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水、浴水、漯水与古“代国”的可能关联

 宋旭的图书馆 2018-11-24

宋旭

 

桑干河,汉代以前称“治水”,又称“浴水”。北魏郦道元称“濕水”。不同典籍亦有“漯水”、“灅水”之称。关于这些名称,学界存在过长期争论。认为“治”与“浴”,“漯”与“濕”之间,一定存在着传抄或刊刻之误。至今,主流观点认为汉以前“治水”为确称,“浴水”为“治水”之讹。魏晋以后“漯水”为确称,“濕水”为“漯水”之讹。

笔者以为,治水、浴水、濕水、漯水均可作为古桑干河的确称。在唐代以前,“濕”、“灅”均为“漯”之异体字。后人将“濕”字单拿出来作“干湿”之“湿”。而且,“漯”、“治”、“浴”等名称,可能均为古“代”字之记音。

为方便理解,我们将“漯”、“治”、“浴”等字的读音演变罗列如下:

治:lu/lo(上古音系)→dri(广韵)→dzi(蒙古字韵)→zhi(普通话)

濕:nglob(上古音系)→siep(广韵)→shi(蒙古字韵、普通话)

浴:lo:g(上古音系)→yiok(广韵)→yyu(蒙古字韵)→yu(普通话)

漯:tnguib(上古音系)→lui(广韵,写作“灅”)→lei/luo/ta(普通话)

由上可知,汉代以前的“治”、“浴”读音相同,均读“lo”音。而“漯”汉代以前读“tnguib”, 南北朝时期转为“l”声,《广韵》记音“lui”。“濕”字上古时期读“nglob”,其中的“ng”为衬音。唐代以后,“濕”字单作“干湿”之“湿”,音变为“siep”。可能的情况是,汉代以前不同典籍称“治水”或“浴水”,南北朝时期,由于“治”和“浴”字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治”由“l”声转为“dr”声,“浴”由“l”声转为“y”声),于是便以“濕”字代替(可能“濕”字的音转相对较迟)。其后,“濕”字专用作“干湿”之“湿”,而且读音亦变为“s”声,后世便以“漯”或“灅”记之。这也许正是清代段玉裁在对《说文解字》作注时所讲的“《水经注》作濕水者,添作漯乃又伪濕也”的缘故。

我们说,古桑干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称之“治水”、“浴水”、“濕水”、“漯水”,始终延续着同一个读音:“lo”。而这个“lo”音又对应着另一个汉字——“代”。

代,《说文解字》:“更也。从人弋聲。”“弋”字,《说文解字》释义:“橜也。象折木衺銳著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弋”的义项有“小木桩”、“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用带绳子的箭射猎”。引申义为“禽鸟”。如“十二月,鸣弋。弋也者,禽也。”(《大戴礼记》)。“弋”之上古读音“log/lug”。《说文解字》言“(代),从人弋聲”,可见“代”字上古读音与“治水”之“治”、“浴水”之“浴”相同。读为“log/lug”。是故,在汉语体系里,“代”与“轮”有着不解的瓜连。如“代替”、方言亦说“轮替”。“一代”亦称“一轮”。而“治”、“浴”、“濕”、“漯”均为不同时期“代”之古音“log”之寄音。

远古中国,对山川地理方物的命名,大多遵循一个规律。就是以部族名号名山、名水、名物。如华山(远古华族)、贺兰山(贺赖部)、祁连山(匈奴丁零部)、溹涫水(鲜卑索干部)、漳河(古商部族)等等。通过对汉字部分形声字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形声字里,其声旁多为古部族名号,形旁则表示具体事物。如“邓、邗、邛、邝、邙、邢、邠、邬、祁、邴、邳、邶、邲、邵、邰、邽、郏、郅、邾”等字,都是上古部族或部落居邑,造字规律就是部落名号(声旁)加上表示居邑的“邑”(形旁)。而“瓸、甏、瓿、瓻、瓷、瓰、甊、瓯、瓶、瓮、甗、盂、盘、簋”等字,其声旁亦为上古部族名号,形旁为表示器物的“瓦”或“皿”。故尔,徐中舒先生在《再论小屯与仰韶》一文中指出:“胡”必为使用壶的民族的名称,“曾”必为使用甑的民族的名称,这如同支那(China)为使用瓷器民族的名称一样(《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同样的,“淮水”之“淮”,名于“鸟夷”之“隹”,“汜水”之“汜”,亦名于“蛇部”之“巳”,当为不谬。

关于古“代国”,文献有“汤封同姓代子”之说。其地望不详。现在能够明确的是春秋时期的“代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其势力范围向西延展之山西大同、忻州、朔州之部分。战国时期被赵所灭。史载: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

汉代以前的文献中,“代”,又被称作“代戎”。南京师范大学的唐善纯先生称“代”为“儋褴”之异读。“儋褴”,又称“丁零”、“狄历”。为北狄部族。“狄”,古又称“易”。今河北有“易水”,流经古狄族核心区。从史料分析,商,这一部族,与“狄”有着不解的渊源。相传商族始祖契(偰xie卨)之母,就出于北狄,又称简狄、简易、简逷,为有娀氏之女。传说简狄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契为商祖。如是,则“汤封同姓代子”是有可能的。“有娀氏”之“娀”,上古读“snung”,中古《广韵》音“siung”,与“商”、“宋”同音。立国号“商”,国灭封“宋”,可见,“商”族,一直延续着母系的“族号”。

考古发现之夏家店文化,为青铜时代中国北方的代表文化。其核心区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南部、锡盟东南部。辐射范围包括辽宁西部、内蒙东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通过碳14测年,其下层属夏商时期。夏家店文化与毗邻的红山文化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断层。学界普遍认为,早期的商部族就兴起于燕山一带,为东北夷族之一支。

由于地缘地理的缘故,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始终有一种“尚南”的情结。他们往往以“南方”为“正向”,将族群分为“左、中、右”三部,东部为“左”,西部为“右”。每遇气候变化生存难继之时,便挥师南下,或掠获而归,或立国中原。由于文献之缺,对商族立国前的具体情况,学界尚无确述。但是,分析“商朝”的核心区域及其同姓封国的地望所在,似有这样的可能:

早期的燕山南北,散布着很多戎狄部落。商部族就是其中的一个部落。当契之时,“商部落”逐渐壮大,并征服周边狄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部族联盟。他们将联盟内的部族分为三个部分,“左部”为“孤竹”等部,活动于辽河流域。“右部”为“代”,活动于冀北晋北今桑干河流域一带。其后,处于中部的核心部族逐渐南下,数百年后,在成汤之时,代夏而有天下。并于部族故地,封同姓“孤竹”于西辽河一带,封同姓“代戎”于桑干河一带。如此,“商封同姓”之说,才可在地望上成为可能。

从商汤立国封代,到赵襄子灭代(公元前475年),前后一千一百余年,“代国”不著于史。而“代”之原初本义亦难以辨析。但其读音“lo”,却通过桑干河的古名“治水”、“浴水”、“濕水”、“灅水”、“漯水”等,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