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文质彬彬

 江山携手 2018-11-24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语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性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野,质朴鄙野。史,古代史官近于卜祝之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卜祝之辞,率多夸饰。孔子指出,无论言辞或写作,质朴多于文采,就不免鄙野;而文采多于质朴,又流于浮夸虚饰。只有文采与质朴两者恰当地结合,才是君子的风格。彬彬,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说:“文质相半之貌。”朱熹《论语集注》云:“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彬彬,原是指仁义道德与礼乐文化修养兼备。但后人加以引申发挥,常指文学创作,因此对后世文艺批评影响至为深广。如《韩非子·难言》“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即本于此。其后批评家或引申以指文章风格的丽彩与质朴相配合,或引申以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相结合。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孔子“文质彬彬”之说。但按孔子原意,不论文或质,都兼有内容与形式两重意思。质,作为本质、质地、实质等,是偏于内容方面的;但朴素、自然、本色的表现,则又是属于形式的了。文,作为文采丽藻华饰,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然而孔子论文,大都与其人的思想品德气质相联系。《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就是兼指道德文化修养而言的。又《论语·颜渊》载:“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对棘子成重质废文的片面观点表示遗憾,认为这是驭马难追的失言。他继承孔子“文质彬彬”之说,指出了文与质有其同一性,不可偏废。子贡是孔门中擅长言辞的高足,他的发挥,合于孔子意旨,孕育着内容与形式统一、朴素与华采结合的辩证因素。后来陆机《文斌》云:“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云:“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所论文质,内涵有小别,但反映了儒家“文质彬彬”之说的影响在历代文学发展中源远流长。(蒋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