤含氧量偏低。根据建议应该是采用高垄栽培,并且使用地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温度。

关于高垄栽培,有当地农户反应用高垄栽培的产量有时候还没有平地栽培高。调查发现,大多数都是因为沙土地出现这种现象。该地域地形为半山区,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地势较高的多为沙土地,砂砾含量颇高。地势低洼一些的多为黏土,当地农户称之为黄泥。沙地通透性好但是漏肥漏水,黏土保肥保水但是通透性差。

本地浇水习惯滴灌一般1-1.5小时,喷带30-40分钟,间隔十天左右浇一次水。这种浇水方式适合黏土高垄,而不适合沙地高垄。针对这种情况给予解决方案:沙地高垄浇水滴灌一次不要超过二十分钟,喷带的每次5-8分钟。草莓生长量小的时候隔一天给水一次,生长量大的时候一天给水一次或者给水两次,这样既保证了水肥供应又避免出现因漏肥漏水导致的草莓缺水脱肥的问题。

另外好多农户反映使用白色地膜会长出很多的草,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使用地膜时操作不当造成的。覆盖地膜后一定要将地膜的边缘和定植时的孔洞用土封严,只要薄膜以下处于密闭状态,土壤就很少出草,即使有少量草萌芽接触薄膜后也会因为高温和空气缺乏的原因而死掉。只要操作正确规范,在除草和保温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化解其中的矛盾的。


休眠期和花芽分化期


草莓的花芽分化是在休眠之后开始的,休眠时间和品种有很大关系,一般需要在低温和短日照的环境下累计达到100-200小时之后,四叶以上的植株才可以进行正常的花芽分化,从花芽开始分化到花器分化结束一般需要20-30天的时间,草莓的花芽分化期要求的温度不能太高,最适宜温度10-20度,好多农户误以为休眠期结束就是花芽分化已经完成,棚室升温之后的温度管理偏高。偏高的温度会导致花芽分化延迟和分化数量减少,严重花芽分化异常。还有农户对苗龄大小控制不好,田间小苗弱苗很多,低于四个叶的苗子即使经过休眠之后也不会进入正常的花芽分化。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农户在定植的时候将大小苗分开,最好将大小苗定植在不同的棚室内,在休眠期之后对于这些小苗子给予特殊照顾,适当提高棚温,增加肥水,等长到四片叶以上时再适当降低棚温,并且使用高磷的叶面肥促进花芽分化。


其他问题


据农户反映当地还有一个很棘手的病害,农户称之为“鸡爪病”

表现为果柄前段弯曲,花及果实发育缓慢,其他部位没有症状,多发生在开春之后的时期。由于当前没有发病植株,我们也没有采集到有效的图片信息。但是通过和农户的详细沟通,结合开春时期棚室内的环境特征,初步判断为营养供应不足导致的生理性病害。果实营养不足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叶片在肥料不均衡,虫害药害,低温寡照等情况下造成的光合产物不足,还有一种是叶片各项指标很好,温度光照适宜,水肥充足或者过剩的情况下造成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失调。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诸多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影响当地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希望此次调研以及整改方案以及以后再在该地区推行的草莓全程管理方案能帮助当地农户管理好这些支撑他们生活的草莓,让他们的草莓更高产,收益更丰厚!作物高产,农人欢笑,一直以来是有情怀的农业技术人的夙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